「天台」“中國好人”洪清江——38年為鄉民看病,“征程”十餘萬里


「天台」“中國好人”洪清江——38年為鄉民看病,“征程”十餘萬里

圖為洪清江


“離而不休獻餘熱”。在偏僻的天台縣雷峰鄉大雷山腳,有這樣一位老人,他醫德高尚、樂於奉獻、為人慈祥,雖已退休但仍在默默發揮餘熱。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與經歷詮釋了何為“山區裡一名好醫生”, 更展現了一位平凡而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風采。這位老人,就是雷峰鄉衛生院原院長洪清江。

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他不忘初心

現年66歲的洪清江面色紅潤,皺紋不多,看著也就50多歲,一言一行總是活力四射。他的微笑成為患者的“定心丸”,他的暖語成為病人的“減壓藥”,他紮根山區,“只求百姓身體好,不計個人付出”,生動詮釋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風範。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租百姓民房當衛生院,到上世紀80年代入駐“備戰備荒為人民”歲月裡建起的野戰醫院舊址,再到1989年遷入德恩樓,直到剛剛搬入新建的條件設施更加齊備的現址——雷峰鄉衛生院,這四個歷史階段,洪清江都是見證人。

從部隊轉業回到故鄉天台縣雷峰鄉後,洪清江在當地衛生院做了32年的院長,退休後又被返聘任門診全科醫生,一待便是38個春秋。曾經有機會離開大山,但洪清江都拒絕了,這裡的村民他都很熟悉,他說自己捨不得離開。

雷峰鄉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青壯年出門打工去了,村莊普遍比較偏僻,尤其是前幾年,出門看病成了老人們的一大難題。

“幸好有清江,我們打一個電話,他就揹著診療箱上門來了。”

“山區的老百姓為了看病都早早趕到衛生院,老院長一直是軍人的習慣——起得早,所以只要有患者等,他清晨6點左右就可以開始診病,到了早上8點我們來上班,病人都已經看完病拿好藥高高興興回家了……”

“雷峰鄉衛生院永遠有醫生在值班,老院長退休了也要回來排班坐診。”

“老院長的電話從不關機,半夜也會上門出診,而且從來不收出診費。”

“我看到老院長毫不猶豫戴上手套,將患者的排洩物清理乾淨,真的蠻感動的。”

這是群眾對他的評價。洪清江38個春秋紮根雷峰鄉,不僅是雷峰鄉衛生髮展的見證人、書寫人,更是參與者、踐行者、主導者。

雷峰鄉有多少個慢性病患者,有多少個癱瘓在床,有多少個家庭困難,有多少個到了續藥的節點……這些信息不僅裝在洪清江的心中,更裝在他一以貫之上門服務的行動中,38年來,彎彎山路留下了洪清江足跡,粗粗一算行程十餘萬里。

村民誤喝了農藥要洗胃,找清江;孕婦急著生產要接生,找清江;老人慢性病發作出不了門,找清江;就連老人過世也要叫清江過來看一眼,確定死亡後再操辦喪事。洪清江已成為雷峰鄉1.6萬鄉親離不開的“自己人”。

他為老人們設置個性化的“服務包”

38個春秋,洪清江上門問診走了十餘萬里“醫療長征路”。他揹著診療箱,在山彎彎裡輾轉奔波,騎壞了4輛自行車、6輛電瓶車,與當地的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雷峰鄉崔家村的許金芽阿婆今年80多歲,因中風一直癱瘓在床,出不了門也看不了病。洪清江得知後,為許阿婆精心擬定了個性化“服務包”,裡面包含每月出診4次、定期上門指導用藥、量血壓、鼻導管護理、更換導尿管、買藥,會不定期聯繫雙下沉專家上門服務,提供遠程會診服務或者聯繫上級醫院轉診住院等,還有翻身拍背這樣的細節服務。“服務包”內容細緻又齊全,被許阿婆親切地稱為“百寶箱”。

洪清江還將老人的精神和身體狀況,及時反饋給許阿婆的兒子王先生,讓遠在外地的他能及時準確地瞭解母親的病情,卸下擔憂。

雷峰鄉崔四村,有一位年紀很大的阿婆高小香,患有紅斑狼瘡、高血壓、糖尿病等,家人從醫院接回家裡準備處理後事。到家後,家人叫洪清江來給阿婆拔氧氣,但是洪清江檢查後,大膽診治,阿婆又活了9年,直到最近因年紀大了去世。

今年夏初的一個傍晚,洪清江散步經過62歲的王銀鳳家時,看見她坐在家門口,神色不對。洪清江上前問她怎麼了,王銀鳳說自己不小心跌了一跤,最近經常摔倒,不過自己身體好,沒什麼關係。

想到王銀鳳長期患有高血壓,洪清江覺得問題有點嚴重,擔心是腦中風的前兆。他給王銀鳳量了血壓,勸她趕緊去醫院進一步檢查。後來王銀鳳去醫院一檢查,發現是腦幹出血,幸虧發現及時,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在今年4月,在中央文明辦主辦、中國文明網承辦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中,洪清江榮登“中國好人榜”。

記者 章詩薈 通訊員 梁筱雯 鄭曉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