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沒有祕密

購物車沒有秘密

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

01.

我覺得相比於其他平臺,支付寶起碼在一件事上還是很有勇氣的:它會特別直白地提醒你,你到底花掉了多少錢。

年度賬單已經足夠讓我們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深呼吸,如果你還想要更刺激的體驗,不妨點開“我的淘寶”裡的頭像,進入3D形象頁面,再點開右上角的“成就”,就可以看到你從註冊淘寶到此刻為止一共花了多少錢。實時播報,觸目驚心。

看完這個總數字,大多數人都會陷入一種真實的困惑:我哪兒來的這麼多錢?

今年雙十一,淘寶又一次及時推送了我歷年雙十一的戰果。一如既往地刺激。

它首先統計了我在歷次雙十一活動裡剁手的次數和花銷。可能是怕我看到數字時緩不過來,還特意安慰說,統共省下了14800多塊錢,差不多相當於一隻羊駝(?)。

購物車沒有秘密

我身為資深雙十一剁手黨的身份也得到了認證:天貓雙十一活動始於2009年,而我在2010年開始加入了剁手大軍。

差一點就能成為雙十一的十年元老,想來多少有些遺憾。不過這不能怪我:2009年時的雙十一,參加活動的品牌只有區區27個,宣傳力度和影響力也根本無法和現在相比。即使是經常網購的人,很多也壓根都不知道有這麼件事。

再看當年雙十一銷售冠軍,也可以感受到一種濃濃的時代感:傑克瓊斯[1],一個今天看來已經過氣的時尚快消品牌。

那一年雙十一的總營業額是5200萬元。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全天才半個億,簡直是對“雙十一“這三個字的羞辱——須知道去年雙十一,開局21秒成交額就破了10億。但回到當時,這個數字已經足以吸引更多商家投入下一年的戰場。

待到2010年雙十一,700多家店鋪下海,2100萬買家在線剁手,銷售額突破了9億元。

這是雙十一真正開始產生影響力的一年,也是我對雙十一記憶的起點。回想起來,印象最深的不是購物體驗,反而是物流——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經歷“爆倉”,雖然是極小規模。

當時的工作單位還沿襲著古老的收發室制度,包裹一律由收發室代簽收。雙十一之後,小小的收發室一度被包裹淹沒,每次去取包裹,都不得不面對收發室阿姨幽怨的眼神。

但收發室阿姨其實還算走運。那時的包裹基本都沒多大也沒多重,幾乎都是些衣服、鞋子和家紡用品。對於在網上買大家電這類“大件”,大家多少都還有些猶疑。

這一年,服裝品類的銷售冠軍依然是傑克瓊斯,一天賣掉了一千多萬。不過回過頭看,我也沒什麼立場嘲笑當時男同胞們的審美水平:鼓起勇氣翻出我自己的購物清單,也妥妥被雷得兩眼一黑。

購物車沒有秘密

只能自我安慰一句,誰還沒有過審美黑歷史。

不過,比審美更真實而扎心的,大概是這份清單無情地暴露了我當時的消費水平——購物車不會說謊,你肯為哪些東西花錢、花多少錢,比什麼都更能暴露出你的最真實的生活狀態。

拿我自己來說,歷經了這麼多屆雙十一,買衣服的花銷基本無甚長進,頂多是隨大流地從美特斯邦威變成了優衣庫和Zara。消費升級全都體現在了電子產品上:雙十一完整見證了我從買一贈一的鍵鼠套裝換到Cherry紅軸、從九塊九包郵的耳機換到主動降噪、從普通顯示器換到曲面屏、從PSV換到Switch的全過程。

由此可見,我大概活得像個直男。

02.

大約在去年年初,社交網絡上曾經有位“美女律師”轟動一時。因為在朋友圈高調炫富和毫不掩飾地蔑視窮人,慘遭網友扒皮。

當她賣著宜家曬衣架和HM連衣裙的閒魚賬號被扒出來,炫富文章裡“香奈兒13寸(原文如此)高跟鞋”“卡地亞手錶”“Burbbery襯衫西服”“剛在巴黎買的五萬塊新款皮包”瞬間就成了笑柄。

人物和事件本身暫且不予置評,但從中可見,你在朋友圈裡演得再好,購物記錄也會直接戳破你的所有秘密。

大概只有購物車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表面狂野不羈的你,私下裡囤了多少瓶防脫洗髮水、搶了幾條秋褲,以及多長時間買一次紅棗和枸杞。

相較而言,社交網絡上所呈現的,更多地是每個人想要塑造的自我。而購物記錄可以直白地剝離一切美化或虛化濾鏡,呈現出人最真實的慾望和生活狀態。

大概在一年多前,北京某地辦過一場“購物車相親”,相親者打印一份自己的購物車清單,附上個人陳述,以此為基礎互相選擇[2]。當時有輿論批評這種方式顯得“過於物質”,但我個人以為,比起一上來就例行公事地互相交底年齡學歷收入房車,“購物車相親”還真有一點靠譜。

購物車,特別是已經下單付款的購物清單,可以十分直觀地展現出一個人的消費水平、消費觀念、興趣愛好、個人審美和生活態度——以上這些,其實都是交往雙方最需要互相瞭解的本質問題。

吃貨和吃貨很容易惺惺相惜,動漫愛好者與手辦達人顯然更有共同話題,而月均消費萬元起的大佬,很難能和九塊九包郵黨過到一起。一個喜歡極簡性冷淡風的人,除非自戳雙目,基本沒法和一個恨不得把所有物件都鑲上蕾絲花邊的人共同生活。

除此之外,購物車還隱秘地勾連著你最重要的人際網。因為它不但忠實記錄了你的錢花在了哪裡,也記錄了花在了誰的身上。

極少有人從始至終只為自己一個人買東西。給父母買手機、給朋友買禮物、給親戚寄特產、給孩子買奶粉童裝繪本乃至課外輔導書……如果能把花錢記錄轉化成一張可視化圖表,你最重視、最親密的關係,大概也就一覽無餘——雖說拿金錢衡量感情略俗,但我們也不能免俗地要承認,愛TA就為TA花錢,是一條樸素而有效的標準。

但也有不那麼溫馨的一面。譬如那些被人津津樂道的“大數據抓出軌”故事。這類故事的開始,往往是在對方的購物車、收藏夾乃至“猜你喜歡”中發現了某些異常的蛛絲馬跡,然後順藤摸瓜,扒出實錘。這或許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民間智慧。

技術是中性的,它只是讓一切更加有跡可循。善惡悲喜,都由人性定義。

03.

購物車隱藏的秘密,永遠比你想象得要多。

當我們在網上可以購買一切時,購物車便幾乎完整地映射著一個人的生活史。

每個裝修過的人,大概都經歷過購物車塞滿了開關插座花灑地漏水龍頭的兵荒馬亂時刻;格子間社畜每次痛下決心減肥健身健康飲食,也總會在購物清單裡留下痕跡——就我毫無數據支撐的觀察,世界上可能有一半雞胸肉和西葫蘆消耗於人類的減脂食譜。

還有一個稍顯特殊的群體:廣大追星少女。我的一位資深追星達人朋友,自封為“段正淳式追星”:爬牆飛快,但每次都真情實感。順著她的購物清單,你可以從一系列代言商品中清晰地辨認出她的歷任愛豆,甚至能整理出一部當代流量明星興衰圖鑑。

而最典型的代表,大概就是女性從婚前到婚後、從生娃到養娃的購物車變遷。

特別是養娃,完全可以顛覆一個女人購物車中的商品結構。從前心愛的衣服鞋子包包化妝品都成了浮雲,當媽的女人會毫不猶豫地放棄服飾美妝,直奔母嬰和兒童用品。

我也曾好奇地參觀過媽媽們的購物車。看過之後,不僅深深震驚於養娃的開銷之大,更驚歎於當代母嬰用品的花樣繁多。從此多少理解了為何娃媽們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這根本就是現實版氪金養成遊戲。

就我個人而論,這些年雙十一逛下來,最大的變化倒不在於買了什麼、花了多少錢,而是心態。

一開始大抵都是衝著便宜,不薅白不薅。特別是日用消耗品,總歸會用得到,不管三七二十一,囤就是勝利。

每個人曾有過這種心態的人,後來大概都經歷過被二十大包衛生紙、八瓶沐浴露或十斤洗衣液支配的恐懼。當我發現某一年雙十一買的紙巾用了三年還沒用完時,方才意識到,把家裡囤成一間倉庫,並沒有什麼“倉廩實”的幸福感,物品遲遲消耗不掉,反而平添煩惱。

唯有經歷過這種溢出式囤積,你才會吸取教訓,在下一次面臨新誘惑時,掂量一下自己的房屋面積,三思而後剁手。

這大概也是一種返璞歸真。在瘋狂地種草長草買買買之後,我們終究會回到人與商品最本質的關係:是物盡其用,而不是儘可能多地佔有。

想通了這一點,購物也就重新變得簡單起來。因為決定買不買的標準只剩下了最重要的一個:這件東西,你是不是真的需要。

這不只是購物的法則,它也適用於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選擇。畢竟,貫穿我們一生的最本質的問題之一,就是看清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1] 吳曉璐:《天貓“雙十一”成交額超2135億元 10年增逾4100倍》,《證券時報》2018年11月12日

[2] 殷呈悅、程功:《北京“購物車相親會”成功牽手9對 購物清單比朋友圈“人設”更真實》,《北京晚報》2018年7月9日

*頭圖購自視覺中國,其餘為APP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