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多元化的馬路,有美國殖民地復興式花園住宅,目前上海僅兩幢

如果你喜歡逛上海的馬路,那你一定知道上海的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屬於64條馬路的烏魯木齊路和其他相鄰的安福路、武康路、復興路相比,烏魯木齊路顯得更加多元。在梧桐掩映下,這條路匯聚著多樣的歷史建築,名人故居,安靜的馬路娓娓述說著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故事。

這條多元化的馬路,有美國殖民地復興式花園住宅,目前上海僅兩幢

烏魯木齊南路位於徐彙區北部,北起淮海中路,與烏魯木齊中路相連,南至肇嘉浜路,中與桃江路、東平路成“丁”字形相接,與衡山路、永嘉路、建國西路相交,長1156米,寬15.2—15.5米,瀝青路面。

這條多元化的馬路,有美國殖民地復興式花園住宅,目前上海僅兩幢

沿線兩側為傳統的高級住宅區,以新式里弄和花園住宅為主,多為外僑、外資洋行公司職員居住。這是法租界裡非常有名的一條路,在1918年到1943年之間的名稱為巨福路(Route Louis Dufour),是上海64條永不可拓寬的道路之一。

這條多元化的馬路,有美國殖民地復興式花園住宅,目前上海僅兩幢

烏魯木齊南路是一條幽靜的路,馬路沿線都是傳統高級住宅區,以新式里弄和花園別墅為主。當年這條路上居住的多為外僑、外資洋行公司職員等。一幢幢頗有特色的小洋樓大多掩映在綠樹叢中,紅磚牆上攀滿了繁茂的爬山虎,把尖頂紅牆襯托得格外嬌媚。高牆深處的一些別墅頗有特色,尤其是那幢美國殖民地復興式別墅更為上海別墅中所罕見。

這條多元化的馬路,有美國殖民地復興式花園住宅,目前上海僅兩幢

​朱敏堂住宅

烏魯木齊南路151號,美國殖民地復興式花園住宅。這種風格起源於英國在北美洲的最初殖民地—新英格蘭發展成的“殖民地壁板外牆式”。為了抵禦北美大陸的寒冷氣候,在整幢房屋外釘上一條條橫條木板,並且用木材來塑造當時英國的古典主義和帕拉迪奧形式。十九世紀下半葉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美國盛行。

這條多元化的馬路,有美國殖民地復興式花園住宅,目前上海僅兩幢

這種風格的特點是將一些不太符合比列的或經過變形的古典建築元素,如門廊等與一些新的美國地方做法結合在一道,一般採用灰色瓦頂,橫向木板條外牆並粉刷成淺色。這種風格直接成為今天美國住宅的原型。

這條多元化的馬路,有美國殖民地復興式花園住宅,目前上海僅兩幢

不過,在上海的近代花園洋房中,牆面這樣處理的較為少見。這種簡潔的獨院式住宅建築風格為近代上海留美回國的建築師所推崇,並試建了幾幢。但由於上海的氣候沒有北美那麼寒冷,房屋牆身不需要加厚禦寒,且住宅標準較低,不能吸引中產階級投資建造,故這類住宅在上海建造不多,現存的更少,目前在上海地區僅存兩幢,另一幢是建國西路398號住宅。

這條多元化的馬路,有美國殖民地復興式花園住宅,目前上海僅兩幢

坐落在烏魯木齊南路東側,近福履理路(今建國西路),佔地面積1474.7平方米,建於民國16年(1927年),由輪船商朱敏堂投資建造,共建造磚木結構假三層樓房3幢,其中1幢出租,總建築面積749平方米。該住宅的總體佈置為,主樓和附樓均橫向佈置於基地北部,另一幢(313平方米)出租樓橫向佈置於基地南部,門房佈置於基地西北角。主樓前有一塊園地,植有冬青、槐樹等花木,四周築高圍牆,並設雙扇鐵花門,將自住樓與出租樓分隔,自成獨傢俬園。不過這棟房子不對外開放,路過的時候都是大門緊鎖,只能在外面看看。

夏衍舊居

夏衍舊居位於烏魯木齊南路178號2號樓,英國鄉村式花園別墅,夏衍於1949年至1956年曾居住在此。夏衍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著名戲劇家,話劇劇本《上海屋簷下》,電影劇本《春蠶》《祝福》《林家鋪子》都是他的作品,1949年至1955年間,他曾在烏魯木齊南路178號2號樓居住。

這條多元化的馬路,有美國殖民地復興式花園住宅,目前上海僅兩幢

這裡見證了夏衍在上海生活、工作與創作的重要軌跡。 參與我黨隱蔽戰線工作;翻譯《婦女與社會主義》《母親》等著作,創辦左翼劇社,創作話劇《上海屋簷下》、電影《風雲兒女》,籌辦《光明》刊物,發表報告文學《包身工》等等歷程。

這條多元化的馬路,有美國殖民地復興式花園住宅,目前上海僅兩幢

草嬰書房

草嬰,原名盛峻峰,俄羅斯文學翻譯家,1923年出生在浙江省寧波鎮海。1941年,草嬰開始走上了俄語翻譯之路。建國後,他為新時代人民翻譯了大量蘇俄文學作品。他是我國第一位翻譯肖洛霍夫作品的翻譯家,他以一人之力完成了《托爾斯泰小說全集》的翻譯工作,這一壯舉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曾榮獲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上海文藝家終身榮譽獎、高爾基文學獎等榮譽。

這條多元化的馬路,有美國殖民地復興式花園住宅,目前上海僅兩幢

“與其留墓碑,不如建書房”,俄羅斯文學翻譯家草嬰先生的遺願在今年春天來臨之際得以實現。草嬰書房的打造充分尊重其家人的意見,通過“人道主義啟蒙”、“中俄之橋”、“翻譯之道”三部分主題,展示其翻譯生涯的不懈追求。在草嬰書房中,不僅存放他畢生收藏的書籍,復原其書房場景,展現其翻譯成就;更重要的是,繼承草嬰先生的職業精神,建立一個交流中外思想和翻譯學術的平臺。去參觀的時候拍照一定要小心,有提示說二樓是私人住宅,不讓拍照。我去參觀的時候,好心的保安提示說拍照別讓二樓的老太太看見,否則她會不高興出言阻攔的。

這條多元化的馬路,有美國殖民地復興式花園住宅,目前上海僅兩幢

孔令儀居住過的花園別墅

位於烏魯木齊南路的166號,是“四大家族”的後代,孔祥熙的大女兒孔令儀居住過的地方。這是一幢建於1930年,位於馬路轉角處的3層西式花園住宅。住宅與一群風格色彩相異的小洋樓毗鄰,園內茂盛的綠樹如一道天然屏障使其和周圍隔絕,倒是顯出了幾分遺世獨立的味道。

這條多元化的馬路,有美國殖民地復興式花園住宅,目前上海僅兩幢

建築佈局對稱,水泥拉毛牆面,四坡紅色瓦頂,一側牆面有凸窗,陡峭而豐富的屋面和連接底層門廊的南向突出露臺是建築中比較引人注目的部分。露臺欄杆採用相扣結的環形鏤空花飾,露臺下門廊圍繞以紅色面磚飾面的柱子,在門前花園的綠樹襯托下十分醒目。 孔令儀居住過的花園別墅這幢住宅內最初的居住者是當年耳鼻喉領域的專家美國人鄧樂普及其家人,1930年代初鄧樂普就在外灘12號402室開設了當時上海為數不多的耳鼻喉專科門診,影響甚廣。該住宅後來由原民國行政院長、財政部長孔祥熙的大女兒孔令儀居住。

這條多元化的馬路,有美國殖民地復興式花園住宅,目前上海僅兩幢

上海有意思,有故事的馬路還有很多沒有走,一路走來,收穫頗多。每走一條馬路就對上海多一份對認識,走街串巷中,進入了上海的城市故事。如果你也喜歡壓馬路,希望你能在這一幢幢老建築,一條條弄堂,一條條馬路中找到與自己精神共鳴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