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遊向全域旅遊發展的“池州路徑”

作為全國首個生態經濟示範區,池州擁有長江岸線160多公里,江河水系密佈,森林覆蓋率達60%,境內擁有以九華山、牯牛降、升金湖、杏花村為代表的各類景區景點300多個。不僅如此,作為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池州還擁有遐邇著聞的國家非遺池州儺戲、青陽腔等。生態風光和民俗文化交相輝映,使得這座皖江城市帶上的小城逐步被世人所知、踏足並停留,旅遊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點到面、從弱到強。

2006年12月,池州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作為當時創建工程的參與者與當下旅遊發展的見證者,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王強回憶道,池州地區復建之初,“旅遊”這一概念對不少池州人來說還是模糊的,境內星羅棋佈的美景長期處於“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境遇,直到2000年池州撤地建市,來自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堅定了池州人發展旅遊的信心和決心,“2000年6月,安徽省‘兩山一湖’旅遊發展調研座談會在池州召開,會後,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兩山一湖”旅遊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從那時起,池州旅遊業正式進入了啟動發展階段。”

2002年10月,我市編制出臺《池州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並於2004年初步通過評審並經市政府批准實施。各縣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及《九華山風景區旅遊總體規劃(修改稿)》先後完成,花臺、牯牛降、秋浦河、大王洞等各重點景區景點的開發規劃也先後通過評審。旅遊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有效地促進了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使我市旅遊發展逐步走上可持續發展軌道。

2004年3月,池州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開啟“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創建工作,這標誌著池州旅遊業再次邁入新的征程。王強清楚地記得,在“創優”過程中,從市幾大班子到縣區等各級領導、從相關部門到學校乃至社區,眾志成城,以專題研究、現場協調、專項行動、志願活動等形式加入到優秀旅遊城市的創建中來。同時,對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檢查標準》,結合池州實際,我市將20大類176個子項任務細化分解到45個責任單位,實行動態考核和目標管理。2006年7月,在省級檢查之後,針對反饋意見,再次梳理出180項整改任務,落實到各創建責任單位。“逐項整改、檢查、反饋、解決,形成一個個工作閉環,確保按時按質完成各項‘創優’任務。”他說。

兩年多穩紮穩打的創建過程不僅使得我市順利通過驗收,更大幅提升了城市整體形象,優化了旅遊發展環境。“創優”過程中,我市把硬化、淨化、綠化、美化、亮化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切入點,先後投入20多億元用於城市建設;在旅遊產業方面,大力實施“大九華、大旅遊、大產業”發展戰略,相繼投入10多億元用於旅遊景區景點建設;在旅遊環境優化上,把“創優”與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制定出臺了多套管理制度。

“回顧是為了更好地出發!”王強說,隨著時代的演變,嗅覺靈敏的池州人意識到,傳統的景點遊時代已經過去,把整個區域作為旅遊目的地精心打造,引導遊客進行深度遊,充分享受當地風土人情和文化,延長停留時間,提高綜合消費能力成為了旅遊新追求。而這也是池州目前正在做的事情,由景點旅遊模式向全域旅遊模式轉變。

從2016年我市被列入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首批創建單位,池州旅遊又走上“二次開發、二次創業”征途。經過了3年時間的深耕,全域旅遊政策保障不斷加強,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每年遴選了20個文化旅遊項目作為市級重點調度項目,實行動態調整和定期調度。今年以來,市級重點調度項目累計完成投資7.74億元,徵集杏花村文化旅遊區房車營地等15個項目為2019文化旅遊招商項目。加強與交通、農業農村部門對接,跟蹤做好花海、旅遊集散中心、最美風景道等重點項目實施工作。遴選10個村開展鄉村旅遊示範創建工作。

他表示,接下來要圍繞創建驗收,持續推進全域旅遊發展戰略,積極促進文化、農業、商貿、大健康等產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逐步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加大整體營銷,進一步凸顯池州旅遊整體形象。

記者 何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