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自詡汾陽主人,視察汾陽時為何未提“拜祖”之事

郭沫若自詡汾陽主人,視察汾陽時為何未提“拜祖”之事

郭沫若先生

1965年12月4日,郭沫若先生滿懷激情地到汾陽視察,先生一行剛到汾陽,便驅車來到馳名中外的杏花村汾酒廠。在走往酒廠的路上,先生臉上掛著舒心的笑意,連連對陪同人員說:“呵!遠遠地就聞到杏花村的酒香了。”

進入酒廠,郭沫若就急切地走進工廠的每個車間,每個工作室,興致盎然地觀賞汾酒、竹葉青的生產流程。他仔細地觀看著每一道工序,還不時地詢問陪同人員和正在幹活的工人一些問題。

在包裝車間,他一定要親手參加勞動,包裝汾酒。一位老師傅細心給他講解後,他便認認真真地學著示範動作幹起來了。他鋪平第一張包裝紙,包好了,但不理想;又試著改進一下,包了第二個,稍好點;再琢磨著仔細包第三個,終於完全符合了要求。

郭沫若自詡汾陽主人,視察汾陽時為何未提“拜祖”之事

郭沫若自詡“汾陽主人”,他四川沙灣老屋內,至今有“汾陽世第”匾額

郭沫若興致勃勃地一口氣包裝了8瓶酒才罷手。看著自己親手勞動的成果,郭沫若深有感觸地對大家說:“喝酒人要想到做酒人的辛苦,你們的酒遠銷五大洲,為國爭了光,謝謝你們啦!”在場的人們鼓起掌來。

中午,酒廠設宴為郭沫若接風。當大家正要舉杯痛飲時,郭沫若的隨行醫生出面勸止:“您的身體可不允許多喝酒啊!”

郭沫若一笑,說:“到了老家,更何況已經身在名酒的產地,不喝汾酒,那真是虛枉此行啊!今天我就不聽你的了。”說完,舉起酒杯,痛快地一飲而盡。

一直喝到半醉,郭沫若才停下手中的酒杯。此時,他詩興大發,鋪紙提筆,揮毫潑墨,草詩一首:

杏花村裡酒如泉,

解放以來別有天。

白玉含香甜蜜蜜,

紅玫年陳軟綿綿。

折衝樽俎傳千里,

締結盟書定萬年。

相共舉杯酹汾水,

化為霖雨潤林田。

令人難於費解的是,郭沫若自詡“汾陽主人”,他四川樂山沙灣的老屋內,至今懸掛著“汾陽世第”的金字匾額。他首次踏上汾陽的土地,為啥並未提及“拜祖”之事呢?原來,先生心中一直有個心結:郭沫若先祖郭有元遷自福建寧化石壁村,此前由福建龍巖遷來。龍巖與汾陽數千裡之遙,其間是怎樣的傳承關係呢?這個心結一直難於解開。在未釐清譜系關係的情況下,先生拜祖的心願也一直沒有提出來,直到1978年6月12日,帶著終生遺憾辭世。

事過二十三年後,重慶市110中學退休教師黃久恆,輾轉福州、寧化、龍巖等地,通過查閱地方誌和石碑,向先生後人提供了《福州郭氏支譜》,該譜載:“虢叔後裔七十世孫郭子儀生八子,長子郭曜子孫徒河南光州固始縣。唐懿宗鹹通年間,王審知堂弟王想任閩節度使。郭曜孫郭嵩(官授樞密使),隨同王審知從弟王想,自河南光州固始縣奉王(汾陽王)圖像香火入閩,居於新寧縣郭坑村(今福州長樂芝山)……而郭曜一後裔宋朝時任龍巖武官,後從龍巖遷至寧化石壁村,郭沫若為郭曜後裔無疑。這則消息,自然使九泉之下的老先生感到欣慰。

附:郭沫若讚揚汾酒的手跡

郭沫若自詡汾陽主人,視察汾陽時為何未提“拜祖”之事

(錄自《郭氏文化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