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边的秭归,人民只知道这里的两个居民,一个屈原,一个王昭君

长江边的秭归,人民只知道这里的两个居民,一个屈原,一个王昭君

北非的卡萨布兰卡,以电影《北非谍影》名世,人们戏称:在那里只有两个居民,一个叫汉弗莱·鲍嘉,一个叫英格丽褒曼。而长江边西陵峡口的秭归,一直以来,人们也只知道这里的两个居民,一个叫屈原,一个叫王昭君。当然,秭归隔壁的兴山人民听到这个话会很不高兴地争辩:昭君是我们这里的人!可是,一般的人哪里知道什么兴山县,他们只知道王昭君和香溪,他们乘船路过时可以看见的香溪口,就在秭归城附近。况且,王昭君生活的那个年代,她的老家还真的就在秭归的管辖之下。

长江边的秭归,人民只知道这里的两个居民,一个屈原,一个王昭君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乡,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第一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0°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邻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东南至太阳坪,与宜昌、长阳接壤;东北至五指山,与宜昌、兴山接壤:西南至香炉山,与巴东、长阳县接壤,西北至羊角尖,与巴东、兴山接壤。秭归为大巴山、巫山余脉和八面山坳合地带。长江流径巴东县破水峡入境,横贯县境中部,流长64公里,于茅坪河口出境,把秭归分为南北两部,构成独特的长江三峡山地地貌。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嶂,地势为四面高,中间低,呈盆地形。

长江边的秭归,人民只知道这里的两个居民,一个屈原,一个王昭君

从楚始都丹阳算起,有记载的历史已经愈两千年。据《归州志》记载:“州虽僻壤,但东通吴会,西接重夔,南达荆郢,北抵襄樊,洵所谓重山之咽喉,长江之锁阴也。”从前的归州,山重水复,制约了它各方面的发展。秭归建城以来,前后七次搬迁,最后一迁即是1998年秋天开始的,由归州镇西迁38公里到茅坪镇。

归州是一个文明古镇,早在30万年前,人类便开始在这里定居,3600年前,古归国在这里诞生,310年前,楚始都在这里建立。千百年来,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归州,诞生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走出了“民族和睦使者”王昭君,演义了硝烟弥漫、鼓角齐鸣的三国故事,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长江边的秭归,人民只知道这里的两个居民,一个屈原,一个王昭君

蓄水后的归州坐落于距归州古城3公里处的屈原庙村陶家坡,依山就势,背山临江,呈“凹”形分布于屈家沟东西两侧,是一座乡土气息浓郁,文脉传承清晰,生态环境优美的库区移民搬迁镇。

上午到巴东金山码头,打听到从巴东到归州,快班船都不停,只有两个选择:等下午的慢船去归州,或者先多乘30多公里的水路去茅坪,再从茅坪往回赶回归州—因为在老县城和新县城之间,随时有小快船往来。等到下午很麻烦,在巴东,计划里的项目都完成了,计划外的朱砂士也去了。

长江边的秭归,人民只知道这里的两个居民,一个屈原,一个王昭君

没有再呆下去给小艾妹妹添麻烦的理由了。可是,多走一个茅坪和秭归的来回,时间上和金钱上都不合算。最后,小艾灵机一动,问码头上的人:“可不可以买到茅坪,帮我们这个朋友在归州刹一脚嘛?”对方说要找船长才可以,我一看,旁边站一个气宇轩昂的中年人正在用重庆话和码头上的人聊天,他穿的深色制服衣袖上有四道杠。于是,我用家乡话向船长说明了意图,当然,也攀了老乡,船长爽快地答应了。

长江边的秭归,人民只知道这里的两个居民,一个屈原,一个王昭君

高峡出平湖,是三峡沿岸每个景区的人用来形容新三峡最绕不过的句话。尽管看到这句话已经相当疲劳了,可是,整个库区,越往下行,越觉得:只有这句话才最合适用在新三峡里,或者反过来说,新三峡就是前人“高峡出平湖”梦想的现实版本。从巴东以后的江面,就都是千篇一律的平湖景观了。

38公里的水路,快船40多分钟就到了。归州码头,依旧是那让人气短的石梯—那是给175水位准备的。行李太沉了,显得石梯似乎永远爬不完似的,快到头也快坚持不住的时候,在上面的一位“麻木”司机看我。

长江边的秭归,人民只知道这里的两个居民,一个屈原,一个王昭君

这么困难,快步走下来接我的行李。他悟性很高,直接说:“屈原祠5块钱,走吗?”在船上我就看见在岸边的屈原祠,路程不近,他开的价应该很公正车子一直沿江边走,后面一段从一个很陡的土马路往下走,坡度和弯度都很大,真的很怕一个什么闪失我们就像祭奠三间大夫的粽子一样掉进长江去喂鱼了。终于到了江边,一个旅游码头正对的就是屈原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