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智庫丨乍暖還寒,韓日真能走向和解嗎?

有人說,今年以來的韓日關係與天氣情況正好相反。七、八月份,同屬東北亞地區的韓國和日本酷暑高溫,熱浪滾滾,而兩國的關係卻自7月初驟然降至冰點。現在兩國進入深秋季節,天氣開始降溫,韓日關係卻又出現了些許回暖跡象。

東方智庫丨乍暖還寒,韓日真能走向和解嗎?

視頻截圖:日本7月7日發佈對韓“限貿”細則(來源:央視)

韓國和日本不僅是一衣帶水的鄰國,而且都是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軍事盟國,雖然兩國有歷史糾葛、領土之爭和經貿文化矛盾,但因同為美國緊密盟友,在東北亞地緣政治和軍事安全方面有諸多共同利益,因此長期以來韓日關係總體上較為穩定,美國則出於其戰略需要,一直把韓日兩國緊緊地拴在一起。

  但在2017年5月文在寅當選韓國總統後,韓日關係明顯不如以前,漢城與東京從趨於冷淡變為紛爭不斷,今年7月雙方關係惡化至公開翻臉,互相制裁,驚動了東北亞地區乃至國際社會。

  韓國要求美國出面調停,但華盛頓心裡有數,知道韓日兩國的爭端不過是“小兄弟”吵架,吵不大也鬧不久。因此,華盛頓雖派出了幾路人馬出面,但多半是做做樣子,甚至單方面施加壓力。漢城應該明白,華盛頓究竟偏向於誰。不是美國沒有這種調停能力,而是美國認為“火候”未到。有的分析甚至認為,漢城和東京保持一定的矛盾和緊張關係,對華盛頓沒有壞處。

  7月1日,日本宣佈嚴格限制用於製造電子設備的三種半導體原材料向韓國出口;8月2日,日本宣佈自8月28日起,把韓國從獲得貿易便利的“白色清單”中移除。8月12日,韓國以牙還牙,宣佈將日本從韓國的出口程序優惠國“白色清單”中移除;8月22日,韓國宣佈終止與日本簽訂的《軍事情報保護協定》,兩國的爭端從經貿延伸到了軍事領域。

  

東方智庫丨乍暖還寒,韓日真能走向和解嗎?

  視頻截圖:文在寅召集緊急會議,應對日本“限貿”(來源:央視)

除此以外,在7月1日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韓日矛盾在韓國國內廣泛傳導。韓方官員對日本頻頻抨擊指責,發出各種“嚴重警告”,並在韓日有爭議的島嶼海域舉行超常規模的軍事演習;韓國的媒體加足馬力,猛批日本;韓國的商家和民眾更是怒火中燒,接連發起抵制日貨的抗議活動,本來常常滿滿當當的韓國赴日航班,變得空空蕩蕩,韓國赴日遊客銳減讓日本的旅遊業遭受了不小的損失。

  一時間,韓日關係氣氛緊張。兩國領導人及外長等高級官員,無論是在聯合國還是在其他國際場合,也是儘量不見面、少見面,即使不得不見面也面露慍色。

  此次韓日公開互懟,看似日本先出手,其實雙方的矛盾和爭端早已累積。日本在宣佈前所未有的對韓“限貿”措施時,幾乎直言不諱地暗示,這是對韓國政府在處理當年慰安婦問題和強徵半島民工問題上的言行嚴重不滿。

  文在寅上臺以來,韓國地方法院頻頻受理當年韓國被強徵勞工要求日本企業進行賠償的訴訟案。2018年10月底,韓國大法院(最高法院)作出判決,要求新日鐵住金給予賠償,並扣押了日本相關企業的資產。日本對此很是不滿,認為文在寅政府不是不作為,就是有暗中挑動民族情緒之嫌。

  今年1月,圍繞韓國地方法院和大法院的接連判決,文在寅在新年伊始的記者會上表示,“韓國是三權分立的國家,必須尊重判決”,日本應當認識到這是韓國政府“沒辦法的事”。

  日本則堅稱,韓國法院的判決違反了國際法,日方已經就上述問題與韓國以前的政府達成了協議,歷史問題已經了結,不能再對慰安婦和強徵勞工進行賠償。而韓國輿論認為,日本不能正視當年侵略、奴役韓國的歷史,至今沒有真誠道歉,日本拒絕接受韓國法院的判決結果等於是在否定和推翻歷史。日本要求舉行日韓政府間磋商,但沒有得到所期望的回應,於是日韓間的相互不信任不斷加深惡變。

  韓國和日本的經濟,都嚴重依賴出口,但韓國的芯片、電子顯示屏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嚴重依賴日本的高端原材料,一些關鍵產品在世界其它地方很難找到替代品。日本明知這一點,因此對韓國採取了“卡脖子”的“限貿”行動,這對韓國的損害無疑很大。

東方智庫丨乍暖還寒,韓日真能走向和解嗎?

  日本採取“限貿”措施後,文在寅在青瓦臺多次召開緊急應對會議,併到多個經濟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和韓國出口企業視察,實地瞭解日本對韓“限貿”造成的嚴重影響。文在寅要求韓國半導體、芯片等高科技企業立足自主研發,提高國產化率,儘快擺脫對日依賴,確保韓國出口少受影響,並表示韓國要趕超日本。但這些措施對韓國半導體、芯片等出口企業來說,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韓國的出口,本來就因貿易戰和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遇到了很大麻煩,日本的“限貿”等於推波助瀾,讓韓國難以承受。世貿組織的報告指出,韓國2019年1-7月累計出口額為3173.36億美元,同比減少8.94%,在世界十大出口國和地區中降幅最大,這讓文在寅政府感受到了巨大壓力。

  更麻煩的是,明年4月,韓國將舉行四年一度的國會大選,300名議員中的三分之二是通過全民選舉產生的,這對文在寅來說是一大考驗。文在寅任期已經過半,但內政外交問題很多,其支持率已由當初的80%下降到40%。文在寅力促的半島無核化和美朝和解已陷入僵局,外交得分很難。而經濟是韓國民眾最看重的,但目前韓國經濟、社會形勢嚴峻,出口持續十多個月下滑,經濟不振,就業率低下,老齡化問題加劇,貧富差距拉大。如果韓日關係繼續僵持惡化,明年韓國國會的大選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東方智庫丨乍暖還寒,韓日真能走向和解嗎?

  在此嚴峻情勢下,青瓦臺一方面設法安撫國內反日輿論,讓民眾保持克制,避免情緒過激,另一方面在堅持“政治正確”的同時,通過一些途徑向日方發出了願意和解的信號。以下四個方面,引人關注。

  一是在日本遭受“海貝思”颱風後,文在寅總統和李洛淵國務總理均對日方的災情表示了慰問,日本明白漢城在此特殊時期進行慰問的真實意圖。

  二是借日本新天皇正式即位之機,韓國國務總理李洛淵赴東京參加即位典禮,捎去了文在寅致日本首相安倍的親筆信。李洛淵在日本當過多年記者,被日韓雙方認為是韓國的“知日派”和“務實派”。10月24日,李洛淵終於見到了安倍,據報道,會見氣氛融洽,雙方達成了不應放任韓日關係日趨惡化的共識。

  10月27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暗示了日本對解決韓日對立問題的積極態度,強調“‘調和’的氛圍正逐漸形成”。兩天後的29日,即李洛淵返回漢城後的第二天,韓國外交部發言人金仁澈就強徵勞工對日索賠判決問題表示,韓方“在持續與日本溝通,尋找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三是在本月初舉行的東盟系列峰會上,文在寅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時隔13個月後會面溝通,為改善韓日關係探路。青瓦臺發言人高旼廷11月4日在新聞稿中稱,兩位領導人當天“在誠摯友好的氣氛中進行了11分鐘的對話,並一致認為兩國關係非常重要,並就通過對話解決兩國正在面臨的問題達成共識。兩位領導人都希望兩國外交部門通過官方渠道開展的協商能夠早日取得實質性進展。文在寅提議可在必要時舉行高級別會談。安倍晉三表示將盡一切可能尋求解法”。

東方智庫丨乍暖還寒,韓日真能走向和解嗎?

視頻截圖:文在寅與安倍在東盟系列峰會上握手(來源:好看視頻)

  四是在“文安會”舉行的同時,韓國國會議長文喜相訪問日本。11月5日下午文喜相在東京早稻田大學發表演講時,就二戰勞工受害者賠償問題提出“新的解法”:建議通過韓日兩國企業和國民自發捐款籌措賠償金。

  二戰勞工受害者賠償問題和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的續約問題,是當前韓日關係中的焦點問題,後者不僅涉及日韓兩國,還涉及美國等國家。美國對韓日的勞工賠償爭端和經貿問題顯然不會感興趣,但對軍情協定問題則態度鮮明,不僅要求韓國續約,而且幾乎是在逼迫韓國必須這麼做,韓國因此承受著很大壓力。

  最近,韓國與美國正在就《防衛費分擔特別協定》(SMA)進行談判。蹊蹺的是,美國不僅比往常大大提高要價,而且要求韓國支付朝鮮半島以外的美軍費用,總計高達47億美元,這顯然是韓方無法接受的。但美方逼得很厲害,不僅美國國務院和財政部的高官同時與韓方談,而且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也將於15日親臨首爾,與韓國國防部長鄭景鬥一起主持談判。美方表示,除了房屋開支問題,還要就“半島安全局勢及兩國安全合作等關切問題”深入交換意見。

  目前,韓國政府仍表示將堅持其立場,即在日本沒有改變對韓“限貿”態度的情況下,無法續簽韓日軍情協定。然而,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近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公開向韓方施壓,稱韓日軍情協定問題將成為此次SMA會議的重點議題,希望該問題能得到解決。看來,首爾很難頂得住來自華盛頓和東京同時施加的強大壓力。

東方智庫丨乍暖還寒,韓日真能走向和解嗎?

視頻截圖:李洛淵出席日本天皇即位儀式後會見安倍(來源:好看視頻)

  有輿論分析認為,韓日關係在經過劇烈動盪後,有可能趨於緩和,這種緩和既有韓日共同需要,也有來自外部很大壓力的因素。但這種緩和,很大程度上屬於“應急緩和”和外部促成的“硬緩和”,韓日之間的根本問題實際沒有解決。

  從一些言論看,日本方面比韓國要謹慎得多。日方官員稱,韓方提出的解決昔日韓籍勞工賠償問題的新辦法並不可行,韓國提議讓日方企業也籌款,豈不等於是讓日方賠償?而韓國國內民眾又認為青瓦臺脊樑骨不硬:為什麼日本當年造成的強徵勞工問題,要讓韓國企業來籌款和通過民眾自願捐款最終解決?

  另外,日本輿論質問韓方,文在寅和安倍在東亞系列峰會期間總共才交談了11分鐘,這麼短的時間能在兩國間這麼複雜敏感的問題上達成重要共識嗎?這分明是韓方出於國內政治需要,在故意拔高調門、渲染氣氛。

  由此可見,韓日關係的和緩之路,還很曲折艱難,文在寅裡外受壓的處境還將延續。

  (本文作者為東方智庫研究員)

  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東方網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