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將全面禁捕 餘干縣漁民如何生計?賣風景!

“獨特的漁獵文化,讓我們感受到鄱陽湖的博大精深。”10月30日上午,緊鄰德昌高速公路出口處的餘干縣瑞洪鎮梁山村委會斗魁園自然村,一群遊客正在漁月傳奇雕像下拍照,來自贛州的遊客小鐘感嘆道。

鄱陽湖將全面禁捕 餘干縣漁民如何生計?賣風景!

隨著專業漁民逐步上岸轉產,在鄉村建設過程中,餘干縣沿鄱陽湖濱湖地區把傳承千年的漁獵文化融入其中,高起點規劃,按照生態漁村的建設標準,使原先落後破敗的漁村煥然一新,既美化了村莊,傳承了鄉韻民俗,又發展了旅遊產業,湖區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大大提升。

生態漁村“賣風景”

針對漁民上岸轉產,在生態漁村建設中,餘干縣各地利用豐富的漁風漁俗資源,把建設秀美鄉村和發展生態旅遊結合起來,打造成既有鄱湖漁獵文化特質,又有田園山林水自然風光的美麗幸福村落。

斗魁園村背靠鄱陽湖,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副落後景象,不少磚木結構的房屋東倒西歪,村內垃圾成堆,池塘臭氣熏天。經過整治,昔日破敗不堪的漁村變身生態漁村,一躍成為當地頗負盛名的3A級鄉村旅遊點。如今的斗魁園村,房屋白牆黛瓦,新鋪了柏油馬路,沿街的各種漁獵器具,更顯古樸。村中600米長的文化牆,通過國畫、書法形式,記錄瑞洪鎮百年漁業文明發展和村莊變遷歷史。

“雖然不再在鄱陽湖捕魚了,但村民的漁獵情結難以割裂。”梁山村黨支部書記塗扣龍告訴記者,2015年在秀美鄉村建設中,為了保持原汁原味,村裡翻修了老房子。為突出漁獵文化元素,設計師在村廣場打造了“漁月傳奇”雕像。同時,用8組漁民日常生活場景雕塑,以及釣翁亭、外公殿等傳統文化符號,再現漁村之韻。

得益於生態漁村的建設,斗魁園村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觀光體驗,一些村民還開起了農家樂和民宿,每到週末遊客盈門。

據瑞洪鎮副鎮長張志峰介紹,一些傳統漁村的漁民也紛紛搶抓機遇,爭相上岸安居,不少漁民轉產後“賣”起了生態漁村的風景。全鎮週末可接待遊客近10萬人,旅遊收入超百萬元,人均純收入近5000元。

生態旅遊好“錢景”

圍繞鄱陽湖地域文化、人文傳統、農家生活、美食餐飲等特色,餘干縣濱湖鄉鎮秉承“保護性開發”理念,開拓旅遊市場。

近年來,康山鄉依託忠臣廟鄱陽湖大戰古戰場文化資源,突出忠義文化、漁獵文化,規劃建設了定江王殿、忠臣大殿、懷忠樓,還增建了槐柳園、尋根園、演藝廳,推出水上演藝等項目,打造忠臣廟景區。去年,該景區被評為國家級4A景區。

作為景區核心區域的府前村,配套產業必不可少。漁村成了景區後,遊客紛至沓來,漁民們通過開辦農家樂、客棧留住客人消費,村裡的土特產也暢銷起來。

在康山鄉採訪時記者發現,諸如“鄱陽湖酒店”“鄱陽湖客棧”“鄱陽湖漁家樂”“鄱陽湖水上人家”等餐飲、住宿、遊玩配套設施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些酒店的經營者大多數是當年在鄱陽湖從事捕撈的專業漁民,上岸轉產後,仍然保持著漁獵情結。

“看花海,坐快艇。”在康山大堤上,各種條幅廣告映入眼簾。老袁在鄱陽湖從事漁業捕撈20多年,上岸後他還擔心,沒有別的專長,到陸地上生活工作會不適應。令他沒想到的是,在村幹部的幫助下,他辦起了農家樂,還和朋友合夥購買了快艇,秋季載客到當年漁船曬網的沙洲上看蓼子花海,收入比在湖區捕魚強很多,去年還在村裡建了一棟別墅。

展示旅遊新形象

餘干縣登記備案的漁船有1700多艘,鄱陽湖全面禁捕令2021年1月施行後,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不少專業漁民由於沒有耕地,上岸後如何另謀生計?

10月29日,在“美食之鄉情義餘干”——2019年餘幹縣(南昌)旅遊推介會上,餘干縣主動遞出了“中國湖光山色最美縣”的旅遊名片,向社會各界推介餘干縣優質的旅遊資源、人文風情、特色景區、精品旅遊線路,全方位展現餘干旅遊新形象。

春有碧波銀浪,夏有百里荷香,秋有魚蝦滿倉,冬有萬鳥齊翔。據介紹,此次旅遊推介將進一步弘揚鄱湖文化、忠義文化、漁獵文化,提升該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影響力和競爭力。

餘干縣文廣新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縣已有“大明花海”“康山忠臣廟”國家4A級旅遊景區2個、省級旅遊風情小鎮2個、4A級鄉村旅遊點1個、3A級鄉村旅遊點25個,處處皆景,時時可遊。

餘干縣文化館館長徐宏志介紹,該縣通過挖掘漁俗特點,展示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如今,餘干縣的漁獵文化和鄉村旅遊相互促進,餘干縣濱湖地區的漁村和漁民,正乘轉型轉產東風,在小康路上快步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