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開漁後 小龍蝦產量銳減

開湖後不少漁民按兵不動

鄱陽湖餘干縣康山水域,水面開闊,是理想的捕撈場所。6月26日一大早,漁民張偉定駕駛漁船入湖捕魚,傍晚歸來,滿臉沮喪。

“一天下來,捕了不到兩斤的小龍蝦。”老張說,往年這個時候本是小龍蝦豐收季節,但今年自從開湖後,收入讓他很失望。“刨去油料,幾乎沒賺錢。”

在都昌縣多個水域,捕撈漁民也有同樣的經歷,包括魚和小龍蝦在內,捕撈量都在走下坡路。

“今年小龍蝦與往年相比,幾乎沒有產量。”詹定酈說,根據當地漁民反映,平均每戶漁民一天捕不到一公斤小龍蝦,不僅產量少,個頭也小。

永修縣吳城水域,三三兩兩的漁船在湖中作業,顯得有些寂寥,他們都是奔著小龍蝦來的。

“往年休漁期一結束,湖面上漁船密密麻麻,傍晚歸來時每條船艙裡的蝦和魚都是滿滿的。”漁民老葉說,每戶漁民一個月的收入高達2萬元以上,多的有4萬元。

據介紹,鄱陽湖專業漁民一年的收入中,小龍蝦通常佔到45%左右,今年小龍蝦的收入估計不到往年的三分之一。因為無利可圖,鄱陽湖開漁將近一週,至少有三成漁民按兵不動。

水位偏低致龍蝦產量銳減

作為鄱陽湖近年來水產資源的新生力量——小龍蝦,近年來因為價格較高,湖區的漁民把目光盯向了它們。不少漁民添置了大量設備捕蝦。蝦多時捕蝦,蝦少時捕魚,一套設備包括船隻至少花費數萬元。

永修縣鄱陽湖漁政局副局長黃錦生證實,今年鄱陽湖出現了罕見的低水位,部分湖灘露出湖面,漁業資源大量減少,很多漁民都說連漁網都沒地方下,收入大不如前。

專家稱,今年小龍蝦產量之所以不理想,與鄱陽湖水位有很大關係。其實,今年不僅小龍蝦,其他魚類資源產量也不理想。據介紹,小龍蝦產量是由水位、水量、溫度、乾旱程度等多種因素綜合決定的。

“每年3到4月份,是小龍蝦的產卵期,期間需要保持一定水位。”都昌縣鄱陽湖漁政局資環股負責人詹定酈解釋,由於今年鄱陽湖長時間處於偏低水位,龍蝦產卵期間,其生長的荒灘暴露出水面,導致龍蝦存活率極低。他形象地比喻,小龍蝦需要產卵時,卻缺少“產床”,當然會導致蝦量銳減。

下個月起或迎捕撈高峰季

事實上,鄱陽湖小龍蝦減產的年份出現過多次。2013年,鄱陽湖小龍蝦產量比2012年銳減九成,每天發往全國各地的龍蝦在1萬公斤左右,僅為上一年的10%;2014年至2015年,由於天氣乾旱,鄱陽湖小龍蝦持續減產。

春季是魚類產孵的季節,實行禁漁期制度是一項最直接、最有效的養護漁業資源措施。為保護長江和鄱陽湖水生生物、維持水域生態平衡,我省漁政部門連續17年對江河進行人工增殖放流,通過實施禁漁,鄱陽湖漁業資源衰退趨勢得到遏制,漁業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這既有利於保護魚類,又有利於全流域產量的提高和漁業資源的自然補充。”漁業專家說,10多年來,我省共增殖放流魚苗26億尾,長江和鄱陽湖水生生態資源得到一定的保護,群眾的禁漁意識也增強了。

儘管今年鄱陽湖漁業資源減少,但對我省水產品市場不會造成太大的波動。我省是水產大省,每年淡水水產養殖產量達到237萬噸,佔全國淡水養殖的10%。專家分析,漁業資源減少的現象只是暫時的,今年鄱陽湖捕魚的高峰季節可能要等到7月至8月份,因為增殖放流的魚苗和本土魚需要一個生長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