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大幅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 長江江豚依然極度瀕危

本報北京7月24日電(記者鬱靜嫻)記者從農業農村部24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去年底,農業農村部組織實施了“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結果表明,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但其極度瀕危的狀況沒有改變、依然嚴峻。

本次考察於2017年11月10日至12月31日實施,歷時52天,覆蓋了湖北宜昌至上海1669公里的長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陽湖。採用目視考察和被動聲學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對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分佈特徵及變動趨勢進行了全面調查評估,並從宏觀尺度評價了長江江豚棲息地的質量。

據估算,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其中,幹流約為445頭,種群趨於向受人為擾動較少的江段集中,過半數水域種群持續下降或沒有發現,種群分佈呈碎片化特徵。長江江豚在洞庭湖約為110頭,鄱陽湖約為457頭。“兩湖”中豐水期江豚分佈較為廣泛,枯水期主要分佈在河槽和大型沙坑中。

為何說大幅下降趨勢得到遏制?“衡量長江江豚保護工作的成效,不僅要看數量,還要看種群分佈結構和變化趨勢。”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於康震說,2006年考察時估算長江干流的長江江豚數量是1225頭,到2012年降到505頭,種群年下降速率約為13.7%。到2017年,種群數量大概是445頭,5年內從505頭降為445頭,快速下降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跟長江干流相比,“兩湖”的情況稍顯樂觀,種群數量沒有降低,而且是有所增加。2012年,鄱陽湖長江江豚數量是450頭,洞庭湖約為90頭。

儘管如此,種群數量仍在下降,說明長江江豚極度瀕危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緩解,特別是在長江干流。“人類活動的干擾依然是威脅長江江豚生存狀況的主要因素。”于康震介紹,像水域汙染、工程建設、航運發展、過度捕撈,還有非法採砂等人類活動,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傷害長江江豚,包括壓縮江豚的棲息地、干擾江豚的通信交流等,導致棲息地質量下降、種群分佈碎片化嚴重。今年上半年,已發現了十幾頭長江江豚死亡。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分別在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等方面開展了工作。先後在幹流及“兩湖”建立了8處長江江豚就地自然保護區,在長江故道建立了4處遷地保護區,在人工環境中建立了3個繁育保護群體,以及在實驗室條件下開展離體細胞培養和保存等研究工作。當前,整個遷地保護的江豚群體數量超過100頭,每年有10頭左右的幼豚出生,說明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工作初見成效;人工環境的長江江豚保種群體也已實現多次成功繁育,標誌著我國在人工馴養環境下長江江豚的繁育取得重要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