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一直以来,关于北海的发源地,有人说是南澫,也有人说是外沙。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跑去北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查了1986年版《北海地名志》,发现军屯村才是北海最早的发源地,在南宋庆元六年,也就是公元1200年初,就已经有姓“满”的人在这里定居了,因为曾经是军队的驻扎地,所以叫军屯。

军屯村东面是大岭根,南面是后背岭,北面是独江。军屯地势平坦,最早的军屯人,主要以种水稻为生。军屯有近3000亩耕田,水田占了676亩,204户人家都是汉族,大概960人。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北海地名志》关于军屯(公元1200年)的记载。而南澫是建于明朝崇祯末年(公元1628年),外沙更晚,到清朝光绪(公元1874年)才成形。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我从没去过军屯,这个北海第一村是什么样子的?背后又有些什么故事?我立即通过关系,找到了一个叫蔡志虔的军屯长辈,希望可以了解一些关于军屯的故事。在电话里,蔡叔很爽快地答应了见面,并叫我下午到军屯的庙山天后宫找他。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庙山天后宫在北海市海城区民营工业园里面,龙头江水库的西侧旁边。按蔡叔的说法,庙山天后宫已经有380年的历史。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天后宫里有杨继业灵公、关羽、张飞、赵云、三婆、妈祖、伏波将军、华陀、盘古、義曦、海王、文昌、观音、日将、月将、还有千里眼和顺风耳,蔡叔说了很多神人,不过我只记得这些,反正在这个庙山天后宫,差不多所有的中国神佛,都可以在这里看到。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其实,蔡叔也不怎么了解军屯的历史,当我问起,军屯到底有多大的时候,蔡叔说了这么一个比喻,军屯是以蔡屋人为主,以前军屯老村,有棵很高很高的梨树,上面挂个大锣,敲起来能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属于军屯蔡屋人的土地,庙山、沙脚、高扬村周边一带,都是属于军屯的范围。

而关于庙山天后宫的起源,蔡叔说得很玄,我也不知道真假,大家就当听一个本地民间故事吧。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大概1635年,两个玉林的挑担客,就是挑着商品走四方做卖买的货郎,分别在庙山发现了一口风水宝地,并各自用铜钱、钢针做了记号,后来两个玉林挑担客遇上,说起了这个风水地,两人来到当时做记号的地方一看,钢针正好插在铜钱的方孔中间,原来,两人看中的是同一个地方。后来两个玉林挑担客,把这个风水地买给了军屯的蔡屋人,并建议他们用来埋葬蔡氏先人,可以福泽后人。

可是蔡屋人在风水地挖了坟坑之后,突然狂风骤雨,坑里积满了水,蔡氏先人的棺材放下去就浮了起来,没办法,只好等第二天再入土,但第二天又发现,坑里突然多了一个香炉,说明这是一块神地,最后蔡屋人只能放弃,把先人葬在高坎头村,蔡屋人还凑钱在旁边(原庙山小学)建了三间平房,这就是庙山天后宫的起源。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那么,庙山天后宫为什么又搬到了龙头江水库,跟着,蔡叔又让另外一个更资深的军屯老人赵兴龙,来为我解说。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赵叔今年已经82岁,同时,他也一直见证着庙山天后宫的变化。

赵叔说,在民国三年,两广军阀在北海混战,放火烧了庙山天后宫,跟着重建,1948年改作私塾,解放之后,又作为七星乡政府使用了一段时间。1993年北海大开发,亚叉岭立交桥项目征地,天后宫只好在1994年迁回了军屯。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到了2006年,又遇上工业园征地,最后,高德镇政府补偿了现在这块龙头江水库旁边的土地,用来重建庙山天后宫,从2008年4月动工,到8月庙山天后宫才重建完成,经历年来不断扩展,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一起听故事的,还有旁边这几位老人,记心都挺好的,每当赵叔有些什么记不清楚了,她们就立即在旁边补充。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赵叔还特别提到,最早的庙山天后宫是一块神奇罕见的白马地,什么叫白马地呢?就是白颜色的马、或者穿了白衣服的人到了这里,都不敢前进,会自动后退。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庙山天后宫的历次迁移,赵叔用一块红布,都详细地做了记录。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从庙山到军屯,再到龙头江水库,今天的庙山天后宫,已经几次移址了,当然,现在的规模也是最大的,除了天后宫主殿,还有厨房、食堂、戏台等等。蔡叔说每年一次的功德,最多有近万人来烧香参拜。

庙山天后宫门前的戏台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听完庙山天后宫的故事,我马上提出,去这个北海第一村军屯看看。但蔡叔告诉我,军屯老村不在这边,而是在北海大道东延线那边,高科路和吉林路中间的东北面,离庙山天后宫有几公里远。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庙山天后宫和军屯的位置,黄线圈的是庙山天后宫,红线圈的是军屯。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我吓了一跳,因为一直以为庙山天后宫,应该和军屯老村相隔不远。没有办法,我只好又顺着合浦旧路,经吉林路到北海大道东延线,终于来到了军屯老村。

蔡叔之前说过一些军屯的情况,目前军屯村大概有3000多人,蔡屋人最多,有2000多人,然后是李屋,有1000多人,另外还有少量的外姓移民。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这个军屯老村看着很普通,绝对不像一个有800多年历史村落,在村口旁边有个蓝球场,打扫得很干净。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慢慢走进军屯老村,一眼看过去,整个村子绿树掩映,一尘不染,安静得有些与世隔绝。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在村子的入口处,有一条小江,走过这个小江桥口,就进入了军屯村。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村民的屋子就在小江边,周围很多大树,看着很舒服。虽然房子离公路很近,但非常安静。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一路走一路看,军屯里的房子都很崭新,一点没有老村的样子。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村里都是水泥路,很新也很干净,比北海很多小区的道路好多了。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随便挑了条水泥路,我慢慢地走着,村里人养的鸡、狗、牛随处可见,走近它们也不怕。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在村里毫无目的地四处逛着,可能是上班时间,又或者是天气太热的关系,我一路走来,几乎没看到什么人。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军屯村没有什么现代规划,道路弯弯曲曲但四通八达,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老村了。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总算在路边遇上了一个大妈,香书坐下和大妈聊了一下。不过大妈是嫁入军屯的,对军屯历史也了解不多,但大妈也说夫家已经在这里住了好几代,绝对是一个老村了。

大妈告诉我,军屯主要是姓蔡、姓李的人多,李屋人在东面,蔡屋人在西面。而军屯历经几次征地,村里已经没什么人种田了,都去北海工作、做生意了,村里的水泥路,也是工业园出钱在前两年做的,所以比较新。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告别了大妈后,我继续四处逛着。总体来说,军屯村大多都是新盖的房子,平房比较少。近几年,军屯累计征地已经有7000多亩。村里的人估计也分了不少地钱,所以盖了这么多新楼。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军屯村里的房子都很不错,不比北海市区的房子差。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总算在路边发现了一间泥砖房,应该算是村里最古老的房子了。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我心里一直以为,作为一个老村,军屯应该有不少石板小路、青砖瓦屋、参天老树什么的,但走了很久,都没发现。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但不得不说,军屯真的是非常干净,绿化多,空气好,又清静,我也算是去过北海很多村子,但环境这么好的,军屯真的是第一个,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好地方。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在村里闲逛的时候,忽然发现,有几户人家的围墙很有特色,墙顶上彻了一排啤酒瓶,废物利用之余,也非常有创意。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逛完村子出来,心里是有些失望的,漂亮的房子,新净的道路,军屯确确实实不像一个有800多年历史的老村,我也实实在在找不到一丝一毫的老物件,来和大家分享。

村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起源,经过漫长持续的不断扩展,由村变镇、再从镇变县,最后成为一个繁华的城市。当然,有更多的村庄,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慢慢衰落、甚至消失。现在中国每天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到100个。农村人喜欢城市的灯红酒绿,城市人则渴望乡村的纯朴自然,双方永远是望着彼岸的灯火,互相羡慕和憧憬。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有人说,传统的村落就是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很多还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

社会总要进步,只是中国当前,已经千城一面,没有人再记得鸡犬相闻,阡陌交错,我们早已无法找到来时的路。或者,只有好好地保护这些老村落,才能保存这一份北海人的乡土记忆。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800多年历史的北海第一村,听到锣声的地方都是它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