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戲《蘇州兩公差》中的江南文化

首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遊節期間,江蘇省蘇州市滑稽劇團將闊別舞臺多年的蘇式滑稽戲《蘇州兩公差》重新整理改編上演,打開了我們對江南文化再認識的一扇窗。


滑稽戲《蘇州兩公差》中的江南文化


在江南文化的發展史上,滑稽戲是江南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匯背景中產生的一朵藝術奇葩,也是江南文化的一個特殊時代印記。滑稽戲和蘇州有著十分重要的淵源,標誌著滑稽戲形成的第一個有故事情節和人物扮演的大戲《一碗飯》,就是上世紀40年代初在蘇州首演的。往前推,1921年,著名滑稽戲演員王無能在蘇州演出時,首創了“馬甲滑稽”獨腳戲,獨腳戲後來在藝術上不斷豐富滑稽戲,是滑稽戲得以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往後看,已故滑稽戲表演大師張幻爾的冷麵滑稽在業界享有盛譽。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根據滑稽戲改編的電影《滿意不滿意》《小小得月樓》《三十層樓上》上了大銀幕。進入新時期,《快活的黃帽子》《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顧家姆媽》等大型滑稽戲相繼榮獲文華大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以及“五個一工程”獎,顧薌、張克勤是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顧薌還三度獲得梅花獎。2011年,滑稽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滑稽戲的傳承單位,蘇州市滑稽劇團的此次演出由該團新一代演員擔當,這也是非遺傳承中一次重要的承前啟後。


滑稽戲《蘇州兩公差》中的江南文化


從1921年王無能表演單口滑稽節目形成“獨腳戲”算起,滑稽戲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已成為流行於江浙滬地區的重要戲曲劇種。在江南文化重新喚醒的新時代中,滑稽戲又是一個特殊的研究樣本。滑稽戲對於江南文化的特殊意義在於,這一劇種留下的時代印記雖不如白居易《憶江南》那麼意境奇妙、獨具意象,也不如越劇、滬劇、錫劇等劇種的唱腔那麼純粹雋永、細膩深刻、百唱不厭,卻是近現代江南文化在中西方文化融合中走向開放兼容的歷史見證。滑稽戲是在獨腳戲和文明戲的基礎上脫胎形成的,獨腳戲是在地方曲藝土壤中生長出來的一種新興的曲藝樣式,文明戲是受西方話劇影響有別於中國傳統戲曲的方言類新劇。因此,吸收了中西方文化養料的滑稽戲具有兼收幷蓄的鮮明特徵。植根於中國曲藝的滑稽戲音樂,被稱為“九曲十八調”,可以是戲曲唱腔,可以是曲藝唱腔和地方小調,還可以是流行歌曲。表演的誇張、語言的幽默、以噱頭為主要手段的喜劇風格,讓滑稽戲兼具來自話劇和文明戲的血統。


滑稽戲《蘇州兩公差》中的江南文化


《蘇州兩公差》作為滑稽戲的優秀傳統劇目,對江南文化的一個重要貢獻是,為人們怎樣認識江南性格提供了一面藝術鏡子。《蘇州兩公差》是根據閩劇《煉印》改編的,劇名的變化反映了立意的變化,原作的“主腦”也由突出情節性的“煉印”變成了突出人物性格的“公差”。江南是出才子佳人的地方,蘇州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地,傳承江南文化當然要重視才子佳人,但《蘇州兩公差》以“半是耿介半是呆、不趨權貴不避災。嬉笑怒罵驚世態,且看蘇州二公差”的故事告訴我們,江南風流並非只有風花雪月的纏綿文弱,還有俠義耿直、疾惡如仇、為民請命的責任擔當。這擔當中有專諸、要離中國兩大刺客忘我俠義的基因,有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涵養,有面臨歷史緊要時刻“五人墓碑記”中挺身而出的行為,有江南哭廟案中金聖嘆不唯上的狷呆,這些來自蘇州的江南文化力量,融塑為兩個公差的藝術形象,這是江南性格中的一種集體無意識。蘇州市滑稽劇團退休導演陳繼爾說:“當初根據閩劇《煉印》改編成滑稽戲後,我們曾發動大家起一個劇名,在眾多的劇名中,最後大家一致選中了《蘇州兩公差》,這就是文化積澱為集體無意識後的一種文化自覺。”“公差”雖小,有擔當也能成為社會脊樑。“公差”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公差”該有什麼樣的擔當?公差該有什麼樣的品德?《蘇州兩公差》作為一面藝術鏡子,古為今用、古今貫通的現實主義價值令人深思。


滑稽戲《蘇州兩公差》中的江南文化


與1954年的整理改編本相比,這次演出的再改本的一個重要變化是改變了戲的結局。原作以假欽差趁亂以假印換真印為結局。再改本以真欽差在煉印時先交假印後亮真印,讓換印之計敗露為設計,真欽差根據微服私訪中查明的冤情揚善懲惡為結局,完成了真欽差由反面人物成為正面人物的藝術設計,真欽差陳魁的性格和形象也因此得到豐富,張超、李達兩個公差謝拒真欽差欲以他們替代江都、吳縣知縣,只求恢復公差卯名的舉動也有益於人物性格的刻畫。

從閩劇到滑稽戲,這是拿來主義中的創新;從首改本到再改本,這是傳統戲曲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常演常新的藝術規律。這樣的規律,內含江南文化開枝散葉的生命活力,用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蘊,喚醒藝術的開枝散葉,用藝術的發展讓江南文化走進新時代,我想這就是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遊節的責任和使命所在。(繆 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