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縣黃梅,何處能夠寄鄉愁?

去年,黃梅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千年古縣”稱號。至此,黃梅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得到認可。這只是授予“千年古縣”的目的之一。通過授予“千年古縣”更重要的目的是喚醒人們對傳統歷史文化的挖掘與保護,激起人們對家鄉的關心與熱愛。

古縣黃梅,何處能夠寄鄉愁?

黃梅縣城老照片(陶培德先生提供)

前一些時間,官方有一種時尚口號叫“建設歷史文化名城”作為建設四城的內容之一,當時坊間就有有識之士指出:其他的城也許可以通過創建獲得,唯有歷史文化名城只能挖掘與保護而不可能是創建得出來的。後來大家也許同意這種觀點,慢慢地“建設四城”的口號就不提了。我贊同這樣的思維。

古縣黃梅,何處能夠寄鄉愁?

黃梅縣城老街(陶培德先生提供)

作為民間自媒體,我們感覺心裡總有一份牽掛:如何保護這祖宗遺傳下來的歷史文化?如何因應官方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願望?認真思考,還得從認識歷史文化開始,瞭解了現狀,形成了共識,歷史文化的保護也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否則,空喊口號永遠起不到解決問題的作用。

古縣黃梅,何處能夠寄鄉愁?

一九四九年以前的黃梅古縣城是個什麼樣的?作為我們世代是農民的後代,只是從已經擁有的各個朝代縣誌獲取一些信息,那時的志書信息量使得我們掌握的古城信息十分有限,只是停留在一些標誌性的零碎表面現象裡,諸如:亂石塔、東南西北四城門、環城路、護城河、八角亭等。

古縣黃梅,何處能夠寄鄉愁?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縣城,雖然來的不多,我們依稀記得一些。來源有的是老者回憶,有的是朋友講述,有的自己親自目睹。比如:老東街、小南街,青石板、垛子屋,木鋪板、民瓦頂。當時一走進老街,傳統的吆喝聲、說書聲此起彼伏。撮牌、撲克、象棋是主要娛樂方式。按摩、算命、賣開水、炸油條養活了多少家老小。

古縣黃梅,何處能夠寄鄉愁?

2005年江尊華攝於東街

最吃香的還是這裡住的居民都是“商品糧”戶口,可以不愁找不到工作。即使有的是嫁過來的黑戶,街道也會安排集體性質的街道企業上班。那時候,老街的人們安居樂業,衣食無憂,但由於收入有限,也只能吃飽肚子,祖宗遺留下來(有的是解放初分配的)慢慢破舊的老房子無法翻修,即使條件好的家庭想擴建,也因為屋挨著屋而無法解決鄰里一起行動的問題。所以,那時的老街還帶有很深厚的“古”韻。只是可惜那時人們保護意識不足,加之照相機不多,保留下來的映像也十分有限。

時隔三十餘年,當我再次走近老街時,除了更加熱鬧、更加繁榮外,“老”的形象已經幾乎蕩然無存。如果不再搶救保護,似乎與千年古縣的稱號難以相匹配。雖然當年驗收千年古縣的條件不僅僅只有老街這個元素,但老街至少可以更好地佐證這個稱號。

古縣黃梅,何處能夠寄鄉愁?

攝於東街北側出口處

如今,我們看到的老街是依然窄小的街道,但青石板已經不知是搬到他處還是被混凝土掩埋。老房子依然有一些,但不乏殘垣斷壁,顯然不會存在太久。曾經的說書聲早已被麻將聲代替,青磚黛瓦大多被鋼筋水泥取代,老街上再也聽不到獨輪木線車的吱呀聲……。

值得欣慰的是,老街上有兩家雖然早已是新式樓房,但兩戶居民樓之間仍然保留了一堵老式磚牆,是劃清界線?還是保留記憶?不得而知。

豆腐社仍然按時為城區的居民提供傳統作坊做出的豆腐。

古縣黃梅,何處能夠寄鄉愁?

剃頭佬還在用他那傳統的頂上功夫換取微薄的收入,顧客身下的躺椅已經很少在新式理髮店見到。

宋代的亂石塔靜靜地聳立在城東,人們仍然喜歡聚集在一起唱上一曲古老的黃梅戲曲。只有那悠揚的戲曲聲,彷彿在不斷地提醒過往的人們,這裡是“千年古縣”!

古縣黃梅,何處能夠寄鄉愁?

用傳統手工彈棉絮的節奏還是那麼清脆。

遠處不時還飄蕩著“點敲……點敲……點點敲”的換板糖的叫賣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