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恩怨何時了:回顧中日曆史上的歷次交鋒

日本是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然而由於歷史的糾葛,每當提起這個國家,國人心裡總會升騰起復雜的情感。大眾對於日本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那場給中華民族留下莫大傷痛的戰爭。回溯兩國文明的發展歷史,我們和日本曾有過多次的交鋒。本期就來探究中日曆史上的數次交鋒。

白江口海戰:唐王朝的完勝

這場戰爭發生時,中日雙方對彼此都還沒有過多的瞭解。

彼時的唐王朝歷經貞觀之治,國力強盛,四夷臣服,正處於擴張上升期。

在唐太宗時期,唐朝的軍事力量開始進入朝鮮半島。當時的朝鮮半島一共有三個國家,分別是北方實力較為強大的高句麗,和位於南方的兩個小國新羅、百濟。

千年恩怨何時了:回顧中日曆史上的歷次交鋒

高句麗和百濟曾聯合進攻新羅,而新羅無奈之下不得不向唐朝求援。唐軍出擊高句麗和百濟,一度迫使百濟投降,“平其國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戶七十六萬”。

但當唐軍回國,只留下了郎將劉仁願率數千士兵留守百濟城,百濟王扶余義慈的堂弟扶余福信便起了復國之心,率眾造反。唐王朝不得不派刺史劉仁軌與新羅軍合勢救援劉仁願。唐、新聯軍一路廝殺戰鬥,直殺百濟城。

此時的唐將蘇定方還在攻打高句麗,遇大雪酷寒,唐軍主力不得不班師。但是劉仁軌上表,表示要繼續堅守在百濟,唐高宗深覺劉仁軌言之有理,便讓唐軍繼續留在百濟城堅守。百濟方面則向日本(當時還稱為倭國)求助,日本顯然低估了唐軍的實力,決定援助百濟。

663年(高宗龍朔三年)八月,劉仁軌水軍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日本水軍也綿延駛至。根據歷史資料顯示,日本的艦船數量兩倍於唐軍。但是從艦船質量上來說,唐朝的艦船高大堅實,有些甚至裝備了投石機這樣的黑科技。而日方的艦船非常矮小,吃水較深,在白江口這樣的戰場很容易擱淺。

日本此時無論從武器裝備還是軍隊制度以及將帥的指揮能力都無法與唐軍相提並論。戰爭的形勢呈現了一邊倒的狀態,以致於中國的史書對其記載的極為簡略。

”仁軌乃別率杜爽、扶余隆率水軍及糧船,自熊津江往白江,會陸軍同趣周留城。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日本軍隊艦船大部分被焚燬,死傷無數。沒有了外援,百濟和高句麗的失敗也就成了必然,最終納入了唐王朝的版圖。

中日曆史上的第一次交鋒以日本慘敗結束。

這場戰爭也讓日本高層看到了與唐王朝的巨大差距,開始派遣遣唐使學習唐朝文化和技術,效仿唐朝建立了全新的國家制度。

可以說這不僅是中國對日本的一場簡單的軍事勝利,更是一場文化的勝利,影響了日本數百年的歷史走向。那段時期的中日關係可以說是歷史最好時期。

元日戰爭:歷史的插曲

忽必烈在建立元朝後,曾派遣使者出使日本謀求通好,並以戰爭相威脅。當時的日本天皇早已大權旁落,權力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而此時的幕府將軍又被北條家族控制,因而日本的實際統治者便是北條家族的執權北條時宗。北條時宗以元朝方面言辭無理拒絕了通好請求,同時料定元朝會派兵來襲,集中全國力量加強了防禦。

千年恩怨何時了:回顧中日曆史上的歷次交鋒

忽必烈得知後大怒,先後兩次發動戰爭,分別稱為"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按日本紀年),在兩次戰爭中元軍均因遭遇不良天氣,日本稱之為“神風”的“颱風”而大敗。

元代的軍事戰爭技術領先於日本,但面對登陸作戰,使歐亞大陸震懾的蒙古騎兵無法發揮有效作用。而徵日軍隊的主體是當時剛歸降的南宋”新附軍“,缺乏戰鬥意志,在面對日本的頑強抵抗時表現不佳,遲遲無法打開局面。隨後而來的颱風更是直接將這隻軍隊壓垮。

日本在這次戰爭的勝利,保留了其獨立國家的地位。而元朝在此次戰爭的失利,以及其後徵越戰爭的失敗迫使其放緩了擴張的步伐。

值得說明的是,日本抗元戰爭的勝利不能僅僅歸功於颱風,更重要的是日本在戰前的積極準備,戰略戰術規劃得當(提前加強了北九州的防禦,修築堡壘),以及在面對元軍時的無畏抵抗,否則便無法等到颱風的降臨來最終改變戰場形勢。

這場戰爭對中日雙方的歷史影響並不深遠,可以是說一場歷史插曲式的戰爭。

抗倭援朝戰爭:日本戰爭潛力的初次展現

時間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同時期日本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豐臣秀吉在結束了日本諸侯割據的戰國時代後,竟以日本土地不夠封賞有功的武士為名,入侵朝鮮,並妄想著能夠以朝鮮為跳板征服中國。

千年恩怨何時了:回顧中日曆史上的歷次交鋒

朝鮮方面疏於防備,被裝備精良的日本軍隊打的節節潰敗,面臨亡國的處境,不得已,只好嚮明朝求救。

於是明朝派遣大將李如松入朝作戰,收復了平壤。但此後雙方互有勝負,戰局陷入僵持。兩國均不斷派兵增援,想要獲得戰場主動權。

長達數年的戰爭嚴重消耗了雙方的國力,日本方面尤為不支,投降者越來越多。本想著能征服中國的豐臣秀吉眼看著自己的實力被大量消耗卻毫無成果,最終於憤懣中離世,臨死前下令撤回軍隊。然而中朝聯軍豈肯放手,最終在露梁海戰中大敗日本軍隊,贏得了這場戰爭。

千年恩怨何時了:回顧中日曆史上的歷次交鋒

從雙方的武器裝備來看,日本裝備了大量的鐵炮(火繩槍),在單兵武器上優於當時的明朝軍隊,而明軍的火炮又能對日軍火力形成一定壓制,因而雙方在武器裝備上都沒有絕對的優勢。

戰爭過程一波三折,歷經反覆,最後可以說成了一場國力比拼的戰爭。明朝的國力此時還是遠在日本之上,因而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抗倭援朝戰爭雖然勝利,但日本的戰爭潛力也初步展現。似乎可以預見,日本並不會因此戰而徹底放棄征服中國的野心,中日之間必然會有一場更大的決戰。

甲午海戰:民族之殤

近代以來,中國以及和中國一樣閉關鎖國的日本都被率先進入工業時代的歐美國家遠遠甩在身後。面對歐美列強的進攻,中日雙方可以說都遭遇了“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然而面對變局,雙方所做的選擇卻不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切實走上了工業化之路,實現了國家富強。而同時期中國的洋務運動卻只是在為垂死的帝國做一些象徵性的裝飾,沒有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

新興的日本,需要豐富的原料以及廣闊的市場來為國家的工業發展提供動力,而這些,日本都不具備。於是日本便將目光投向了中國。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日方先行侵略朝鮮,彷彿又是明代中日戰爭的翻版。

千年恩怨何時了:回顧中日曆史上的歷次交鋒

但這一次,日本面對的是一個積貧積弱的中國。中國在倉促間與日本開戰,對日本的情況所知甚少。而日方可以說早就將中國的情況摸透了。就兩國的艦隊來講,中國軍艦多為老舊軍艦,航速遠不及日本,在火力上也被裝備著速射炮的日本新式軍艦壓制,唯一的“優勢”就是“定遠”和“鎮遠”兩艘排水量超7000噸的軍艦比較耐打(日方的旗艦也不過4000多噸的排水量)。

即使如此,甲午海戰由於中國官兵的浴血奮戰,也是取得了一些戰果(包括重創日本旗艦“松島”號),不能算完全意義上的失敗。但最終,主和派佔了上風,消極防禦最終導致北洋水師在基地內全軍覆沒,最終只能簽訂了決定兩國今後命運走向的《馬關條約》。

日本獲得了中國鉅額賠款用於發展經濟以及進行軍隊建設,國力空前提高,一躍成為西方尊重的強國,甚至能在十年後的對馬海戰中戰勝俄國,而中國則繼續在半殖民地的道路上舉步維艱。

這場戰爭使中日之間的國力對比第一次發生了翻轉,幾千年的中強日弱局面被打破。

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場戰爭使中國徹底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走出,也第一次激發出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中國人的覺醒已指日可待。而日本由於戰爭勝利帶來的巨大收益,從此迷信武力,為以後的軍國主義道路埋下了伏筆。

抗日戰爭:中華民族的徹底覺醒

隨著日本國力日盛,其侵略擴張野心也越來越大。

先是於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其後又於1937年發動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幻想征服整個中國。

這期間,日軍侵佔了我國大量國土,甚至想要“三個月滅亡中國”,在佔領區實行慘無人道的政策,大量屠殺中國平民。

在“亡國滅種”的巨大危機面前,中華民族徹底覺醒了,中國軍民空前團結,以落後的武器裝備同日本侵略者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戰鬥,雖然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最終贏得了對日本的完全勝利,這也是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者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的的戰果幾乎全部丟失,到頭來幾乎一無所獲。因戰得,必因戰失。

中國則開始走上了漫漫復興路。

結語:和平才是未來之路

縱觀中日兩國幾千年的歷次紛爭,都沒有給雙方帶來任何利好。戰爭只能給兩國人民帶來無盡的傷痛,只有和平環境下的友好交流才能為兩國人民帶來切實利益。

改革開放以來兩國友好的經貿往來以及文化交往為兩國人民帶來了互補的益處。但要想徹底消除中日兩國人民的心底隔閡,需要雙方對歷史建立起共同的認識,這還需時日。

千年恩怨何時了:回顧中日曆史上的歷次交鋒

同時我們也看到,和平有時是需要用實力來換取的。沒有強大的國防,沒有能震懾對手的強大軍隊,和平便無從談起。

今天中日的力量對比再次發生轉變,中國的綜合國力已在日本之上,這是值得國人驕傲的。但中國仍然在諸多方面落後於日本,尤其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看與日本還有著巨大的差距。

我們依然在奮鬥路上,需要我們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