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鏡+視聯網,會是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入口嗎?

視覺增強的前世:科技狂人的浪漫猜想

自西方工業革命以來,實證精神和對現代化的信心,一代代激勵著科技狂熱者們尋找通過科技強化人類肌體能力的途徑。儘管兩次世界大戰的軍事技術飛躍給人類帶來了災難,但這並沒有阻礙科技發明的信眾們繼續向人類的想象力發起挑戰,人們仍然夢想著通過技術繼續強化自己的肉身。


智能眼鏡+視聯網,會是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入口嗎?


1950年代,第一代計算機技術的興起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思路,科學家們開始想象計算機技術如何賦能人的感官能力。1952年,第一代計算機興起僅僅6年後,一位名叫Morton Heilig的發明狂人就提出了多感官模擬器sensorama的概念設計。幾年後,他創建了一個虛擬現實系統,氣味、立體聲、震動、風吹都十分逼真,體驗類似於今天的4D影院。

到 1965 年,後來的圖靈獎獲得者,計算機圖形學之父和增強現實之父薩瑟蘭(Ivan Sutherland)發表了名為《終極的顯示》的論文,具體描述了虛擬現實的概念。僅一年後,他設計出了人類第一款增強現實設備:頭戴式顯示器“Sutherland”。其初衷就是通過機器強化人的視覺,讓人可以看到比肉眼更多的信息。只不過,這款代表著AR技術前世的產品是如此笨重,以至於必須固定在牆上才能正常使用。


智能眼鏡+視聯網,會是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入口嗎?


在現代科技史中,大量神奇腦洞都來源於某種帶有科幻色彩的想象。1980年代《星球大戰》、《星際迷航》、《終結者》等一批科幻電影登上銀幕,《終結者》中的機器人已經具備了十分近似於今天機器視覺技術的識別能力。繼承上一代增強現實先驅者們的足跡,科學家們對增強現實技術有了新的想象。

智能眼鏡產業鏈:技術驅動的“萬里長征”

增強現實技術的主要應用在於視覺增強。人的肉眼是自然演化的傑作,到今天我們人眼的天然功能中,仍有很多尖端科技無法企及的能力。但人們相信,人類視覺始終存在強化空間。其主要途徑,是在人的自然視覺之上,為人們提供眼前場景的更多相關信息,或者將各類虛擬物體疊加在現實世界之上。這與當代增強現實的概念如出一轍:透過攝影機影響的位置及角度精算並加上圖像、視頻及3D模型技術,讓虛擬物體能夠疊加在現實世界場景並進行互動。

也正由於增強現實技術是疊加在人類視覺能力上的技術,因而人們更傾向於通過可穿戴設備來實現。而能夠既不遮擋人類自然視覺,又能實現技術疊加,人們自然聯想到了智能眼鏡的這個方法。

一部名叫《世界奇妙物語之幸福眼鏡》的日本電影描述了類似的場景。男主人公偶然獲得一副智能眼鏡,並依靠眼鏡走上了人生巔峰。這款眼鏡可以導航,並提示是否會遲到;可以識別人物身份、情緒並實時推送對方社交網站的信息;可以指導網購、指導點菜和用餐流程、甚至指導急救。可以說,這部電影把人們對智能眼鏡的功能想象發揮到了極致。


智能眼鏡+視聯網,會是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入口嗎?


然而,智能眼鏡的研發過程並不順風順水。早在2012年穀歌推出Google glass,曾掀起一陣智能眼鏡熱。這款產品具有智能手機的部分功能:拍照、通話、搜索、各類信息提示等。很快,Vuzix、Microsoft、Laster、Oculus、Recon jet等以及國內的百度、聯想等企業陸續入局智能眼鏡研發。但由於軟硬件都存在瓶頸,機器待機過短、發熱、不兼容、價格過高等因素,這批產品很快淡出人們視野,google glass也在2015年宣佈停產,智能眼鏡從神話變成了一個略顯無奈的談資。


智能眼鏡+視聯網,會是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入口嗎?


只是,人們仍然在期待著新的互聯網入口。PC和手機造就了兩個互聯網入口,如果一個更契合人類自然感官的沉浸式入口能夠成功,它仍將具備顛覆世界的能量。近兩年來機器視覺算法的成熟和5G的問世,為智能眼鏡帶來了新的希望。

就在近日,華為發佈了Cyberverse技術,一個基於 3D 高精度地圖、全場景空間計算能力、強環境理解能力和 5G、端管雲架構的融合功能。藉助這種技術,用戶通過手機可以獲取眼前場景的各種信息:導航類程序可以通過虛擬標識提供道路和建築信息、購物類程序可以顯示出該地點的相關點評等等。據悉,Cyberverse 功能已涵蓋識物百科、識人辨人、識字翻譯、識車安保、3D地圖識別等。


智能眼鏡+視聯網,會是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入口嗎?


華為在這種基於視覺感官的新入口方面做出了有價值的嘗試,然而讓用戶長時間手持手機或頻繁打開手機應用進行相關操作,在應用方面還存在難度。其最終形態仍需依託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普及,只有依託智能眼鏡,Cyberverse才能最大化發揮其實際效用。只不過智能眼鏡的瓶頸仍然有待破解,在這種內部空間寸土寸金的可穿戴設備裡,要加入投射元件、主板以及支持長時間續航的電池,顯然並非當下技術能夠完美實現的事。

歷史不會重複,但總是驚人的相似。先前手機與電腦的發展也都經歷了從B2B到B2B2C再到2C的漫長髮展的歷程,這就像是一條不變的發展規律。目前,像遠程醫療、工業設備維修、電力巡檢、安全管理、物流倉儲等都已經與智能眼鏡“牽手”成功,但想在C端到達到最完美的契合,還需要智能眼鏡產業各領域、各技術方持續精進努力。

在硬件層面,需要升級的包括系統芯片/模塊、整機、光學研發、顯示、傳感器等;在軟件層面,包括人工智能、操作系統、內容及應用。同時,智能雲、5G、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仍需要進一步落地。

只有以上條件全部具備,智能眼鏡產業鏈才能夠實現真正普及。


智能眼鏡+視聯網,會是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入口嗎?


“視聯網”商業生態:下一代互聯網新入口

當這一願景實現時,也就是“視聯網”IOV(internet of videos)真正成為下一代互聯網新入口的時候。這將是一種“以視頻連接萬物的互聯網”,一種以視頻作為核心信息和功能載體的新互聯網形態。

這是一個細思恐極的入口,把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通過視覺完美融合,讓眼鏡成為現實世界的google。而作為這樣一個超級入口,我們不妨設想其背後龐大的商業形態:包括廣告、電商、遊戲、付費知識/服務等各類手段,將有潛力孕育下一個萬億級的產業生態。

1、 信息付費

通過大數據,智能眼鏡將能夠識別眼前的絕大部分實物,並顯示相關的各類衍生信息。如在博物館、商場超市、交通樞紐,都會實時顯示相關導覽信息、商品信息、交通信息。望向天空就可以看到風向風速、天氣預報;翻書時識別到文字,會向辭典般顯示背景知識。只要你願意,就可以通過眼鏡獲得一切與你眼前需求相關的信息百科。僅這一項服務,就可以催生大量知識付費需求。

2、 電商/廣告

有了商品信息百科,自然也可以直接完成轉化。眼鏡可以根據用戶眼前的所見所聞智能推薦商品和品牌,比如識別到衣服自動推薦同款,用戶注視汽車超過3秒則自動推送汽車相關信息和購買鏈接。即滿足了用戶逛街時貨比三家的需求和獵奇心理,又實現了品牌展示和電商購買的無縫鏈接,實現品效合一的商業效果。

3、 互聯網服務/遊戲

華為的cyberverse提供了AR地圖這項服務,而一個完整的“視聯網”生態,將兼容各類互聯網服務於一體。比如基於現實物理場景的AR遊戲、基於地標觸發的評論和陌生人社交、基於風景觸發的旅遊訂票、基於基於醫療大數據的實時診斷等等。

“視聯網”還將衍生出很多新業態,譬如通過B端合作進行定製化開發的AI導覽、導購、導航;通過識別身邊潛在風險而進行前置預警的安全“AI護衛”;通過視頻識別技術為工業、軍事提供AI輔助;通過與智慧城市的大數據平臺進行連接而提供的各類市政服務等等。各種物理場所和社會機構,都可以定製化開發自己的小程序。最終,智能眼鏡將成為集成目前智能手機全部主要功能的超級硬件,為用戶提供基於物理世界的各類衍生服務。

這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一些產業玩家已經在軟件層面開始了戰略性研發。不僅華為在手機端實現了AR地圖技術技術,AI科技公司極鏈科技也在視頻算法、操作程序和應用生態方面對“視聯網”進行了全面佈局。極鏈科技開發的算法專門應對場景複雜多變的消費級視頻,並已在視頻媒介中搭建了一套切實可用的操作系統,逐步實現信息、社交、服務、購物、遊戲等功能,構建了豐富的應用生態。其背後則是一套集成開發者發佈平臺、開發者運營平臺、視聯網小程序市場、廣告投放平臺、流量主AI雲平臺等模塊在內的中臺系統。


智能眼鏡+視聯網,會是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入口嗎?


在算法、操作系統和傳輸技術層面,“視聯網”的地基已經形成。而隨著智能硬件的成熟,“視聯網”將逐步聚合海量產業玩家,共同推動下一代互聯網入口級生態的建立。

據相關機構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智能眼鏡市場規模將達22億元左右,預測2023年將增長至83億元左右。而“視聯網”,這一搭載於智能可穿戴設備之上的入口級商業生態,其體量將超過萬億級別,甚至不再存在統計意義。如果說在幾年前,這一切只是幻想,那麼隨著今天全行業在5G、AI、智能硬件、應用生態等方面的持續努力,基於“視聯網”的移動互聯網新入口將有望早日成為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