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不到,学会蛰伏。

人为什么需要蛰伏?一为保存自己,二为等待时机。

你有才华和潜力,但是没能力和机会,这时乱出风头就很容易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是来自别人的直接打压,或者是自己在困境中一蹶不振。所以《周易》中说:“龙蛇之蛰,存其身也。”

唐末隐士罗隐言:“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机不到,纵然是英雄豪杰,也只能处处碰壁、不得施展。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此时能知沉潜,方为识时务,才是真豪杰。

何为“时机”?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大势所趋,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当前那些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大佬都是在时势中崛起。地利,是适合你展现才华和抱负的环境和平台。人和,是你的经验已经积累够,你的定力已经锤炼成,你的才能已经锻造出。

当这些不具备呢?就要学会蛰伏,在忍耐低调中保存自己,在自我修炼中等待时机变化,直到万事俱备,东风吹起。

对此张良堪称我们最好的典范。他在亡国后凭血气之勇散尽家财寻天下勇士刺杀秦始皇,在古博浪沙掷出惊天一锤后,失败而遭通缉追杀,从此隐姓埋名九年,这就是在保存自己。这期间也正是他修炼心性、积累学识、砥砺才能的最好时机,待到天下大乱、楚汉争霸的时机到来,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绝代谋圣。

所以《周易》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管子》说:“时则动,不时则静。”这值得我们一再领悟。知自保,有静气,沉得住,能等待,是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

时机不到,学会蛰伏。

时机一到,惊而奋起

蛰伏和沉潜是手段,时机来临时能够一飞冲天,才是目的。这个过程就如压弹簧,弹簧压得越紧,等到放开时就跳得越高。

所以成大事者,不仅在时机不到时能沉得住,在时机到来时更要能奋得起。蛰,是为了惊。

为什么蛰伏有利于奋起高飞?除了经验、心性和才能的积累、磨砺与锤炼,还有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眼光。

一个蛰伏的人是身处事外的人——他是局外人,能够站在局外观察和思考他人以及外在的环境、变化和趋势。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而更容易看清、看透。这就会训练出一种见识和眼光。

时势的特点是厚积而薄发,来得慢、发得急、去得快,往往转瞬即逝,于是能不能具备看到、看准并及时抓住的眼光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所以《菜根谭》中说得好:“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耐得住寂寞,其实就是在积攒未来成功的分量。

《易经》至为刚健的乾卦,也是从“潜龙勿用”而到“飞龙在天”,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生寓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