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機不到,學會蟄伏。

人為什麼需要蟄伏?一為保存自己,二為等待時機。

你有才華和潛力,但是沒能力和機會,這時亂出風頭就很容易被消滅在萌芽狀態,或者是來自別人的直接打壓,或者是自己在困境中一蹶不振。所以《周易》中說:“龍蛇之蟄,存其身也。”

唐末隱士羅隱言:“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時機不到,縱然是英雄豪傑,也只能處處碰壁、不得施展。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此時能知沉潛,方為識時務,才是真豪傑。

何為“時機”?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大勢所趨,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當前那些風光無限的互聯網大佬都是在時勢中崛起。地利,是適合你展現才華和抱負的環境和平臺。人和,是你的經驗已經積累夠,你的定力已經錘鍊成,你的才能已經鍛造出。

當這些不具備呢?就要學會蟄伏,在忍耐低調中保存自己,在自我修煉中等待時機變化,直到萬事俱備,東風吹起。

對此張良堪稱我們最好的典範。他在亡國後憑血氣之勇散盡家財尋天下勇士刺殺秦始皇,在古博浪沙擲出驚天一錘後,失敗而遭通緝追殺,從此隱姓埋名九年,這就是在保存自己。這期間也正是他修煉心性、積累學識、砥礪才能的最好時機,待到天下大亂、楚漢爭霸的時機到來,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一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絕代謀聖。

所以《周易》雲:“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管子》說:“時則動,不時則靜。”這值得我們一再領悟。知自保,有靜氣,沉得住,能等待,是成大事者的必備素質。

時機不到,學會蟄伏。

時機一到,驚而奮起

蟄伏和沉潛是手段,時機來臨時能夠一飛沖天,才是目的。這個過程就如壓彈簧,彈簧壓得越緊,等到放開時就跳得越高。

所以成大事者,不僅在時機不到時能沉得住,在時機到來時更要能奮得起。蟄,是為了驚。

為什麼蟄伏有利於奮起高飛?除了經驗、心性和才能的積累、磨礪與錘鍊,還有至關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眼光。

一個蟄伏的人是身處事外的人——他是局外人,能夠站在局外觀察和思考他人以及外在的環境、變化和趨勢。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因而更容易看清、看透。這就會訓練出一種見識和眼光。

時勢的特點是厚積而薄發,來得慢、發得急、去得快,往往轉瞬即逝,於是能不能具備看到、看準並及時抓住的眼光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所以《菜根譚》中說得好:“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耐得住寂寞,其實就是在積攢未來成功的分量。

《易經》至為剛健的乾卦,也是從“潛龍勿用”而到“飛龍在天”,這是多麼偉大的一個人生寓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