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前德军为何轻视苏军?

不二书史


这个事儿咱们还得从头捋一下。


俄国最早被蒙古人统治,也曾经被波兰人、瑞典人统治,很驯服。这么早的帐咱也不追究了,只从他最辉煌的彼得大帝开始看。在这期间俄罗斯的崛起,他的主要敌人是奥斯曼土耳其。他跟奥斯曼帝国打了200多年,确实是他占优势。打下了大量的领土。

在一战中,俄罗斯也击败了奥匈帝国。在我们大清朝这边,他也占了很多的便宜。

俄罗斯面对奥斯曼、奥匈、大清,这些落寞的帝国,他确实能打过。所以怎么说他也还是个强国、大国。但面对先进国家,他就差多了,尤其是二战以前。

之前咱们也说了,蒙古、瑞典、波兰都统治过他,俄罗斯之所以能摆脱奴役,都是因为这些国家、民族自身发生了问题,自己崩溃了,这才给了俄罗斯翻身的机会。但随着俄国的崛起,当他面对更强大对手的时候,他还是远远不行。

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曾经在奥斯特利茨轻松灭了俄军,而且那时的俄军是苏沃洛夫、鲁缅采夫一代名将打造出来的,是在库图佐夫、巴格拉季昂这样的名将带领下。苏沃洛夫、鲁缅采夫、库图佐夫、巴格拉季昂这四个人在俄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吴起、韩信、卫青、霍去病。那个时期的俄军处于巅峰时期,但在拿破仑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

最后拿破仑打到了莫斯科,库图佐夫放弃了首都,也不敢跟法军野战争锋。最后确实是拿破仑败了,但他是败在天气上,不是败在俄军的手里。俄军的战斗力在欧洲依旧是二流。

一战,德国是两线作战,东面打俄国,西面打英法美,用一只手个俄国打。但问题是在战争初期德国就制定了方针,重点打法国,重兵基本集中在西线。三分之二的德军在西线,三分之一的德军在东线。

但德军就是凭着三分之一的兵力获得了东线战场的完胜,打到俄国投降。

东线德军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领导下,连续歼灭俄军,最终导致俄国爆发革命,沙皇被推翻。后来列宁这些人掌握了俄国政权,他们想和德国谈判,但德国开出的条件极其苛刻,于是俄国国内有很多人反对谈判,结果人家德军直接打到了莫斯科附近,俄国人这才签署了著名的布列斯特条约。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卖国条约,俄国向德国割让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赔了国库全部的钱。俄国人卖起国来比大清朝残暴的多。

德国人用自己三分之一的兵就可以打的俄国举手投降,西边要面对英法美世界三大强国的压力,依然可以在东面灭了俄军,您说德国人能重视俄国人吗?而大家不要忘了,当时在西线的战壕里还趴着一个下士,他叫希特勒。

所以希特勒,以及他的战友们,德国的军官、士兵,他们在感情上,对俄国肯定有一种非常直观的轻视。就像我们看待韩国军队似的。

但咱们还得再说一下,在被德军击败之前,俄军还是击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所以说俄军的战斗力也不太低,但也不高。

而且再往前看,俄国在远东还被日本揍了一顿。日俄战争不能简单的从死伤比例,战场输赢上看意义。因为那时候的西方国家有着强烈的优越感,觉得亚洲包括日本都是极其落后的国家。俄国让日本打了,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看的事。沙俄被日本打,在欧洲人眼里,基本上属于让猴打了。

一战以后,新立国的波兰一度打进俄国境内,新诞生的苏联处境非常艰险。后来红军展开反攻,又打到了波兰首都城下,但最后波兰人也来个绝地反击,把红色拿破仑,苏联最牛的图哈切夫斯基打的大败亏输。

这时期的苏联已经完成了国内的统一,红军又是出于一个巅峰时期,指挥官也是战神级别的人物,但他也仅能跟波兰打个平手。

再往后就是著名的苏芬战争。

苏联拥有2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2亿人口,而芬兰只有二三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4百多万人口。双方实力的差距要大于泰森和郭敬明的差距。结果打起来,郭敬明没死,泰森断了一支胳膊。苏联打芬兰损失了100万军队,却依然没彻底打败芬兰。

拿破仑战争、日俄战争、一战、苏波战争、苏芬战争......二战之前的一系列历史能够足以说明这个战斗民族的战斗力有多差。这是一支欧洲弱旅。尤其是日俄战争到苏芬战争,二战时期的德军将帅都是历史的亲历者,就像我们前天听说沙特军队挨打了、昨天听说沙特军队又挨打了,今天看新闻,沙特军队又挨打了......一样,意识里自然而然的就会认为这支军队是菜鸡。

即便是二战以后,苏联极其强盛时期,在珍宝岛在阿富汗,打起来他都吃亏。

算上后来的车臣,再一直查到拿破仑,俄国人打胜仗你仔细看看,都是靠盟友帮忙、天气帮忙和死的人多。拿破仑战争、一战、二战,俄国人都赢了,但他都是既有盟友又是自己死了最多的人。动不动就被人家打到首都。一战、二战,如果没有英法美的牵制,他哪次都亡了。拿破仑战争也是俄普英三国围殴法国。

跟日本、波兰、芬兰、阿富汗、车臣这些小几个数量级的对手打,他都是死伤惨重。

所以说历史上的俄国,战斗力远远没有中国网友替他吹的那么强。尤其是二战爆发前的100多年里,俄军的战绩很难看,更是德国人的手下败将。

一战时期揍俄军的德国青年士兵到了二战前夜,刚好成长为德军的骨干,他们怎么可能“高看”俄国人呢?

除此之外还有苏联的大肃反,斯大林把苏军的中坚力量给肃干净了,也必然会造成苏军的战斗力大幅度下降。而这些事,德国人也知道。

当然,从文化上、从种族上、从经济上......德国人依旧是歧视俄国人,这些咱就不能展开讲了。但这些因素才是根源,军事上的差距是就事论事,属于枝节问题。

总的来讲,德军轻视苏军是有着充分理由的。

但是,德国之所以输了二战,轻视了苏联应该是最关键的错误。他没能迅速灭亡苏联,并最终被苏联反杀。然后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逻辑问题:什么叫轻视?就是你以为他很弱,其实他没那么弱。

我通篇的意思也就是俄国的战斗力没有某些人吹嘘的那么强,但也没有希特勒估计的那么弱。如果他真是战斗民族,战无不胜,那早就统一欧洲了。如果他真的那么弱,也早就被德国灭亡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俄军的战斗力确实是不够硬,但就是在斯大林的统治下,他们的战斗力已经是悄悄的开始崛起了,而且这个崛起的幅度很大。但当时的德国人没有察觉到这一点,所以打起来才开始哀叹:苏联怎么有这么多打不完的坦克,消灭不完的部队......

至于这段时间里,苏联红军是怎样变强的,咱们下回再说!


锐度何老师


德国进攻苏联突然袭击,苏联损伤巨大,但是,德国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俄罗斯有着辽阔的战略纵深,有着超过德国几倍的人口,而且有强大的工业能力。

德国能够把军队铺得开吗?兵力不能够铺满苏联领土,这就给苏联能够逐个消灭它的战略机会,而德国无法占领整个苏联。

这么大的战略空隙,造成了苏联能够集中兵力一部分一部分的吃掉它的有生力量。

苏联能够在某一地区拖住德国,而使德国的军事供给线拉长,德国运输困难,而且处处遭到苏联游击队的伏击,使战场的形式优势逐渐的转向苏联一方。

德国围困莫斯科,正犯了这个错误,莫斯科久攻不下,围困莫斯科的德军,没有后勤保障,严酷饥寒的冬天来临,德军已经逼入绝境,这时撤军还能够保存有效的军事力量,但是,德国最高军事上层,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不允许德军撤军,这就给苏联消灭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德军全部被苏军歼灭。德军已经处于劣势,苏军的进攻开始了。

德军兵败如山倒,苏军没有给德军从新整合的机会,一直保持着强大的进攻势态,德军的灭亡到了。

德国灭亡。

德国开始的胜利,把苏联许多的优势睁眼不见,而轻视了苏联。

导致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判断,而错误的战略判断给了苏联许多的战略机会,而苏联军事首领们能够清楚的看到敌我真实的力量,而作出了正确的战略选择,每一次的选择都非常客观。

苏联有强大的组织号召能力,全民动员,全民参战,连妇女都上了战场,这是德国最高军事首领没有想到的。

苏联战胜德国的决心,这也是德国最高军事首领没有预料到的。


宝树白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简单,因为苏芬战争,苏军的惨败。

谁都知道,芬兰是个小国。

在苏芬战争爆发之前,全国总人口只有300多万,其中常备陆军只有2万多人。

而苏联人口高达1亿8000多万,常备陆军200多万。

等于苏军的数量,几乎相当于芬兰总人口,这种仗太悬殊了。

同时,苏联是当时第四工业强国,而芬兰没什么像样的重工业,大量武器都依赖进口。


资料中这么写:如手枪就有5种规格的子弹,步枪主要为帝俄武器库遗留的19万把莫辛-纳甘步枪(苏军也使用这款武器,故弹药是互通的)和日制三八式步枪,火炮主要为1902年的俄造76毫米野战炮。芬军最缺乏的武器是反坦克炮,其标准武器——波佛斯37毫米战防炮在冬季战争初期仅有不到100门。

在装甲兵力上,芬军同样无法与苏军相提并论,仅有战间期间英国设计的维克斯六吨坦克(含一辆试验车,共采购33辆,但战争爆发之初很多都不具备武装)和一次大战遗留的20辆雷诺FT-17坦克(芬军已认知到这款坦克跟不上时代,故即便维克斯六吨坦克外只剩该武器可以作战也拒绝出击,到了1940年芬军将其埋入土中作固定碉堡使用)。

芬兰空军也因为缺乏国产机而只能从国外进口,飞机机种也是相当多样,包括荷兰(D.XXI战斗机)、意大利(G.50战斗机)、英国(格斗士式战斗机与布伦亨式轰炸机)


所以,战前苏联将军曾宣布,最多1周占领芬兰全境。

当时看来,苏联人也不算吹牛。

然而,苏芬战争却让全世界震惊了。

面对弱小的芬兰,苏联人出动近百万大军,其中仅仅在一个攻击方向就使用了46万人、超过3,350门火炮、约3,000辆坦克和约1,300架飞机,苦战了整整100多天,才勉强获胜。

这个获胜,还不是之前苏军宣布的占领芬兰全境,只是局部胜利。


之前宣传的1周内,占领芬兰全境,变成了大笑话。

1940年3月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割让出其11%的领土和30%资产予苏联,结束了战争。<strong>

为了这次胜利,苏军损失巨大。

苏联自己公布:

25,904人阵亡或失踪

43,557受伤

1,000人被俘

总伤亡:70,000人



而苏联解体以后,数据为:

苏军共71,214人阵亡、失踪39,369人、因伤与生病而住院死亡者16,292人、受伤188,671人、冻伤17,867人、患病58,370人,共计391,783人,,另有5,600人被芬军俘虏。

也就是说,苏军损失高达40万人。

坦克与装甲车被破坏及被芬军捕获约1,600辆,共计有21辆装甲车、42辆两栖坦克、34辆T-26坦克、2辆T-28坦克、6辆火焰喷气坦克、62辆克西摩雷式装甲火炮牵引车、12架战斗机、10架轰炸机、138门各式火炮、100门反坦克炮、78门迫击炮、3,877挺轻机枪、910门重机枪、4,482把手枪被芬兰军缴获。


实战中,苏军表现出远远低于芬兰军队的素质。

希特勒轻蔑的说苏军是“一群不懂战术的猪”。

如果300万人口的小国芬兰都可以歼灭苏军40万,德国打垮芬兰还费劲吗?

由此,希特勒坚定了入侵苏联的野心。


萨沙


苏德战争前,谈不上谁轻视谁,实际上双方几十年的关系非常微妙。

由于互相政治和外交都很孤立,1922年4月,苏德双方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此后10年,双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都有良好的合作。

随着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两国关系开始逐渐恶化。1938年10月慕尼黑会议后,苏联外交政策又发生了改变,从之前提倡的集体安全改为中立自保,希望改善苏德关系,避免同德国的战争。

1939年8月23日,在德国即将进攻波兰前夕,由于之前一直与英法谈判联合抗德谈判未果,苏德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的秘密协定书对两国在波罗的海和东南欧的势力范围进行了划分。

1940年11月14日,双方又一次进行了东南欧乃至世界未来势力划分的谈判。这次谈判最终不欢而散,德国希望引诱苏联从欧洲转向亚洲,与英国和日本争夺太平洋与印度洋方向,使得自身可以扩大在苏联欧洲边境地区的军事基地,为日后进攻苏联做好准备。而苏联则不为所动,谈判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在德国同意从芬兰撤军并恪守之前协定前提下,追加罗马尼亚为德国势力范围,而德国则同意保加利亚是自己势力范围。这样可以消除德国在北部方向对自己构成的威胁和增强自己在西部方向抵御德军进攻的能力。

这次谈判后,双方都积极开始了战争准备。希特勒在12月5日正式批准了德军陆军参谋部制定的军事进攻苏联计划。12月18日,他就这项计划执行下达了命令并正式定名“巴巴罗萨计划”。而苏联方面,斯大林在11月中旬的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尽管希特勒迷惑性地指出不会侵犯苏联的利益,但实际上却在进行着进攻苏联的准备。

对于德军来说,进攻苏联是为了摆脱两线作战。根据德国驻莫斯科武官报告,预计苏军将在1944或者1945年做好战争准备。德国实际上弄清楚苏联比自己强大,不过通过自身掌握的关于苏联内部的情报、自身在之前对波兰战争和对北欧以西欧战争的重大胜利还有苏芬战争侧面暴露的苏军诸多缺点,使得它对苏联实力和能力有了错误估计。


荣华之武器堂


苏德战争之前,德军为何会对苏军如此轻视,认为地域辽阔、人口庞大的苏联会像法国那般不堪一击?

实际上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正如纳粹头子希特勒那句疯狂的名言:德军只需要临门一脚,就能够将苏联这座“破烂屋子”踹得稀巴烂。



希特勒为什么将当时的苏联比作“破烂房子”呢?这里面实际上是有原因的。 939年在波兰战役结束后,苏联为了打造苏德战略边境缓冲带,向芬兰要求割让其南部卡累利阿地峡地区,但芬兰给予了拒绝,为此苏联动用了50万兵力对芬兰展开入侵。

当时苏芬的国力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从而苏军高层计划将在4天之内直接攻占芬兰全境,然而近50万苏军面对不足20万芬兰军队,却将这场战争耗费了4个多月,并且苏军损失极其惨重,光战死人数就比芬兰高出一倍有余,创造了近代战争史上最为狼狈的惨胜。



这场冬季战争德军高层一直在观摩,从战术上和士兵的素质上,德军高层给予苏军的评价都是:不堪一击。

而造成这一结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1937年至1938年苏军内部的大清洗,1937年斯大林为了解决”苏军中的法西斯组织“隐患,决定对苏军内部采取清洗策略,在这场清洗中,苏军5个元帅只剩下两个,15个大将只剩下2个,85个军团司令只剩下23个,195个师长只剩下85个,高层将领中70%的精英丧失,对于当时苏军的战力损失是殖民的。

从冬季战争一路被芬兰打得极其狼狈,苏军高层中居然毫无办法,最终惨胜也是因为两国国力相差太过于大,苏军靠着大炮坦克一路炮轰至芬兰首都,最终迫使了芬兰投降。



德军高层一看苏军这样的打法,完全就是靠着军事力量高于芬兰一路强推,完全不顾及死伤,这种战斗力肯定是无法和当时的德军相提并论的,并且此后德军快速横扫西欧,给德国高层更加坚固的信念,因为英法强于苏联是德军高层极度认可的事。

因为一战时沙俄动员了当时参战国中最大的兵力,准备在东线战场给德意志帝国沉重一击,可结果却是沙俄帝国军队大败,此后帝制也因此而崩溃,德军将领们普遍对俄军有着一种历史后天的轻视。



这些种种原因加在一起,不止当时希特勒认为苏联犹如”破烂屋子“,连大多数德军高层也认为他们能够在东线取得快速的胜利,而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期,德军也正如他们想的那般一路高歌。

可最终德军高层还是忽略了苏联过于辽阔的疆域以及可怕的战斗信念,苏军前期的损失放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身上,那肯定早就投降,但苏联尽管被德军打得满身是血,可最终依旧在绝境中力挽狂澜,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不二书史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苏德战争之前,苏军内部来了个大清洗,当时很多军官都被杀害了。例如五个元帅,被杀了三个,像提出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多棒的人才啊!可他居然被以内奸的罪名杀害了。后来有史学家说,如果图哈切夫斯基不死的话,德国敢不敢进攻苏联都是个问题。大将被杀得一个不剩,上将只剩下三个,其他被杀害、被投入集中营,被关进监狱的军官更是不计其数。记得朱可夫在回忆录里提到,1939年他到蒙古指挥诺门坎战役的时候,发现一个师的师长居然是一个上尉在代理,一问情况才知道,原来这个师上尉级别以上的军官不是被杀了就是被关了,或者送去劳改了。上级想把这上尉火箭提拔当师长,他死活不干,害怕步前任的后尘。没办法,只好让他临时代理。

除了军队在大清洗之外,普通老百姓也不能幸免。在肃反中很多苏联的知识分子、工程师、专家、学者、教授、医生……也像军队的军官一样,被杀的被杀,被关的被关,被劳改的被劳改。比方说前苏联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在肃反和整个卫国战争期间都被关在监狱里。这个科罗廖夫可不简单啊,他是可以和德国的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相媲美的人才,后来在冷战中,就是他设计的火箭让苏联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让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让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个上太空,让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第一个实现了太空行走,让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向月球发射无人探测器并成功着陆月球的国家。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后来美国和苏联谁先登上月球还很难说呢。

经过肃反和大清洗,苏联可谓是元气大伤。苏联老百姓是人心惶惶,生怕说错或做错了什么就被契卡(克格勃的前身)抓走了,军队由于大清洗,战斗力急速下降。在后来的苏芬战争中,貌似强大的苏军被芬兰军队打得丢盔弃甲伤亡惨重。最后苏联是仗着人多,靠数量上的优势才战胜芬兰的。

正是因为大清洗和肃反,以及苏军在苏芬战争时的表现,让德国认为苏联不堪一击。当时希特勒就很形象的将苏联比喻成一所破房子,只要上去踹几脚它就倒了。当时德军很多人也认为,只要半年时间就可以打败苏联了。


血染战旗红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生鹏正。

苏德战争期间德军为什么轻视苏军?其实原来德军并不是轻视苏军的只是在一场战役之中才轻视了苏军导致了后来袭击偷袭苏联的伏笔之一。在德国没有闪击波兰的时候,朱德签署了一项秘密条约也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咱们从这项条约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德军并不轻视苏军,并且十分惧怕这个地大物博的红色帝国。
(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而且德国在闪击波兰的时候,苏联和德国汉行仪器把波兰给瓜分了。如此是条约的意义就是在于麻杆打狼两边害怕 ,苏联怕德国入侵自己,德国怕苏联入侵自己,并且德国有征服欧洲的野心,德国怕自己在解决欧洲战役的时候苏联偷袭自己,苏联呢刚经历完大清洗战斗力严重低下所以如果这会儿要向德国开战的话只会是自讨苦吃。所以这个条约是双方的缓和计策。
德国为什么会轻视苏军呢是因为在一场战役中也就是冬季战争也叫做苏芬战争彻底让德国明白苏联是外强中干表面厉害,所以元首自然也不会把苏联放在眼里,所以在后来德国才敢大胆的向苏联宣战。



苏芬战争完全是苏联用人头堆出来的胜利,这场战争完全表明了苏联的诟病和漏洞,自然而然,所以德国方面肯定想,苏联连芬兰都搞不定更别说我们这些优秀的日耳曼民族了。我也导致了德军在前期轻视苏联的原因。

我是鹏正!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就给我点个关注吧~

谢谢~


鹏正


虽然俄罗斯人号称“战斗民族”只是因为它经常打架而已,而大部分的结果都会赢,但是这个过程付出的代价其实是非常高的,所以“战斗民族”也只是来调侃而已,并不是意味着它打仗很厉害。苏德战争前苏联苏联就已经在和芬兰打过一次仗了,而在苏芬战争中苏联的表现可谓是一塌糊涂,不仅损失惨重,而且在国家的声望和国际名誉也一落千丈。相比之下德军虽然说看不起苏军,但并不意味着轻敌,狮子搏兔亦使全力。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这么一句话,而德国就是这么看苏联的。不过在苏联在开战初期一败涂地也不是没有自己的原因的,首先就是对苏军抽筋扒骨的大清洗运动,。在1937年到1939年的军队清洗中,5名元帅被干掉了4个,15个集团军司令被干掉了13个,85名军长被干掉了57个,196名师长中被干掉了110个,406名旅长被干掉220个,而苏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80名成员中有70人被干掉。军队的高级官员的损失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来说都是致命打击,这就导致了在苏芬战争以及苏德战争中苏军惨败的根本原因。

至于为什么说德军会轻视苏军,准确的说是鄙视苏军或者斯拉夫人,因为在希特勒宣扬的种族主义当中斯拉夫人的地位是仅次犹太人,而且在历史上多次交涉中斯拉夫人都不是日耳曼民族的对手,就像以前我们的对日本的看法是"蕞尔小国"一样,特别是在希特勒种族主义的宣扬之下日耳曼人从骨子里是瞧不起斯拉夫人的。德军攻占苏联的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强奸事件除了德军本身的高素质以外,还有很大原因是看不起这些斯拉夫人。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这事吧,只能说是苏联人自己的表现太差,尤其是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丢人现眼,而且德国通过所谓的反间计清除了苏军中相当一批高级军官,使得苏军的将领普遍年轻缺乏经验。


德国陆军在欧洲国家中在一战以前就是各个国家的标杆。


苏联第一批5大元帅,里边1941年还剩了几个?

当时苏军提出的大纵深战役理论,更多的还是一种想象出来的,还需要不断的验证,并不那么完善。

苏军脱胎于沙俄军队,本身沙俄军队在欧洲国家中就是以军官团昏庸无能而著称,大部分沙俄军官都是凭借出身而当上军官的实际能力极差,而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内战使沙俄的军官又分成了两派,为了使前沙俄的军官能够忠诚,布尔什维克发明了政委制度,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无论是红军还是白军的军事素质都不是很高,这一点和具有丰富军事传统的德国根本无法相比。


苏军如果要是按照计划完成了备战工作,倒是一直不可小看的武装力量。

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红军缩小为一个只有不到60万人的军队,而其中的职业军人不多,大部分还是那种民兵,虽然在当时苏联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苏联人在国防上是有一定倾斜的,但是在军事实力上,苏联是远远落后于德国的,在苏德蜜月期间,德军和苏军之间交流频繁,德军对于苏军内部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苏联虽然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绩,但是这种工业化的极速扩展,实际上是问题多多,而且苏军硬件上去了,但是软件上并没有跟上。的确苏军是提出了大纵深战役理论,但是这个理论还只存在于苏军院校和条令中,而且这些理论中还存在很多的错误,并不象传说中的那么完善,事实上大纵深战役理论真正成熟还是通过二战的经验才最终完成的。




苏芬战争,苏联用惨胜来形容是十分合适的。


苏军在蒙古面对日军也是打得十分艰苦,并不是什么碾压式的,而是十分艰苦。

啰嗦了这么多就是表明,就算是没有大清洗苏军的战斗力也不是很强,本身苏军也是在扩军中,在1939年才有200万人,而2年前苏军还只有100万人,而德军在1939年已经有了422万人,更不用说本身德军就算在十万国防军的时代,就是按照每个列兵是下士,每一名军官都是将军而训练的,这就为德国的扩军备战提供了足够的军官储备,而士兵的储备德国很多时候是通过类似于托特组织的这种劳工组织而准备的,德国在扩军备战方面的工作远比苏联人扎实。

本来苏联扩军备战中就缺乏作为骨干的职业军人,而苏联的大清洗又把这些本来就缺乏的军官团杀掉了大半,而军队又不能没有军官,于是苏军中军官的年纪普遍年轻,而且缺乏军校教育,各级军官普遍都是各种短训班毕业的。
苏联人最后是依靠着广袤的国土扛过了德国第一轮打击,使德国人陷入了消耗战的泥潭中。

由于军队的素质低下,苏军在几次作战行动中都表现出经验不足,没有协同动作等弱点,最典型的就是苏芬战争,按照苏联人自己的说法是夺取的地盘只够埋葬自己死去的士兵的,就算是苏联人获胜的哈拉哈河战役,苏军的损失也是比较大的,而且各级军官普遍缺乏正规训练,总是急急忙忙的发动进攻,给已经做好防御准备的敌军去送人头。

这些弱点,作为德国可以说是看得非常清楚,同时德国人本身就是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特别是对于东欧的各个民族德国的容克贵族就是看不上。一个是的确苏军的战斗力很弱,加上自身的民族优越感,德军自然是看不起苏军。


有痰


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德军从来没有轻视过苏军。

德国人生性严谨,战略上很狂妄,战术上却从来没有轻视敌人。不只是苏联,对轻松打下来的波兰、法国等国也是严阵以待,发起进攻之前进行了周密的准备,不只是军事上的,还有外交上的。

也正因为希特勒的外交开展得好,才迷惑住了国际社会,在前期取得那么大的胜利。

就以德军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为例来说明。

一、长期准备

众所周知,希特勒是二战时的德国元首,而他早在20多年前就认为德国人的生存空间应该在东欧寻找,具体就是指苏联。在他的想法里,苏联土地上的人民应该被杀害、被驱逐出境、被奴役,苏联国土应该属于德国。

执政之后,他将这一想法贯彻为纳粹的对苏政策。

纳粹党精神领袖之一阿尔弗雷德·罗森堡和希特勒持同样的看法,他连打下苏联之后怎么划分行政区都想好了。

也就是说,德国早已对苏联虎视眈眈,但在漫长的时间里他们都没有动手,为什么?当然是因为那是一块硬骨头,有可能啃不下来!

可以说德军对苏军不但不轻视,相反,非常的重视,重视到宁愿压制自己的野心,也不愿意在没有万全把握之前出手。

经过多年筹谋,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直到1941年6月22日才开始实施,接近一年的时间就是在为此计划做铺垫。

二、制造进攻英国的舆论,掩饰真实目的

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后,曾经制定过一个尽快征服英伦三岛的“海狮计划”,但是当做为先锋军的德军战机飞临英国上空的时候,英军奋勇抵抗,德军没有达成战略目标,便放弃了这个计划。

而为了掩饰即将进攻苏联的真实目的,德国又像模像样的捡起了“海狮计划”,大量制造舆论,试图让世界相信他们真的要去打英国。

为了达成这一点,德国大量地印发英国地图,给部队配备许多英语翻译,并在英吉利海峡和加莱海峡沿岸集结大量的渡海及登陆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许多假火箭,派部队频繁地进行登陆作战演习,造成部队将要进攻英国的假象。

此时德军已经大规模东调(东边是苏德边境线),德国对苏联的解释是准备在攻打英国之前好好休整;德军发往波兰(波苏边境线),解释为是派年轻的士兵去替换将要退役的老兵;发往罗马尼亚的则解释为是派军事代表去帮助罗马尼亚训练部队。

因为太过逼真,所以英国相信了,国内气氛紧张不已;苏联就放松下来了,直到德军发起进攻才如梦初醒。

如果轻视苏军,德军不必如此大费周折。

三、调集重兵

发动侵苏之战的那一天,德国调集了550万大军(包含罗马尼亚军、匈牙利军、芬兰军、意大利军),而苏联边境上只有290万人。

这几乎是德国除去征战在外的部队之外最后的精锐,说一句倾全国之力也不为过!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打输了,整个局势才扭转过来。

这样还能说德军轻视苏军吗?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问,既然德国这么慎重,那么侵苏之战为什么还会失败呢?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希特勒没有考虑到一个大国即将被占领时,那个国家的人民会爆发出怎样的潜力!

次要原因则是:苏联幅员辽阔,地域太广,德国最擅长的闪击战在那儿不占优势。哪怕希特勒没有浪费几个星期的时间去打巴尔干半岛,哪怕真占领了莫斯科,苏联依然可以依靠广大领土进行反击。

其实德国在进攻苏联之前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只是这一战不得不打。因为根据德国的分析,苏联准备在德国和欧洲各国激战时侵略德国,这样一来,德国就将陷入四面是敌的处境,非常危险,所以必须解除后顾之忧!

这一点已经被证实。前苏联情报官维克多·苏沃洛夫后来成为了历史学家,他公布了一些资料。据说斯大林的计划是先让希特勒与欧洲各国自相残杀,然后苏联大幅侵略欧洲,首当其冲的就是德国。

当时苏联的兵力调动、扩军备战与此是相符的。

不过,就算没有这份资料,我认为“苏联想要侵略德国”这种说法也是很有可能的,因为这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

导火索则是德军占领了波兰。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二战时侵略波兰的不只是德国,还有苏联。两国瓜分了波兰,都打着以此为跳板进攻对方的主意。

所以苏德迟早有一战,只不过斯大林以为德国正在和英国打,短期内不会进攻苏联,这才给了希特勒可趁之机,先下手为强。

估计德国入侵苏联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英国首相丘吉尔大松一口气吧。

【结语】

总之,二战初期德国的战术思想的确领先于世界,然而最终的失败也是注定的,因为纳粹主义是反人类的,爱好和平的人们不会接受。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有些东西必须得正视,这样才能以史为鉴。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