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多年前的碾米器,石磨盘长着四只脚,石碾好像一根擀面杖


河北省武安市,磨盘、磨棒碾谷米,妇女、儿童胸前佩戴穿孔蚌壳、兽牙。8000多年前的碾米器,石磨盘长着四只脚,石碾好像一根擀面杖。

中国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大厅内展示的带四只脚的石磨盘。中国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镇二街村,博物轻薄大厅的正前方是中华文明源浮雕墙,它反映了磁山先民农耕、饲养、采集、制陶、狩猎、收获等场面。

武安市磁山镇考古发现的8000多年前的石磨、石棒等编号后的文物。1976年在武安磁山遗址发现8000多年前的“石磨棒、四足石磨盘”等,应该是石碾、石磨的最早雏形了。开启农业文明的磁山文化,是我国以粟,黍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


磁山先民在8000年前生产生活使用的工具。在我国远古时期,武安地区长期是人类分布较为密集而活动频繁的地域。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冀南地区的漳河、滏阳河、洺河流域先后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洺河中下游沿岸作为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中心地位逐步显现出来。

邯郸博物馆内模拟展示的磁山先民生活场景。随着考古工作不断进展,先后在武安牛洼堡、西万年、赵窑、与永年石北口、台口、李沟及磁县的下潘旺、下七垣、界段营等周围地区发现的诸多新石器到夏商时代的文化遗存。

中国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展示的磁山人男女装束复原示意图,妇女在胸前佩戴穿孔蚌壳。磁山出土文物表明,磁山先民已经开始穿着用麻线、麻布或兽皮连缀和缝制的衣服,并以骨质发笄将头发束系固定在头顶,妇女和儿童胸前常悬挂佩戴穿孔蚌壳、兽牙等佩饰,展现出一种清爽利落的精神面貌和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展示的磁山人使用石磨、石棒加工谷物示意图。当时,农业生产工具主要为石器,包括开垦用的石斧、松土锄草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石镰和石刀,另有部分骨铲、蚌铲、骨刀和蚌刀等,可能还有已朽的木质工具,大体处于经翻土、施肥、锄草和田间管理的锄耕农业阶段。

中国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外景。石磨盘和石磨棒是磁山遗址中经常配套出土的一种形制特殊的石质工具,全部用石英砂岩琢磨加工而成。磨盘平面多呈尖头靴底形,下置四足,一般顶面平整,底面微鼓。磨棒呈圆柱体,两端或细尖,或粗短,或齐平,且粗细不等,长短不一。

中国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的大厅场景。磨盘和磨棒类似现代人用的面板和擀面杖,它依靠石磨盘与石磨棒挤压搓磨进行脱粒,这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最原始的脱粒工具之一。这种石器碾磨工具,底有四足,比以往常见的方正扁直的简单形式无疑是一个进步,它标志着石器的制造技术和人们的审美观念进入了新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