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独立团打山崎大队,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军事实战中是否可行?

白船


《亮剑》中独立团打山崎大队,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军事实战中是否可行?

这里面要分开来讨论,在电视剧中,小说中,和现实历史中,是完全不同的情形。我们分开来说。

1,电视剧中,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可能性比较大。

在李幼斌版的《亮剑》中,详细介绍了日军阵地的特点。这个阵地构建在李家坡的一个山顶平台上,是一个环形阵地。因为环形阵地在山顶平台中央,八路军不管从哪个方向往上冲,一旦上了山顶平台,就需要冲锋80米的距离,这么长的距离,无论如何都会被日军击杀,这就是剧中八路军主力772团程瞎子伤亡很大却没能拿下日军的根本原因。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如何减少冲锋距离,减少冲锋中的伤亡,一举拿下山顶平台。李云龙的方式是,用土工掘进的方式前进50米,剩下的30米交给手榴弹投射。通过手榴弹投射,让日军一下子失去抵抗力,一个冲锋就能全歼残余日军。

电视剧是奶头乐文化,只要让你爽,不需要让你考虑更多问题。所以,电视剧最大限度简化了战场形势,一方面让观众看得懂,一方面也表现出李云龙在军事指挥战术安排上的接触才能。

2,在小说中,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十拿九稳。

在小说中,日军的阵地设置是这样的:

毕业于帝国陆军大学的山崎是个出色的战术家,他指挥构筑的野战工事很是别出心裁。李家坡高地顶端是平面圆台,按常规,守备一方的工事位置。应构筑在山坡平台的棱线部,这样可以对进攻一方的动态一览无余,也便于居高临下发扬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环形工事构筑在高地的平面圆台中心位置,攻击部队在坡下看不见守军,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击炮之类的曲射火力又极少。攻击部队刚刚冲上陡坡,只要一露头,马上就被日军的狙击手打倒。战斗打了整整一天,山坡下躺满了八路军士兵的尸体,最先参加攻击的几个主力团都伤亡过半失去攻击能力。

很明显,日军的杀伤距离就是80米,土工掘进50米,手榴弹扔出去30米,足以把环形工事里面的日军全部炸懵逼,然后一个冲锋解决战斗。

如果日军的环形阵地真的这样简单,李云龙的战术真的会奏效。一个营360人每人10颗手榴弹,一次360颗扔出去就是一场大轰炸,这些掷弹兵继续往前冲,边冲边扔,日军防御工事被炸塌,日军也被炸懵逼,然后就剩下机枪手、短枪和刺刀上去收割战果了。

可以想象,这是一种完全不要命的打法,真正的短兵相接。李云龙直接把全团的轻机枪集中起来使用,把轻机枪当冲锋枪,手榴弹一停,机枪就上去,然后全团上刺刀与日军进行肉搏战。这样日军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3,在真实战场中,这种战术运用十几次,改进十几次,也许有可能消灭日军。

真实的战场上,可能李云龙的战术用处不大。

首先,日军有掷弹筒和迫击炮,而且虽然只有一个大队的装备,却相当于八路军至少一个旅。日军的大队1000人,往往可以直接对阵国军一个师10000人,李家坡的山崎大队,绝不是简单的500人半个大队那么简单。日军强大的火力优势面前,再加上空军支援,李云龙的土工掘进速度会很慢很慢。

其次,日军的阵地面积有多大,是立体型的吗?这些小说和电视剧都没有介绍。我们按照解放军的战术条例,每两个战士的距离应该保持在10米到20米中间,这样可以确保敌人一发炮弹最多只能炸死一个人。这样即便是给山崎大队的兵员减半,战术分散减半,5米一个日军,100名日军也能摆满直径50米的圆形阵地。独立团扔的手榴弹,只能打入日军阵地边缘,纵深上完全没有办法。

最后,按照孤军不守的战术原则,日军必然在环形工事之外还有火力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可以随时用掷弹筒迫击炮和机关枪支援主阵地。独立团想在炮火支援下进行土工掘进,想在土工掘进结束后投掷手榴弹,必然会遭到日军交叉火力的打击。

4,真实历史中,3600枚手雷战术基本没什么用。

真实历史中,李家坡之战的原型就是关家垴战斗。这场战斗,日军被歼灭200多人,而八路军则伤亡2000多人,敌我交换比一比十,这是百团大战中战术效能最差的战斗。

事后,彭老总、刘老总等八路军高级将领回到关家垴,参观日军阵地,发现日军的临时工事、暗堡掩体、火力配置很有章法。尤其是“猫耳洞”等单兵掩体,对八路军启发很大,后来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这些战术得到很好的贯彻和使用。

关家垴战斗中,日军防守很顽强,很重要的原因是还占据了比关家垴更高的柳树垴作为活力支撑点,居高临下对关家垴进行火力支援,效果相当显著。

关家垴战斗中,日军阵地也不是所谓的圆形台地中央的环形工事,而是关家垴一层一层的地形中,有一排一排的窑洞,每一个窑洞都是一个独立战斗单元。这些窑洞,简直就是单面向外的地堡群,日军用机关枪和步枪设置的火力网,让八路军根本无法冲过去,只能一个窑洞一个窑洞争夺,一排窑洞一排窑洞进行占领。至于李云龙一蹴而就的战术,根本不可能实现。

我住在晋西北,我家就在一个山顶台地上,每天出去,就能看见山坡上一排一排的错落有致的窑洞。如果顺着某一道沟往山顶上冲,必然遭到两边窑洞交叉火力打击打击,根本没有冲上去的可能。

当然,《亮剑》作者都梁虽然是江苏人,却写过很多有关黄土高原的故事。在另一本小说《血色浪漫》中,就讲到了主角走了一天才到邻村找女主角的事情,所以都梁不可能不知道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把李家坡之战,写的如此轻松,只是为了让小说更加好看。

真实的战争,往往不是如小说和电视那么好看,反而是非常的血腥、非常的可怕、非常的无聊、非常的令人崩溃。


历史知事


我认为这是不太现实的,其实原因有很多,综合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八路军李云龙部参与攻击之前,我八路军七七二团已经对山崎大队进行了多次冲锋,虽然没有攻下阵地,但是也让山崎大队伤亡惨重,基本上快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战斗力也远不及以前,故而后来旅长换李云龙上的时候七七二团团长程瞎子就开始埋怨陈赓旅长,他的原话是这样:“我们已经攻击了这么长时间了,山崎大队已经伤亡过半,用不了多长时间山崎大队肯定会全军覆没的”,所以说彼时的山崎大队可以说基本上已经被程瞎子打残了,等到李云龙攻击的时候,战场上的压力已经减轻了很多,这正是为什么李云龙能够很快就结束战斗的原因,这是其一;

接着来谈一下李云龙团利用土工掘金的方式缩短进攻的距离,并且派出突击部队携带全团的三千六百颗手榴弹进入工事投掷到山崎大队阵地上,剧中强调,最终是由张大彪带领几十名突击队员组成的投弹组,就按三十六个人来说吧,那么平均每个人就要携带一百颗左右的手榴弹,这就是一个疑点,试想一下,一百颗手榴弹那将会是多么巨大的数量啊,一个战士是不可能携带的了的,再退一步说,一个战士在三分钟内要将这一百颗手榴弹扔到三十米开外的地方,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估计手榴弹扔不完胳膊就已经废了;再说一下土工掘金,我们还是以三十六人规模的突击队来预算,以一个战士占用一立方米的空间来算,单单是正面工事的横向宽度就得有三十六米,那保守估计也得挖走三十六立方的土,还有更多的工事任务还不在这儿,基本上工事开头的位置正是山崎大队火力覆盖范围的最边缘位置,而山崎大队又在山头上,居高临下,火力覆盖范围非常大,可想而知,李云龙需要挖掘的工事任务庞大到难以想象,并且还要时刻防范日军打黑枪,所以在短时间内,这样的工事任务肯定是完成不了的,这是其二;

再有一个,张大彪率领的突击队一旦遭遇不测,那么独立团的损失可就非常大了,因为这样不仅损失了一大批精英,而且还失去了很多武器,那么独立团的战斗力毕竟会下降,这在敌我双方作战过程中是最致命的;

抛开这些因素来说,山崎大队最终被全歼的根本原因还是李云龙集结了全团所有的力量,包括伙夫等一些非战斗人员,可以说是倾尽了所有,手榴弹只不过是起到了一个突袭的作用,让日军在短时间内处于一个相对混乱的状态,这样我军才好下手,伤亡也会相对少一些。

总的来说,用土工掘进作业的方式缩短攻击距离是非常好的战术思想,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未免难度太大。











辛圆好梦


共军打仗,整体一盘棋。每个部队必须拼死拼命地去完成自己的战斗任务。我军主力和敌拚消耗,我军主力损失惨重,再也无力向敌人进攻了。这时,敌人死伤过半,弹药奇缺告急。这时,我军把歼敌任务交给十分有战斗力的精锐部队,后援紧跟而上。增援的后续部队为了避免更大伤亡,就用挖土工作业的方式方法去迫近敌人,在靠近敌人主阵地不远处,我方36个战士在五六分钟内,扔完36o0颗手榴弹,全歼敌人,争取战役和战争上的伟大胜利。


中国美6220


按照日军中佐山崎冶平的山顶阵地布置水平,独立团只需要甩上1000颗手雷,就足可以把鬼子们送回东洋老家了,那算什么野战工事?只是在山头上挖两道战壕而已,个子不高的日本兵前胸都快露出来了,又浅又窄,1000颗手雷凌空爆炸之后,剩下的200多鬼子非给碎尸了不可。



敌人数量可是经过认真考证的,因为程瞎子的772团已经连续攻击了八个小时,程团长亲口跟旅长汇报:“敌人已伤亡过半”。只不过,这是《亮剑》的剧情而已,如果搬到1940年的实战当中去,想用这个战法全歼500多日军,那是门也没有,关键词是:地形、工事、手雷。

首先是“关家垴战斗”的地形,许多军事爱好者认为仅仅是攻击一个山头而已,错了,日军冈崎支队(不能称为大队)在撤退途中是迅速抢占了两个垴顶:关家垴和柳树垴,而后者比前者地势还高,冈崎放上了一个中队,两个山头之间由此就形成了交叉火力,可以互相支援。



日军战史中,对冈崎谦受发现有利地形和迅即构筑完备野战工事的动作评价甚高,说明当年鬼子的中下级军官军事素养和战术能力着实不低。

也就是说,八路军若想攻击关家垴日军主力,必须首先拔掉柳树垴阵地,否则无法从容地展开进攻,柳树垴上敌人的侧射火力完全控制着通往关家垴的小路。因此,关家垴之战的第一天,主要是夺取柳树垴的战斗,同样,你仰攻柳树垴时,关家垴上的日军也不会闲着,所以我军进展较为缓慢。



其次是《亮剑》远没有反映出日军野战工事的特点,八路军虽然装备低劣,但是386旅和总部特务团都是拥有迫击炮的主力部队,如果仅仅就挖两条战壕据守的话,鬼子早就被炮弹炸残废了。如何防炮是日军挖掘工事的重要考虑,一方面是关家垴南坡沿山壁原有数排窑洞,日军将其打通形成天然碉堡,同时挖了坑道,拆下窑洞的门窗架在上面筑成隐蔽所,这玩意可以防炮的。

这类碉堡最简单的消灭办法是用直瞄火炮抵近射击,比如战防炮、加农炮或者是鬼子的九二步兵炮,但问题是八路军根本没有这些装备,另外关家垴的地形也限制了抵近的可能。而迫击炮或者山炮(炮弹又少)在攻坚中作用太小,稍微有些军事常识就应该懂的。



另外一方面是鬼子挖掘的“猫耳洞”,这也是防炮火杀伤的专业工事,成为日军散兵良好的掩体,最大程度抵消了八路军本就不强的炮兵火力。既然能够充分防炮,那手雷、手榴弹远距离投掷也是抛物线,跟迫击炮作用大同小异,当然对敌人杀伤有限,战后,八路军首长们专门去考察和研究了日军的工事,并且逐渐学为已用。

关家垴战斗结束四天以后,八路军各级首长曾经登上关家垴,仔细查看了日军的野战工事、暗堡掩体、火力配置,随行的参谋人员也将敌人的阵地一一绘制成图。129师刘师长看到日军挖的许多“猫耳洞”,发现人躲藏在里面非常安全,当场很受启发:“别小看这小小的招式,非常实用,凭我们现有的武器还真难对付”!



然后是手雷,其实这个词提问用的不太准确,通常意义上,在那个年代只把卵形或圆柱形的无柄手榴弹称为“手雷”,老八路也会称鬼子的“九七式手榴弹”为“手炮”。可惜八路军是没有这种家伙什的,有的只是木柄“手榴弹”,并且还不是制式的巩式手榴弹,大多是边区军工厂自造的。

鬼子九七式手雷装药65克TNT,巩式手榴弹装药50克TNT,因此我国的手榴弹本身爆炸效果就差,产生的弹片较少。而边区兵工厂由于缺乏原材料和技术,生产的手榴弹更是大量采用黑火药,弹体基本为铸铁,爆炸效果当然大打折扣,很难对集群日军形成有效杀伤(许多时候弹体炸开后只裂成两半,所以李云龙对边区造手榴弹评价不高,但也不能不要,聊胜于无嘛)。



所以说,在真实的战场上,独立团先甩集束手榴弹再用突击队冲锋的办法是不灵的,质量低劣的手榴弹杀伤有限,鬼子又大多躲在窑洞、猫耳洞和坑道里藏身;而关家垴只有一条小路可以上山,独立团根本无法横向全部展开兵力,一条线上去会被鬼子逐个点杀(20000人的八路军总数虽多,却只能添油式增加兵力);但土工掘进的办法非常有效,可惜动手太晚时间不允许了,整个关家垴战斗只打了二昼夜,次日下午鬼子大批援兵已经接近。

八路军撤围之前,通过土工作业和战士们的殊死拼杀,其实已经攻上了就关家垴顶,如果时间充裕,在近战中充分运用轻武器加手榴弹的打法,是完全可以全歼冈崎支队的。及时撤出战斗主要还是避免全军陷于被动,因为整个战场形势十分不利,网络上那些过分贬低八路军战斗力的文章,大抵属于哗众取宠,并未客观地还原战斗全貌。


度度狼gg


《亮剑》中独立团打山崎大队,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军事实战中是否可行?(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剧情:

《亮剑》中,八路军的“百团大战”刚刚结束,日军29旅团山崎大队500余人孤军深入我根据地,走错路偏离方向,阴差阳错撞到我八路军野战医院和兵工厂,展开疯狂进攻,造成我巨大伤亡。

得手后的山崎没有逃离,而是占领李家坡这个制高点,用电台告诉上级他的战略意图,利用这个制高点吸引八路军主力,采取“中心开花”战术,等待赶来的日军外援全歼八路军386旅主力。

首先进攻山崎大队的是程瞎子的团,连续八次进攻都被打退,可见山崎大队训练有素、武器精良,其凭借有利地形,用轻重机枪、掷弹筒、迫击炮组成一道道严密防护网,很难攻破。

日军3个旅团从外围包抄过来,负责打援的部队压力很大,必须尽快解决山崎大队,避免386旅被日军围歼。

旅长命令李云龙替换掉程瞎子,正愁没仗打的李云龙来劲了,他没有立即进攻,而是全团挖掘堑壕,一直挖到距离山崎大队30米距离,然后集中了全团3600颗手榴弹,1营360名战士,每人10颗,短时间内全部投到山崎大队的阵地上,爆炸声震天动地。

然后集中轻机枪开路,全团包括马夫、伙夫全部抄家伙压上去,与山崎大队展开白刃战,最终全歼山崎大队。

其次,我们谈谈挖掘堑壕、手榴弹进攻是否可行。

我们知道,手榴弹的一般投掷距离是40米左右,能扔到60米距离的就是极少数了,(小编新兵下连后投弹不及格,连长给我5筐,让一口气全部投出去,当天就及格了,30米,但是,胳膊痛的筷子都拿不住)这是平时训练时的投掷距离,是在助跑的情况下,而在战场上,受地形限制,枪林弹雨,这个距离就要大打折扣了,这就是为什么李云龙要挖掘堑壕,一直挖到距离山崎大队30米的距离的原因了。

电视上,3600颗手榴弹顷刻而下,山崎当场炸死,日军死伤惨重,我认为这是不太现实的。

首先,山崎作为指挥官,非常有经验,在第一排堑壕指挥作战是不太现实的,作为指挥中枢,他会选择在一个较为安全,便于指挥的位置,一般情况下不会到一线涉险,就像李云龙不会到距离敌人30米的堑壕投弹一个道理,那里太危险了,不是指挥官应该呆的地方,山崎被第一波手榴弹扎实,只能说明是导演的需要。

其次,山崎大队被全歼不单单是3600颗手榴弹的功劳,最大的功劳是就连马夫、伙夫都冲上去的白刃战,手榴弹只能炸死近距离的敌人,山崎大队的阵地不可能只有一道防御线,在手榴弹的巨大爆炸效应下,山崎大队人心不稳,八路军后续梯队的勇敢冲锋最终全歼了山崎大队。

第三、我们谈谈挖掘堑壕的办法是否可行

对于挖掘堑壕接近敌人的战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这个方法也不是李云龙的首创,当年曾国藩攻打太平天国时就是靠这个方法连连得手的。

为什么《亮剑》中山崎治平对李云龙的掘土进攻术就无解呢?山崎可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指挥官,从他选择李家坡作为根据地就可以看出,在李家坡之战中,山崎的阵地颇为厉害,他在高处的正中央,而不是在山顶和山腰的分界线设立阵地,这就意味着八路军看不到日军的阵地,冲到山顶时正好到达山崎的火力圈,只能像割韭菜似的。

剧中做了交代,李云龙在山崎眼皮底下快速土工,正好处于山崎的盲区,进一步缩短了冲锋距离,山崎也想了很多办法,发起冲锋,准备占领八路军堑壕,结果被旅长的炮兵火力给打回去了。其实,小说里山崎的上司筱冢义男还派航空兵进行了轰炸,但是由于双方阵地距离太近,航空兵也不敢狂轰乱炸,总体上轰炸效果不大,电视剧中没有拍摄这个细节,最终,李云龙利用掘土贴近的方法全歼了山崎大队。

难道挖掘堑壕贴近进攻的方法真的就无解了吗?

让我们看一个有意思的案例。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越军就给我军来这么一手,结果被我军给打的皮无完肤。

对越自卫反击战7.12大战后,越南总部和第二军区吸取这次大战的惨痛教训,于1984年8月召开第三次光北会议,制定了“第三战役计划”,再次集结重兵,伺机与我军决战,收复老山失地。

越军在“第三战役计划”中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针对我军的炮火优势,越军采取了“堑壕延伸式”的新战术,这是当年越军对付法国军队的成功战术手段,由于当时越军不善于攻坚战,伤亡很大,后来,在援越中国军事顾问团的指导和志愿军工兵的传授下,采取挖壕掘进的战术,贴近法军阵地,分割包围,再继续掘进步步压缩法军防线,最终取得战役胜利,越军曾经把这种战术吹得很神,大肆宣扬,这一次他们故伎重演,想演一出徒弟打师父的戏。

你师父永远是你师父。

我第1军在傅全有、史玉孝的指挥下,运用各种侦查手段,在前沿阵地和纵深建立了完整的观察体系,查明了越军的堑壕延伸情况和屯兵防卫,掌握了其活动规律和动向,第1军采取灵活战法,对越军的战壕、交通壕、屯兵点,用火箭筒、火炮、炸药包、地雷进行精准破坏,逐段破坏。其次是以壕制壕,你挖我也挖,把越军的堑壕挖断、切割开。然后就是突然出击,拔掉越军的屯兵点、观察哨。

最终,第1军将越军的堑壕、交通壕、屯兵点摧毁、截断或者挤了回去,歼灭了渗透进来的越军,解放了越军在松毛岭、那拉阵地前沿的“三道生死线”,粉碎了越军的“堑壕延伸式”战术。

1985年,越军看形势不利,通过广播喊话,为了过好春节,建议从1月16日到2月26日,双方停火,因为中越历法不同,中国当年的春节是2月20日,越南则是1月20日,这就是留名老山战史的“春节停火”骗局,被我军识破后,越军伤亡惨重。

山崎大队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知道,影视剧都是为了符合观众需要而艺术加工过的,《亮剑》中这段剧情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变的,也就是著名的关家垴战斗,在八路军副总指挥的亲自指挥下,对日军冈崎支队500多人进行围歼,经过2昼夜血战,仍未能达成全歼目标,第129师伤亡600余人,日军战场遗尸100多具,另外400余人突出重围,日军的战斗力真的很强悍。

挖掘堑壕战术在那个时代的确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如此大的工程作业,除非你有挖掘机,李云龙要想挖出这么多堑壕、交通壕,至少需要三天以上的时间,山崎大队不会给你三天时间,所以,这个战法在炮火连天的激烈战场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也就是电视剧能让我们过过瘾而已。





葛大小姐


看到很多人说不可能,或许大家都是根据剧中表现的场景做的论断。如果根据小说中的描述,可能性就很大了。

根据小说的设定,山崎大队是被包围在一个顶端平摊的山包上。在构建防御工事的时候,山崎并没有选择建在常见的山包与斜坡交界的棱线处。棱线处虽然视线良好,有助于居高临下观察目标,可是也容易遭到对方的反杀。山崎选择的是从棱线处后退80米,构建工事。

以上是个山坡坡面示意图,图中可以看出来,山坡下的八路军根本看不到目标。儿八路军缺少火炮这种曲射火力,直射火力威胁不到对方。而一旦八路军越过棱线开始冲击,这80米平坦的地形足够日军慢从容精准射杀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其他部队攻击了那么久迟迟拿不下山崎大队的原因——地形受限,武器不好使。

这个时候李云龙登场了,战术天才的他同样别出心裁。没有火炮支援,又够不着敌人,怎么办?那就土工掘进,缩短这段冲击距离。从棱线出开始挖,挖50米过去,剩下的30米,用手榴弹招呼。

面对八路的日工掘进,山崎没有反应吗?当然有。山崎一边组织部队反冲击,一边组织迫击炮射击八路军阻碍土工作业。可是部队离开工事后就立马遭到了八路军的射杀,毕竟这个冲击距离对双方是等效的。迫击炮呢?因为距离太近,迫击炮几乎都处于垂直发射的角度了,这种角度打出去的炮弹很可能掉回自己头上,所以收效也甚微。

等到土工作业完成,冲击距离剩下30米,好戏开始了。虽说一颗手榴弹威力不大,可是3600颗手榴弹一起扔出去,这个陡然提升的火力密度威力却相当可观。何况,日军工事只是临时构筑,防不住这种冲天而降的手榴弹雨。而且,趁着手榴弹给日军带来惊慌之余,独立团立马就冲上去了。30米的距离,你射击再精准也不管用了。等到近距离白刃战开始,一切就结束了。


也就是说,手榴弹战术并不是单一的存在,它是各种条件制约下的产物,也是最为可行的办法。土工作业缩短攻击距离,手榴弹雨提升火力密度,近距离格斗避免火力持续不足的优势。从理论上来说,这个确实可行。


林哥讲武堂


3600枚手榴弹全歼日军一个大队,那是不可能的!

刚刚看了其他人的回答,说的都很好,从日军火力和我军土工作业等方面阐述了,我军根本无法抵达到日军前沿30-50米的距离上。

我从另一方面来说说,就是就算我军掘土挖到了敌人阵地前的50米左右,投掷手榴弹,能不能将一个日军大队消灭呢?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一个日军大队的人数是500人左右,就算是算上前期的几十人阵亡,也有400多人的数量。这些人数不可能是集中在一块让你打,既然采用了战壕战,就一定是错落有致地挖掘了战壕,不但拥有一个宽正面,还应该有后方的支撑点,以布置重机枪、迫击炮、掷弹筒等重火器。这样的话,这个简易的阵地就拥有了一定的纵深。

就算是阵地前50米扔手榴弹能够消灭一些敌人,但一旦敌人发现收到重创,必然通过交通壕向后撤离到后方阵地,所以光靠手榴弹是很难在第一时间将所有日军全部消灭的。

那么我们再从我军手榴弹的威力来看,能不能起到大规模杀伤的效果。当时八路军使用的手榴弹都是边区自己生产的,炸药量不大,也没有预置破片,很多就是手榴弹弹体分成两块来杀伤敌人,效果非常差。

这种手榴弹在平地作战时,特别是伏击道路上的日军士兵和车辆时,尚能够取得效果,但是要让这种手榴弹对战壕里面的敌人进行杀伤,就只有非常精确地投掷到战壕内敌人的位置上。虽然只有30-50米,但是战壕是一条线,3600枚手榴弹有多少枚可以投进去呢?一旦投在战壕外面,对战壕里面的敌人其实是没有多大杀伤力的!

所以,综合上面这些分析,李云龙想靠3600枚手榴弹将500人的日本大队,还是有完善战壕依托的日军消灭,是不可能的!


虹摄库尔斯克


李云龙带着独立团攻打日军山崎大队发生在经典抗战剧《亮剑》的第四集,在连续进攻受阻以后,李云龙创造性的利用土工战壕的方式往前推进了50米,在距离日军30米距离用3600颗手榴弹把日军阵地炸的遍地开花,最终全歼日本山崎大队。

首先要说,这个情节是虚构的,历史上并无类似成功战例。与之较为相似的情节发生在“百团大战”中的关家恼战役,此战我军集合3个旅2个团,参战兵力超过20000人,在彭德怀元帅亲自指挥下围歼日本冈崎支队500人,经过两昼夜血战,最终冈琦支队在援兵的帮助下突围成功,据日军统计,冈崎支队在关家垴战斗中阵亡52人,受伤97人,失踪2人,合计151人,而我军阵亡将士超过2000。由此可见日军战斗力之强悍。以八路军当时的装备和训练水平想围歼日军联队级编制,依然是力不从心。

抛开真实历史,按照当时的军事实力和作战方式,独立团是否有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胜利呢?答案依旧是否定的。

从装备上来看,1939年以后边区装备制造能力大幅提升,尤其是手榴弹产品大幅增长,据统计,彼时太行山区共计有兵工厂七座,其中四座步枪制造所和三座弹药厂,在一些留学生的帮助下,手榴弹爆炸力也大幅提升,一线作战部队一次投放3600颗手榴弹是可以实现的,这点无争议。

关键是在实际战斗中是否有机会把工事修筑到日本阵地前30米,并用手榴弹一举干掉对手。这点可行性很低,以日军当时装备的九二重机枪为例,在30米距离可以击穿58厘米的混凝土层,不仅如此,日军还装备有大量的迫击炮掷弹筒,在这个距离做土工几乎不可能,更不提集合部队扔手榴弹。

即便是手榴弹顺利扔出去,想凭借这些手榴弹击溃日军工事也不可能。二战时期的战壕看似是个掩护士兵的土沟子,实则有很强的技术含量,不仅纵横交错,而且层层布局,战壕中还可以再挖“猫耳洞”,方便单兵躲藏,即便是手榴弹对第一层战壕形成打击,还有第二层第三层,不仅如此,战壕的布置还讲究火力交叉,想通过一轮手榴弹攻击就短兵相接,几乎不可能。

关家恼战役后,彭德怀、左权、刘伯承等人曾亲自到日本阵地视察,对日军的战壕布置做了深入研究,大开眼界,可见日本当时的工事水平是很高的。

当然,笔者不否认《亮剑》是一部优秀的抗战电视作品,尤其是八路军在面对强大对手不胆怯不服输的英雄气概,鼓舞了许多观众,但就一些具体情节来说,依旧存在不尽不实等问题,作为电视看看可以,做历史就算了。



日慕乡关


抛除李家坡特殊的地形之外,如果两军对垒的话用这种进攻方式确实可以。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曾经就大量使用这种方法进攻日军以及伪军的碉堡以及据点。这主要是因为我军缺乏火炮以及炮弹,手榴弹是唯一我们自己能够生产并且具有爆破能力的武器,我军用手扔榴弹的方式代替了迫击炮,虽然从投掷距离上看跟迫击炮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明显是唯一能够抵尽进攻的方法。

在抗日战场上的八路军很少有炮火支援,扔手榴弹是当时最有效的进攻方式。抗日神剧总是在过分渲染战场缴获。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在真正的抗日战场上,缴获枪支容易,缴获子弹不容易;缴获大炮容易,缴获炮弹不容易;由于日军有健全的保障系统,他们的弹药是每天下发的,这使得日军在打炮打枪的时候是不考虑弹药使用量的,打光就是了,反正明天又会有了。日军并不傻,他们同样怕死,只要炮弹够得着的绝对不会用枪去打,用枪打得到的绝对不会去拼刺刀,在这种战法之下,日军绝对不会给你留下任何弹药跟炮弹的!你打下阵地只能捡到他们的枪炮,却不会有子弹跟炮弹的。


优己


亮剑作为一部人尽皆知的经典战争剧,长久以来一直在军迷心中占据一个很高的地位;其中许多经典的镜头,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有一次,李云龙带领的新一团用3600余颗手榴弹,一举歼灭了日军的山崎大队,很多军迷就会好奇,这是否可行呢?我们来一一盘点。

首先,手榴弹作为一种单兵手持型爆炸性武器,在那个八路军六七个人才能装备一把步枪的年代,是非常珍贵的;能不能获得数量如此庞大的手榴弹,都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要从日军手里缴获,也不可能一次缴获这么多的手榴弹;要是慢慢攒就更不可能了,八路军如此高的作战密度,手榴弹的消耗肯定很大,而且由于八路军采用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术,大批量的手榴弹根本没有足够的运输能力进行快速转移。


另外,假设真的八路军能够装备数量如此庞大的手榴弹;那是不是可能真的把一整个大队全歼吗?

首先,日军的单兵作战素质是当时日军战斗力强大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要用手榴弹集中歼灭大批量的日军,必须是大量日军集中在一处低地,然后八路军在周围高地实施攻击才有可能。


然而,现实中日军的部队不太可能犯下这种低级的战术错误,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几乎是不现实的。但是,这一切并不能阻止亮剑成为一部经典,毕竟影视剧作品中,夸张的艺术效果也是无法避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