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大陸歌手論唱功比不上港臺歌手?

小蘇音樂


為什麼有些大陸歌手論唱功比不上港臺歌手?論唱功,國內的種類全面,高水平的唱功歌手不在少數,甚至比港臺要多很多,但如果加上流行兩個字,大陸在流行樂這塊,確實不如港臺,為什麼會這樣,主要的區別在於包裝。

香港樂壇遇見了一個好時節,就像黃秋生說的,以後很難有他這種演技的後生仔了,為什麼?他是有一年參演十幾部片經歷的人,好片爛片都有,現在哪有這種條件,時勢造英雄,樂壇同理,當年叫的出,叫不出名字的歌手,隨便拉個人都發過好幾張專輯,更別說張學友這種歌神級別的人了。

內地歌壇起步就晚,還沒成氣候,唱片業就已經不行了,基本除了劉歡,孫楠,韓磊,韓紅,幾個體制內的還活躍,九十年代那一批人都下海經商,或者隱退了,根本沒有譚詠麟這種藝齡過四十的人,而且香港音樂人接觸西方音樂都早。

大陸人才是有的,但是造星能力比不上港臺,所謂“四大天王”在音樂上,除了張學友,其他三個都是包裝出來,許冠傑把歐美主流的搖滾民謠填個粵語詞,就成了開山祖師,張學友唱歌是不錯,劉歡就比他差了?劉歡怎麼成不了神,因為張學友開演唱會能把人唱哭,劉歡現場唱《重頭再來》感動誰去?再像龔琳娜這種人,如果你去聽下她的歌,你會覺得,臥槽還能這樣,更別說體制內的戴玉強,韓磊了。

如果只算流行音樂的話,感覺前些年香港強於臺灣強於內陸,這些年香港有點沒落,臺灣更強,如果將美聲,民族各種算起來,體制內隨便一個歌唱家的唱功,就能吊打幾乎所有流行歌手。


音悅咖啡館


簡直是不可能!泱泱內陸十幾億人口,彈丸港臺幾千萬人口,無論從整體實力,還是從歷史厚度,內陸都可以秒殺港臺!而目前的現象是,從娛樂的角度看,從明星的層次衡量,港臺明星的當紅程度和流量擔當遠遠高於內陸明星,但不是職業實力,具體原因可概括為以下幾點:1、娛樂能成為全民的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始於物質生活盈餘之後。70末至80年代的內陸,剛剛歷經文革浩劫,剛剛從大鍋飯的年代步入改革開放,百廢待興,整體貧窮,人們忙於生產,口袋裡的資金養家都捉襟見肘,這樣的社會形態下,娛樂不可能那麼重要,民間根本就沒有多餘的資本去支撐娛樂能如火如荼的存在。而港臺卻是另外一番景象,特殊的歷史平臺給了港臺特殊的發展途徑,充盈的社會資金讓港臺的娛樂得到了提前的發展,所以在80年代初,港臺就進去了“天王”爭霸的時代,鄧麗君許冠傑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羅大佑周潤發等等明星悉數登場,這種現狀一直延續到90年代末,而當時的明星所產生的明星效應卻影響至今,就算在今天,周星馳周潤發李連杰劉德華張學友們的娛樂號召力仍然強大異常。2、不同的社會狀態社會制度一直左右著娛樂的存在形式。鄧麗君的歌曲在港臺被高度認可的時候,在內陸被評為“靡靡之音”,同樣的人同樣的作品在不同社會狀態給予了不同的定性,父輩們祖父輩們對當時的港臺明星簡直是嗤之以鼻,年輕人們卻趨之若鶩,受教文化的差異在時代差異下的表現更加迥然。總結內陸的早期娛樂作品,基本離不開歌功頌德,離不開大好河山,離不開艱苦歲月,即時到了90年代,這種基調的影響依然存在,致使內陸的娛樂作品無法完全放開,總是很難觸到人們最易動情的那根神經,所以,當前時代下的年輕人們,對中早期的內陸作品漸漸陌生。而港臺的娛樂內容要開闊的多,更加的人性化,更加的天馬行空,更好的捕捉到主流消費群體的心理,致使人們對港臺的娛樂記憶深切。3、市場機制下的娛樂運營和個體職業精神。港臺的娛樂市場早早的完成了商業化和職業化進程,這種現狀給予了明星們廣闊的平臺,也營造了緊張的競爭氛圍,緊張的競爭氛圍和規範的商業運作又滋生了明星們高度的職業精神,我們看到了周星馳的嚴格甚至苛刻,我們看到了劉德華的拼命,我們看到了張學友的職業素養。坦白講,早期的內陸市場運營不成熟,如今的內陸太多當紅明星的職業精神又欠缺,這些客觀的存在阻礙了明星們進一步的質變為巨星的可能。 綜上所述,讓人們從感覺上認為港臺明星強大,紅,紅的更持久。如今的內陸發展了,也發達了,娛樂產品也豐富了,5000千年的底蘊是多大的能量?這種能量下的實力非同尋常。港臺是產不出《大宅門》、《雍正王朝》這樣的作品的,《殺生》《無人區》等等描寫人性的作品也逐步放開手腳,焦晃、李雪健、陳寶國、劉歡、韓磊等的職業實力也足以讓港臺明星們膜拜,如何結合人性、市場需求,如何規範商業制度,如何引導消費群體價值觀,如何提升年輕一代明星的職業操守和職業能力,才是內陸能培養出娛樂巨星的關鍵!


一如既往257080680


你的這個說法不對。唱歌講的是天份,得天獨厚,說簡單點,就是你能發出別人不能發出的聲音,不能複製。所以,世界上所有的歌手都有自己的看家本事。至於你說的大陸歌手,他們絕大多數是音樂院校教出來的,屬於工業化產品,無特長特點。至於你說的唱功,這個是騙外行的,只要你有實力,隨便街上走一走,揀個韓紅這水平的,到西北轉一轉,在招待所也能找到降央卓瑪這個檔次的,回去包裝一下,直接歌神。這些人可一天都沒接受過專業訓練,再看那些唱民歌山歌的,普通話都不會講,但絕不影響他們那美妙的聲音。高手永遠只在民間,看你如何去發現了,說白了就是選才的標準問題。至於港臺歌手,也是垃圾遍地,包括四大天王,唯一能聽的也就鄧麗君和徐小鳳。


信天翁4311


這與香港的人文環境有關。60-70年代,香港文化受日本和西方影響很大,流行音樂也是一樣。那會的港人,有機會接觸大量日本與歐美的音樂,受此薰陶,自然也會影響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包括唱腔、發音方式、輕重音等等。有些事情就是這樣,你從小接觸,自然會有這方面的特長,就會形成自己的特點。因此就造就了一大批港臺音樂唱將及創作人,港臺音樂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反觀內地,50年代剛剛解放,60-80年代,國內文革,以及各種生產大運動,內地基本沒有流行文化,都是體制內的產物。歌曲也都是一些歌頌類型的,弘揚國家正能量的作品,此類作品是“被設計”出來的,因此不屬於流行文化,需要在特定場所或特定場合進行渲染。

而直到80年代後期,內地年輕人才開始接觸港臺和歐美流行文化,因此,音樂沉澱不夠,沒有自己的風格,所以我們聽起來,內地歌手唱歌,風格屬於“直來直去,不夠委婉,唱腔生硬,”。但目前變化很大,一大批90後、00後從小就接觸流行音樂,曲風和唱功與以前相比,提高很多。





wqf記憶裡的歌聲


港臺的一些歌手確實比內地的一些歌手的唱功好一些。在60年代70年代的時候,但是到底事什麼原因呢?

我們經常說的唱功也就是唱歌的技巧,唱歌的氣息,能夠駕馭不同類型得歌曲。



港臺屬於東南沿海地區對外的交流比內地要頻繁很多,可以吸收到很多中元素的音樂風格和音樂表達的方式。好比別人在開始走路的時候,別人已經開始跑了,所以從整體上來講那個時候一些港臺的歌手的唱功確實要比內地歌手好一些。這個是歷史發展的原因,也是文化的差異所導致的。

像我們經常聽到的李克勤、張雨生周華健、李宗盛、羅大佑、黃家駒、林子祥、林憶蓮等等這些在唱歌和創作方面都是有很有才能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港臺的歌手已經和內地歌手的唱功水平差不多了。原因在於從小就對藝術的培養很重視,二是很多歌手明星都走到外面去學習,這樣唱功水平自然的就好起來了。

像內地的很多歌手,比如、張傑、張靚穎、薛之謙、譚維維等等這些新的歌手,比同時代港臺地區的歌手唱功水平我覺得就要好很多了。

總得來講,唱功的差異是整個音樂文化的差異,隨著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只會縮小差距,唯一不同是不同地方所創作的風格不同,這是和區域文化分不開的。

我是和小和,一個熱愛音樂的人,歡迎大家一起交流


和小和


主要是人家的作品好,人家一個人的作品量,吊打整個大陸的一打。量多,就會出精品。比情歌王子、歌神這些稱呼,是樂迷給予的獎賞。大陸的歌手,要麼作品量少,要麼沒有精品,要麼沒有唱功,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堅持創作,見好就收,過小日子了。有點名氣的吃老本,天天參加各種節目撈錢,比寫歌唱歌輕鬆還賺錢多,那裡還有創作激情?

流行歌曲就是類型歌曲,你把這一類唱到極致你就是王者,不需要什麼都做一點什麼都沒有精品的人物。劉歡,神一樣的存在,音樂素養沒的說,但你覺得他的作品質和量在樂壇能和張學友,劉德華相提並論嗎?更不用說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許冠傑、羅大佑、齊秦等等華語樂壇的巨星相比了。

流行音樂大陸最強的就是搖滾,可惜因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越來越不景氣了,這也沒辦法,時光到如今,已經不是唱片時代,也只能這樣了。

說到唱功,有個人真是神級人物,可惜皈依佛門了:李娜。


一葉知秋17802


說反了,大陸歌手唱功遠在香港之上才對!只是早期大陸歌手都是正統唱法,男高音女高音,美聲的唱法基本上都是大陸的,很多大陸美聲歌唱家甚至不用音效,不用話筒就能唱出動聽的聲音,這點港臺歌手根本達不到這樣的高度。大家覺得大陸歌手唱功沒港臺好是因為美聲唱法不流行,並不是唱功不好。因為美聲難度太大了,普通玩家玩不了。

而且港臺的很多唱流行的歌手也曾經說過大陸根本不缺唱功好的歌手,大陸甚至有好幾位歌唱家。


唱歌技巧傳授者


一般來說,評價唱功的技術標準為如下幾項:音準、節奏、發聲、氣息、音色、咬字、控制、音樂素養、情感。對一個歌手的評價,對後兩項的評價可能因人而異,但前幾項很容易在業內有基本共識。

耳熟能詳的港臺歌手更多,是因為他們比內地更早一步玩轉流行音樂,長期累積下來,電影、音樂方面的素質也更專業,一整套更專業的打造,知名度普及度當然更高更廣泛。

其實現在兩岸三地的趨勢來看,很明顯港臺的流行音樂在停滯,或者可以說緩慢,而內地的流行音樂卻是蓬勃發展,各種綜藝節目和平臺也為更多人創造了機會,一個個新人不斷湧現。

也許十幾二十年後,港臺的新一代年輕人也會問,為什麼港臺的唱功比不上內地?

以上也只限於流行音樂討論,但音樂可不只是流行音樂,其他領域咱內地的水平可是讓人仰望的,歌手和歌唱家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瀟灑的海風


按現在來說,如今的歌壇大陸歌手基本上比港臺歌手的唱功要強好多,比如:楊坤,薛之謙,劉歡,孫楠,譚維維,張靚穎,毛不易,霍尊,石頭,梁博,胡彥斌,譚晶,尚雯婕,袁婭維李榮浩等……港臺特別是臺灣地區的音樂理念和風格要強於大陸!代表人物當之無愧周杰倫了,林俊杰,林憶蓮,張學友,劉德華,羅大佑,李宗盛,張惠妹,周傳雄,林志炫,阿ling等……香港嗎!也就幾個老一輩歌手在撐著門面,新聲代也就只有鄧紫棋了!


東方玻璃門業


正相反,大陸歌手遠勝於港臺歌手。

八十年代之前,大陸只有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八十年代之後,立體聲收錄機普及,音質遠勝過過去的收音機電唱機,港臺歌手的盒式磁帶進大陸,港臺歌手的通俗唱法比較新鮮,獲得一些小青年的喜愛,穿著大喇叭褲,整天提著個錄放機滿大街轉游。

隨著大陸文藝的繁榮,湧現出一大批出色的歌手。大陸人口眾多人材濟濟,隨便提挑出一個也比什麼天王歌后的港臺歌手唱的好聽的多。港臺歌手普遍普通話說不好,歌唱的口齒不清,也就是搖頭晃腦的姿勢吸引一些小青年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