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進士才能入翰林,舉人出身的左宗棠,如何卻進了翰林院?

鳶_戾天


左宗棠雖然只是舉人出身,但其學問遠在舉人之上。至於左宗棠為什麼不是進士出身,且聽我來為大家慢慢說來。左宗棠之所以沒有考取進士,其實這跟左宗棠的一個老朋友有關,甚至可以說是他的這位朋友耽誤了他。這個人就是晚清重臣陶澍。



話說左宗棠第二次會試落榜之後,在醴陵淥江書院擔任主講。時任兩江總督的陶澍回家鄉湖南安化掃墓,從這裡路過,機緣湊巧認識了青年左宗棠。兩人交談之後,相見恨晚,併成為了忘年之交。後來陶澍去世,臨終前將獨子陶桄託付給了左宗棠,希望其能做陶桄的老師。左宗棠義不容辭,打算將畢生所學全部傳授給陶桄,並決定在陶桄成年之前,不再參加科舉考試。而這一年,陶桄才剛剛七歲。



左宗棠一直對陶桄倍加愛護,甚至在陶桄成人後,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看到陶澍上長大成人之後,左宗棠才再次踏上了去京城參加考試之路。



卻沒想到宗棠在去參加科舉考試的路上被友人胡林翼派人給截住了。胡林翼的人將左宗棠送到了曾國藩的駐地軍營,隨後胡林翼也趕來了,從此左宗棠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後來左宗棠因進入官場之後再也沒有參加過考試,所以他的最高學歷也停留在舉人。



左宗棠一直與李鴻章是死對頭。因為李鴻章能說會道,是當時大清朝的外交官,所以在很多時候兩人吵架的時候,左宗棠都是處於下風的。在倆人的又一次吵架中,李鴻章仗著自己是翰林出身,以此奚落了左宗棠一番,還嘲笑他只是個舉人出身,是沒有資格進入翰林的。左宗棠的心上被李鴻章插了一刀,鬱悶至極的他決定參加下一屆的科舉考試。慈禧太知道後,覺得左宗棠是在胡鬧。認為左宗棠都已經貴為總督還要去參加科舉考試,其根本就是在做沒有意義的事情。後來慈禧知道左宗棠是因為對舉人出身不滿之後,下旨賜他“同進士出身”。



雖然左宗棠只是舉人出身,但這並不會妨礙他大展宏圖,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所以說,有時候學歷的高低並不能代表一個人能力的高低。


三七的歷史書屋


在美好一天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在這裡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以下那我為大家分享,我首先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同時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第一種途徑:考取功名,最好是考中進士,這樣才有可能有一個不錯的仕途,這種途徑,主要是針對沒錢沒關係的普通人來說的。第二種途徑:有關係的,家裡是皇親國戚,或是世襲祖上的爵位。第三種途徑:參軍打仗,立下大功,這樣也可能做大官。

那麼如果既沒有考中進士,家裡又沒錢沒勢沒關係,有可能做大官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這一類人比較少,而近代赫赫有名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就是其中之一。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試中舉,雖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但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

後由幕友而起,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推動新疆置省。

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戰爭時,自請赴福建督師,1885年(光緒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清廷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1812年,左宗棠出生在湖南省湘陰,他從小就立下大志,將來要做一個大人物。為此,很小的時候左宗棠就開始讀書,他甚至被當地人稱為神童。可是左宗棠每次考試的時候。

成績就非常糟糕,連個秀才也考不中,最後還是老爹花錢買了個秀才的功名,之後鄉試的考試中,因為擴招,他才勉強中了個舉人。後來左宗棠3次赴京趕考,全都名落孫山。左宗棠一氣之下,不考了,回家種地去。

對於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想法,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我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最後在這裡,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身體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大歷史觀


清代規定大學士只能是翰林院出身,而翰林院只能進士才能進,所以對自己舉人身份耿耿於懷的左宗棠專門寫信向慈禧彙報思想,要求辭職回京,參加會試考進士。



慈禧只好下旨意,賜左宗棠同進士出身,就是最低的三甲進士。意思是,本太后給了你要的進士,你就乖乖去平定叛亂吧。



1874年,左宗棠已經62歲,擔任陝甘總督的一品大員還這麼提要求,主要就是對自己三次科舉不中進士的心有不甘,順便還就向慈禧撒嬌賣萌一下。慈禧當然是哭笑不得,不過這也不是什麼麻煩,大筆一揮,不僅給了左宗棠一個進士,還直接補授了大學士。


四川達州


先大致介紹一下翰林院。以清朝為例,當時授予翰林院的職權不少。除了要按時稽查史書、錄書,皇族宗室的官學功課、以及理藩院的檔案外,翰林院還擔任各級科舉考試的考官。

從鄉試、會試、殿試,翰林院都可以派人參加。也正是這個原因,翰林院出身的官員,在朝中往往有極為深厚的人脈和文脈。這是在規定的官階品級外,翰林院官員擁有的影響力。

新的進士獲得出身後,需要由翰林院掌院學士在保和殿再考核一遍。這個做法,主要是為了防止有人作弊。這些進士入選後,也是由翰林院裡的官員負責教學。

翰林院官員還需要經常留在皇帝,負責諮詢顧問,為皇帝提供建議。在道光皇帝時期,翰林院官員需要留在圓明園值班,以便皇帝臨時召見。

每年給皇帝講經論史,也是由翰林院官員負責。因為跟皇帝以及王公大臣比較親近,所以翰林院的官員,更有機會獲得厚待。他們又靠近中樞,比同級別官員,更容易瞭解朝廷政事的運轉。對將來升任高位,有很大幫助。

正是因為翰林院的地位重要,才不能輕易授予別人。翰林院培養的人才,大多會送到地方歷練。他們起始官階一般較高,更容易獲得升遷。乾隆年間的大臣劉墉,就是翰林院出身,後被選為安徽學政。

所以,翰林院出身的官員,即便沒有入內閣中樞,也多半會成為封疆大吏。他們的素質高低,直接關係將來朝廷安危。皇帝再昏庸,也不會拿江山社稷開玩笑。清朝的時候,非進士不得入翰林院,已經成為一個規矩。

而且,現實比想象的更為苛刻。即便考中進士,也不見得可以被選入翰林。除了狀元、榜眼、探花這三位一甲進士外,其餘進士都要再經過考核選拔,才有進入翰林院,獲得職位的資格。

左宗棠雖然是晚清名臣,但他一輩子沒有中過進士,一直是舉人的身份。因此經常遭到朝廷大臣的譏笑。尤其是李鴻章。

清朝的時候,大臣如果沒有中過進士,選為翰林,去世後不能得到“文”的諡號。所以,當時李鴻章就譏諷左宗棠:“左宗棠去世後,可以逃過“文”的諡號。

左宗棠聽了後,明明很生氣,卻不好反駁。於是,他直接給朝廷上了一道奏疏,表示自己要回京趕考,獲得進士身份,入選翰林。要知道,當時左宗棠正準備率軍西征。

這種情況下,讓他丟下軍隊,回到京城趕考,說什麼朝廷也不會同意。於是,朝廷就為左宗棠破例,讓他不用考試,直接賜為進士,授予翰林院檢討的職位。所以,左宗棠去世後,才會有“文襄”的諡號。

也就是說,即便朝廷想讓左宗棠入翰林院,也必須也授予進士的身份,才能名正言順。而且,當時很多到海外留學的人回國後,這些人也沒有參加過科舉。

他們入翰林院時,朝廷會特旨為他們授予進士身份。這種情況下,依然是沒有打破非進士不得入翰林院的規矩。所以,如果沒有獲得進士身份就想入翰林院?對不起,不能。






怪蜀看史


古代封建社會,要想做大官,基本上就有以下幾種途徑。第一種途徑:考取功名,最好是考中進士,這樣才有可能有一個不錯的仕途,這種途徑,主要是針對沒錢沒關係的普通人來說的。第二種途徑:有關係的,家裡是皇親國戚,或是世襲祖上的爵位。第三種途徑:參軍打仗,立下大功,這樣也可能做大官。

那麼如果既沒有考中進士,家裡又沒錢沒勢沒關係,有可能做大官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這一類人比較少,而近代赫赫有名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就是其中之一。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試中舉,雖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但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後由幕友而起,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推動新疆置省。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戰爭時,自請赴福建督師,1885年(光緒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清廷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1812年,左宗棠出生在湖南省湘陰,他從小就立下大志,將來要做一個大人物。為此,很小的時候左宗棠就開始讀書,他甚至被當地人稱為神童。可是左宗棠每次考試的時候,成績就非常糟糕,連個秀才也考不中,最後還是老爹花錢買了個秀才的功名,之後鄉試的考試中,因為擴招,他才勉強中了個舉人。後來左宗棠3次赴京趕考,全都名落孫山。左宗棠一氣之下,不考了,回家種地去。

左宗棠一邊種地,一邊博覽群書,其中包括很多兵書,他都有很認真的去讀。又過了幾年,左宗棠感覺自己的知識儲備的差不多了,便離開農田,去外邊講學,結識一些文人士大夫。左宗棠一向比較清高,自己把自己比作是“當今諸葛亮”,再加上他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很快就結識了很多高官,之後開始做幕僚。

1852年,左宗棠經人推薦,進入湖南巡撫張亮基的幕府中,擔任幕僚。張亮基很欣賞左宗棠的才華,此時正值太平軍圍攻長沙。張亮基把軍權全部交給左宗棠掌管,在左宗棠的堅守下,太平軍3個月時間都未攻克長沙,最後敗退,左宗棠從此名聲大振,傳遍朝野。此後左宗棠又跟隨湖南巡撫駱秉章,鎮守湖南6年,立下了赫赫戰功。

正是因為鎮壓太平天國有功有功,左宗棠的之名才引起了咸豐帝的重視,後經過曾國藩、駱秉章等人的力薦,左宗棠才有了4品的官銜。

1863年,朝廷任命左宗棠為閩浙總督(從一品),左宗棠正式邁入封疆大吏的行列。至此,左宗棠可謂功成名就。雖然只是舉人,但他劍走偏鋒,光宗耀祖,位極人臣。可是正是這個舉人,一直都是左宗棠的一塊心病。左宗棠雖然已經是一品大員,大權在握,可是總是時不時被人嘲笑“舉人”的學歷。

另外,明清兩代,對於文臣來說,生前的“內閣大學士”(入閣)、死後的諡號“文”,才是一生的最高榮譽,而明清兩代又規定:只有考中進士,才能進入翰林院,只有在翰林院工作過,才可能被加封為大學士,死後才有可能被定諡號“文”。所以左宗棠想要文人的最高榮譽,“舉人”這個低級學歷把他一棒子打死了,但是左宗棠就是左宗棠,他不會輕言放棄,他在尋找時機。

1875年,左宗棠擔任主帥,出兵新疆。正值軍機關鍵時刻,左宗棠給清廷發了一封奏摺:大概意思是,自己要辭職,進京趕考,有生之年,得考出個進士。慈禧太后立刻明白了左宗棠的意思。當即下令:別辭職了,賜左宗棠同進士出身(明朝和清朝時期,進士分為3甲,一甲3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為同進士),授予翰林院檢討職務,並升為東閣大學士。左宗棠聞訊,精神大振,人逢喜事精神爽,他指揮清軍大敗阿古柏和沙俄,收復伊犁地區。1885年,一代硬漢、當代諸葛亮、民族英雄左宗棠去世,清廷追贈左宗棠太傅,並且定諡號“文襄”。左宗棠總算可以光宗耀祖、含笑九泉了。

左公之功,利在當代,更是功在千秋。值得我們後世之人學習敬仰再敬仰,文襄也好文正也罷,終究是舊社會的產物,會隨著時代變化而被拋棄,而左公永遠不會過時,永遠是國人心中的一杆旗,永遠是國人心中的英雄。











Zh上善若水W


翰林院自唐而始,自清而終。

“非進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內閣,非翰林不得入選大學士”。

所以翰林院成為了天下讀書人追求得目標。

而左宗棠為什麼舉人出身,卻進了了翰林院?今天我們就來細說一下這個事情。

年僅二十歲就鄉試中舉得左宗棠,可謂是春風得意。可是後來屢試不第,在會試中屢屢不中的這件事情已經成了左宗棠的心病。

因緣際會,恰逢晚清大廈將倒,天下起義眾多。遍讀群書,鑽研兵法的左宗棠迎來了人生轉機。

左宗棠先後平定太平天國起義,鎮壓捻軍,平定回民暴亂,收復新疆。三年期間就從一個舉人做到了封疆大吏。

雖然此時已經位極人臣,足以光宗耀祖了。可是與李鴻章同朝為官往往受到其譏諷。

沒有考中進士早已經是屢試不第的左宗棠的傷疤,心病。而李鴻章人家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當朝大學士。

古代儒家教育下的人才,或許可以不要命,但是不可以沒有名。就像明朝的時候自翰林出士的御史言官,往往冒著被廷杖 革職 流放的危險彈劾重臣,甚至指出皇帝的不足。不都是為了出名,或者是青史留名。

李鴻章常常譏諷左宗棠說:左宗棠去世後,可以逃過“文”的諡號。在於李鴻章明爭暗鬥的三十餘年,往往這個痛腳是左宗棠不能忍受的。

所以同治三十年的時候,征伐新疆的左宗棠上書說要進京趕考,參加會試。為了安撫左宗棠,讓其安心打仗,年已六十二歲的左宗棠被賜予同進士出身。這也是他後來得以入翰林的原因。

翰林院為什麼會受到天下學子的追捧?因為翰林院算是清朝的官員備選第二梯隊。也是最接近皇上的地方,更可以結交王公大臣,或者成為太傅,或者其他皇子的老師。最重要的一點是翰林院入之不易,進士除了前三甲,剩餘的也有通過考核才能進入。其含金量可以和今日的中科院相媲美。入之翰林院,足以光宗耀祖。

或許"非進士不入翰林“這句話只是進士們用來排擠其他非進士的一種手段。

屢試不第的左宗棠,在成為封疆大吏征伐新疆的時候被賜予同進士出身,才有了入翰林的本錢。然而沒有考中進士,已經是這位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一輩子難以釋懷的心病了。

<strong>

<strong>這位晚清的名臣,死後被追諡為”文襄“不知是否也算如願以償呢!


我不是胡婻婻


左宗棠晚清政治家、軍事家,洋務派的地方代表之一。

左宗棠科舉考試的經歷十分曲折,一直是舉人身份,後來做到封疆大吏。1875年,慈禧太后下旨賜他“同進士出身”。雖然如此,左宗棠的才學比李鴻章一點兒不差,而且左宗棠理念最先進,他辦事兒跟舊有的體制相比有創新的感覺。



例如,左宗棠創辦的福州船政局,能造兩千噸級的艦船,也能造槍炮,而且,福州船政局還附設了一個馬尾水師學堂。


左宗棠認為,有再多的軍艦沒人開也不行,沒有人才的近代化,軍艦造出來也是給別人開的。他一面造軍艦,一面培訓軍官。在這個學堂裡面,左宗棠檢選名師,分內外兩堂,內堂全用英語講操作,外堂全用法語講機械。在這個學堂畢業的學生精通中、英、法三國語言。成績優秀者立刻送到英國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進修。在一個學堂裡跟英國的海軍將領一起上課,同步成長。比如劉步蟾、方伯騫、林泰曾等,後來全部在英國留學,這些人成為北洋水師的主力。


在北洋水師後來操練和作戰過程當中,軍艦上所有口令都是用英語。每隻軍艦上有外國僱員、外國教官,他們完全習慣。也就是說不但軍官等懂英語,士兵也得懂英語。這樣訓練的格局是左宗棠創建的。在洋務運動期間,左宗棠建的軍工廠,理念是最先進的。

科舉考試在明朝已經演變為八股取士,選拔上來的官員,大多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左宗棠的經歷告訴我們,真正的人才不是會考試的人才,而是會解決實際問題、會做事的人才。


往古今來


看到下面一些人的回答有些奇怪。實在沒有辦法只好自己說幾句了。

首先,左宗棠的人生經歷是


出生→讀書→中秀才/中舉→屢試不中→吏部報備→開始閒的沒事看玄/農/兵/技→太平天國→聚兵平叛→晚清啟用漢官→位及人臣→死諡文襄

看到很多回答說的真是不符合史實。首先,要做大學士,不是進士出身,約定俗成是要考到庶吉士,也就是說是1榜3人加上2榜的2-5個人。

左宗棠他什麼學歷?舉人!他從官場禮儀來說,每次看到進士是要起身先鞠躬作揖的。(秀才<舉人<進士<庶吉士,然後再按恩科年榜長幼有序,可以到北京國子監去查每次中舉的舉子都有誰)直到民國,知識分子還喜歡比比自己在清朝時候的功名來判斷誰先起身鞠躬作揖。


其次左宗棠如何做得如此官職的呢?


就得說是天平天國給了左宗棠這個機會,文人領兵攻無不克。又是文人(政治正確,正統儒家思想),又能領兵。翻翻清史稿的左宗棠的履歷就發現這個哥們主要是靠軍功做得如此位置的。

可是左宗棠的諡號是什麼?文襄!可見左宗棠雖以軍功見長,卻還是要死皮賴臉的當知識分子。為什麼?因為宋朝之後,重文輕武。正2品武將的社會評價都不如能面聖的從三品文官。

武將晉升靠軍功不用提了。

文官怎麼晉升上來的,如果你是庶吉士,很好,一份翰林院的編修的工作等著你。跟著你的老師混(那一年恩科的主事考官,一般都有一位大學生兼任),短則1年半,2年,長則4,5年,混出頭,給個外放4,5品的官職。兢兢業業的幹上十年八年。混個正四品或者從三品再回到京城。

如果你是進士,運氣好直接分個7品或者從7品的縣級的職位開始混。運氣不好,那對不起了,來吧,進督察院,當御史吧。如果你是同進士出身,那基本上就放棄當各部主職(尚書)和大學生的想法吧。

左宗棠這一輩子就忙著為四面漏風的清帝國擦屁股了,後來哪有時間想辦法金榜題名呢?位居高官,天天被人戳脊梁骨,沒有功名傍身。

沒轍,只能撂攤子了。這就是晚清實在是不行了,這要是放在乾隆盛世的時候,直接就一擼到底了。我想慈禧看到奏摺的時候應該是哭笑不得的,萬般無奈,賜了左宗棠同進士出身,也就是三甲進士。


最後,其實被賜功名在帝國的文人中是不齒的。甚至在明朝,出現過謝辭皇帝的賜與功名的情況。


左宗棠最後是憑藉著這個功名“掛”了翰林的名頭,“破”格當了大學士。死後的諡號也是“賴”在了“文”上。否則,縱觀左宗棠的生平,我覺得從“武”上從諡的可能性更大。


不過,不管怎麼說,左宗棠也確實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官,縱觀起一生,除了連他自己都自卑的“功名”除外,也是為國為民,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能人。


遊說遊聽


左宗棠雖為舉人出身,但是在光緒元年被朝廷破例賜為進士出身,並授予翰林院檢討職務,而且他功勞赫赫,死後獲得文襄諡號也是正常甚至有些壓低了。

左宗棠處於晚清亂世,前半生因為科舉不及而隱於世,也許應了那句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在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左宗棠被湖南巡撫張亮基聘請出山,使太平軍圍長沙三個月而不得,初次嶄露頭角,開始之後的輝煌人生。

古代的學歷很是重要,科舉是讀書人證明自己的方式,而能考得進士是光宗耀祖,左宗棠只是止步於舉人,雖然再上一層樓就是進士,但是一步之遙天差地別,沒有進士出身,一般基本上不可能入閣成為大學士,死後得不到“文”字諡號,雖然他總是說英雄不問出處,但終究因為這個學歷問題而耿耿於懷。

左宗棠之後參與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平叛了陝甘同治回亂,支持了洋務運動。成為清廷依仗的國之重臣。

1875年左宗棠以欽差大臣身份奉命督辦新疆軍務,當時是光緒元年,清德宗光緒帝剛剛登基,朝廷開科取士,對於沒有進士身份耿耿於懷了大半輩子的左宗棠終於忍不住了,以退為進,上奏朝廷,要求解除職務進京趕考。

慈禧太后是何等人許,猜出來左宗棠的心思,就圓了他的心願,破例賜其同進士出身,並授予翰林院檢討一職。

得到了進士身份的左宗棠一路攻城拔寨最終收復了新疆,立下了不世之功。

有了進士身份鋪墊,左宗棠死後獲得文襄這種諡號也是順理成章的,但是比之其他中興四臣,比如曾國藩之文正和李鴻章之文忠。左宗棠的諡號都是低了一些的。

左宗棠其他功勞暫且不論,光是收復新疆國土,抵住了英俄對於西域之地的勢力入侵,為清廷留下了巨大的戰略緩衝,左宗棠都當得起文正諡號。奈何左宗棠的能力在於做事不在於做人,如果不是亂世朝廷需要依仗他,光是得罪的那一大片人都會要了他的命,所以只能相對來說得到一個低於其他中興大臣的文襄諡號。

左公之功,利在當代,更是功在千秋。值得我們後世之人學習敬仰再敬仰,文襄也好文正也罷,終究是舊社會的產物,會隨著時代變化而被拋棄,而左公永遠不會過時,永遠是國人心中的一杆旗,永遠是國人心中的英雄。


口水雜談


那是因為林則徐對左宗棠的特別垂愛。相傳,湖南的長沙書院自古出才人,當時的中國剛經過鴉片戰爭,破敗不堪,林則徐來到長沙,尋找湖南的才子以為國用。其實大家都傳左宗棠的名氣,當左宗棠來到林則徐船上時,剛上船時就故意掉到湘江裡,以引起林則徐的重視。結果兩人一見如故,左宗棠很快升遷了。其實林則徐的兒子都是第三名進士,也沒有左宗棠厲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