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盾停车:抓住“土地集约”的牛鼻子 解决停车难题

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门妍 孙广见)11月7日 ,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暨建筑工业化产品与设备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作为万郡绿建的联合参展战略伙伴,以技术研发、建设运营、消费拓展和资源整合为主业的浙江牛盾智能停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牛盾停车”) 也受邀参加了此次住博会并接受新华网专访。

另辟蹊径 打破传统停车场营建方法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工业化的发展,停车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已经成为了新的“城市病”。在重点商业街区停车位“一位难求”几乎成为常态,一些老旧小区成为停车矛盾聚集地。面对这一民生难题,牛盾停车给出了解决方法。

在牛盾停车总经理钱海锋看来,大量城市中心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建设停车位。总体土地面积不足、存量不够制约了城市停车场的建设,这是城市停车难的主要原因。

针对城市土地供需的难题,牛盾停车另辟蹊径,通过空间置换理论,结合了深层的地下空间开发新型技术,将浅层的地表空间置换为深层的地下空间,打破传统的地下停车场一到三层的建设方法,把停车库建到地下30米到60米的深度。

钱海锋介绍,牛盾地下立体停车仓拥有很多优点,开发深层地下停车空间,实现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占地面积小,停车密度大。地面以上可以继续建造高楼大厦,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该技术还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块,实现城市停车位增量建设。

记者了解到,位于山东省潍坊益都中心医院超深地下智能立体停车仓项目,是牛盾停车投产建设的最大规模的地下立体停车仓项目。该项目包括4座牛盾地下立体停车仓车库,每座有包括14个独立深仓,每个深仓32个车位,总深36米,共计停车库位2500个,并且安装56套独立运行的智能停车设备。

在满足原停车位规划得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了商业空间置换,牛顿停车将节约的地表空间用作更有价值的商业项目开发,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按照传统的建造方法,2500个停车位需要8万平方米土地,现在用牛盾停车的技术,我们地下只挖了3万平米,其中2万平方米用于停车位建设,另外的1万平方米可以用来做商业配套,打造一批以商业轻餐饮、陪护胶囊旅馆等生态体系为主的商业综合。”钱海锋说。

目前,牛盾停车仓系列技术是将车辆停到地下几十米的技术解决方案,已经被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院建筑工程装备分会推荐为全国三甲医院重点推广的停车技术方案。

他还透露,牛顿停车正在与同济大学联合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深层地下空间开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向着系统化、规范的化方向去发展。

对于未来牛盾停车的发展潜力,钱海锋充满信心:虽然我们在经历着市场培育的过程,需要引导消费者改变停车方式,这期间或许很痛苦,但产品一定会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完善,一定会越做越好。

植入互联网+技术 化解停车难题

“停车难”除了公共车位供应不足以外,另一原因还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有的停车场明明有空余车位,但车主不知道,开着车满大街转着找,很多小区的私家车位也被一个个道闸挡住了。

对此,牛盾停车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地下立体停车仓建造技术解决城市停车难题。钱海锋介绍,牛盾停车智慧云停车SaaS云平台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实城市停车的智慧化管理,为车主和政府提供了多种功能应用,车主通过牛盾智慧停车SaaS云平台可以快速找到目的地和周边的停车场及空余停车位信息,直接预约车位并且可以导航到所预约的车位。

除此之外,私家车还能把自有车位进行对外发布,实现错时共享,同时产生收益,系统还提供自动结算停车费,让车辆快速进出停车场等功能,为政府提供多种管理数据以及整个城市停车数据实时情况,如车辆出场数据,车辆入场数据,停车场饱和率,空置率等。

钱海锋表示,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对城市空余车位的整合,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停车有序化,可以缓解城市停车难,不仅从根本上解决停车难,还满足停车位按需增量。

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将是一片“蓝海”

面对土地资源紧张、绿地面积减少、城市人口激增、交通拥挤等城市问题,大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拓展人类活动空间势在必行.然而,我国大城市中浅层地下空间利用日趋饱和,对深层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显得尤为迫切.

钱海锋指出,目前在我国在深层地下空间运用最多的就是地下轨道交通,其他行业基本没有涉足深层地下空间。反观国外,不仅在轨道交通领域,还有大量的生活服务设施大量也运用了大深度地下空间,比如图书馆、主题馆等。

“城市深层地下空间蕴藏着丰富的发展能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深层地下空间将会有二三十年的发展高峰。”在钱海锋看来,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到了集约化的时期,空间利用整合发展应该是重点考虑的。现在研究深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已是箭在弦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