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盾停車:抓住“土地集約”的牛鼻子 解決停車難題

新華網北京11月10日電(門妍 孫廣見)11月7日 ,第十八屆中國國際住宅產業暨建築工業化產品與設備博覽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辦。作為萬郡綠建的聯合參展戰略伙伴,以技術研發、建設運營、消費拓展和資源整合為主業的浙江牛盾智能停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稱“牛盾停車”) 也受邀參加了此次住博會並接受新華網專訪。

另闢蹊徑 打破傳統停車場營建方法

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汽車工業化的發展,停車難的現象普遍存在,已經成為了新的“城市病”。在重點商業街區停車位“一位難求”幾乎成為常態,一些老舊小區成為停車矛盾聚集地。面對這一民生難題,牛盾停車給出瞭解決方法。

在牛盾停車總經理錢海鋒看來,大量城市中心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建設停車位。總體土地面積不足、存量不夠制約了城市停車場的建設,這是城市停車難的主要原因。

針對城市土地供需的難題,牛盾停車另闢蹊徑,通過空間置換理論,結合了深層的地下空間開發新型技術,將淺層的地表空間置換為深層的地下空間,打破傳統的地下停車場一到三層的建設方法,把停車庫建到地下30米到60米的深度。

錢海鋒介紹,牛盾地下立體停車倉擁有很多優點,開發深層地下停車空間,實現了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佔地面積小,停車密度大。地面以上可以繼續建造高樓大廈,在土地資源稀缺的城市,該技術還可以充分利用城市邊角地塊,實現城市停車位增量建設。

記者瞭解到,位於山東省濰坊益都中心醫院超深地下智能立體停車倉項目,是牛盾停車投產建設的最大規模的地下立體停車倉項目。該項目包括4座牛盾地下立體停車倉車庫,每座有包括14個獨立深倉,每個深倉32個車位,總深36米,共計停車庫位2500個,並且安裝56套獨立運行的智能停車設備。

在滿足原停車位規劃得要求的前提下,實現了商業空間置換,牛頓停車將節約的地表空間用作更有價值的商業項目開發,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按照傳統的建造方法,2500個停車位需要8萬平方米土地,現在用牛盾停車的技術,我們地下只挖了3萬平米,其中2萬平方米用於停車位建設,另外的1萬平方米可以用來做商業配套,打造一批以商業輕餐飲、陪護膠囊旅館等生態體系為主的商業綜合。”錢海鋒說。

目前,牛盾停車倉系列技術是將車輛停到地下幾十米的技術解決方案,已經被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醫院建築工程裝備分會推薦為全國三甲醫院重點推廣的停車技術方案。

他還透露,牛頓停車正在與同濟大學聯合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深層地下空間開發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通過產、學、研一體化將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向著系統化、規範的化方向去發展。

對於未來牛盾停車的發展潛力,錢海鋒充滿信心:雖然我們在經歷著市場培育的過程,需要引導消費者改變停車方式,這期間或許很痛苦,但產品一定會隨著市場需求不斷完善,一定會越做越好。

植入互聯網+技術 化解停車難題

“停車難”除了公共車位供應不足以外,另一原因還在於信息的不對稱,有的停車場明明有空餘車位,但車主不知道,開著車滿大街轉著找,很多小區的私家車位也被一個個道閘擋住了。

對此,牛盾停車利用互聯網+技術與地下立體停車倉建造技術解決城市停車難題。錢海鋒介紹,牛盾停車智慧雲停車SaaS雲平臺結合多種技術手段,實城市停車的智慧化管理,為車主和政府提供了多種功能應用,車主通過牛盾智慧停車SaaS雲平臺可以快速找到目的地和周邊的停車場及空餘停車位信息,直接預約車位並且可以導航到所預約的車位。

除此之外,私家車還能把自有車位進行對外發布,實現錯時共享,同時產生收益,系統還提供自動結算停車費,讓車輛快速進出停車場等功能,為政府提供多種管理數據以及整個城市停車數據實時情況,如車輛出場數據,車輛入場數據,停車場飽和率,空置率等。

錢海鋒表示,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對城市空餘車位的整合,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停車有序化,可以緩解城市停車難,不僅從根本上解決停車難,還滿足停車位按需增量。

深層地下空間開發將是一片“藍海”

面對土地資源緊張、綠地面積減少、城市人口激增、交通擁擠等城市問題,大力開發利用地下空間資源、拓展人類活動空間勢在必行.然而,我國大城市中淺層地下空間利用日趨飽和,對深層地下空間的合理利用顯得尤為迫切.

錢海鋒指出,目前在我國在深層地下空間運用最多的就是地下軌道交通,其他行業基本沒有涉足深層地下空間。反觀國外,不僅在軌道交通領域,還有大量的生活服務設施大量也運用了大深度地下空間,比如圖書館、主題館等。

“城市深層地下空間蘊藏著豐富的發展能量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深層地下空間將會有二三十年的發展高峰。”在錢海鋒看來,當前,中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到了集約化的時期,空間利用整合發展應該是重點考慮的。現在研究深層地下空間資源開發的可能性已是箭在弦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