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产业处境尴尬 如何撕掉“土特产”标签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周子荑)在我国万亿级的酒类市场中,黄酒的销售额只有200亿元左右。与白酒和红酒相比,黄酒最大的尴尬是难以揭掉“土特产”标签。那么,黄酒该怎样实现从“土特产”到“品牌化”的升级?

黄酒产业处境尴尬

一直以来,相对于白酒和红酒,我国黄酒市场发展滞后。数据显示,我国酒类消费市场已达万亿级规模,但黄酒市场规模仅约200亿元。黄酒发展速度迟缓,与酒类销售市场的扩容极不匹配。

在11月8日举办的中国黄酒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表示,目前国内的酒类市场,白酒风生水起成为市场的宠儿,葡萄酒是市场新贵,啤酒市场中五大啤酒集团占据了全国将近80%的市场份额,竞争非常激烈。只有黄酒市场仍然不温不火。

事实上,黄酒行业增长缓慢的背后,市场存在很多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局长路政闽在该论坛上表示,一些黄酒企业生产管理、质量检测水平不高,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黄酒行为仍然存在,“傍名牌”“打擦边球”等侵犯权利人合法权益以及低质高价、以次充好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也屡有发生。

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宋书玉也在该论坛上表示,从消费认知、消费文化的传播来看,目前我国黄酒市场还处于价值洼地。长期以来我国黄酒产业一直热衷于低价走量,严重拉低了黄酒的形象和价值。此外,黄酒品类发展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等多方面的限制,发展效率不高,加上营销服务墨守成规,市场消费服务的后劲不足。

对此,我国黄酒行业龙头企业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傅祖康坦言,目前我国黄酒行业发展区域化凸显,黄酒更像是“土特产”。而要实现“土特产”向产品的转化需要产品标准的完善,实现产品向品牌化的转变则需要提高消费者对黄酒的认知度。未来黄酒产品的定价策略要加以改变,不仅涵盖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等,还要涵盖品牌推广的成本。

黄酒产业处境尴尬 如何撕掉“土特产”标签

记者 周子荑/摄

黄酒品牌如何升级

对于如何改善当前黄酒品类的尴尬局面,路政闽提出了几个建议。一是黄酒生产、流通企业在转型升级的同时,要严格落实产品质量的企业主体责任,不断优化产品质量,完善黄酒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二是黄酒企业要针对各类消费升级需求,研制出品种更加繁多、口味更加丰富的黄酒产品,满足多种消费群体的需求,不断增强黄酒饮用群体的黏性;三是要在扩大宣传上下功夫,加大对黄酒产业的宣传推介力度,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

王延才也表示,黄酒市场发展的重点在于如何站在消费的角度去找准黄酒文化发展的突破点。严格说,目前黄酒的文化传播和时代是脱节的。因此,深度挖掘黄酒历史文化内涵对黄酒行业尤其重要,也是黄酒产业当下发展阶段的必然举措。

在黄酒产业格局方面,王延才认为,未来黄酒产业发展需要打造三到五个龙头品牌,形成品牌梯队,突破产业格局的瓶颈和区域消费的瓶颈,否则黄酒的消费市场就会被限制在很小范围内。

而刚刚荣获“中国黄酒之都”称号的浙江省绍兴市在我国黄酒产业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酒业协会在中国黄酒产业高峰论坛上对绍兴市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大对黄酒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黄酒产业转型发展;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广个性化定制黄酒产品,满足多元化消费趋势;进一步讲好黄酒故事,弘扬黄酒文化,提升黄酒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

傅祖康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黄酒产业要赢得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一方面要在产品颜值上下功夫,例如会稽山新上市的会稽山1743产品色彩新颖,体现了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在口味上进行创新,例如降低酒精度,研发新技术去掉产品中的大分子,增加饮用的舒适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