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訪古 紙坊興國寺

汝州訪古     紙坊興國寺

汝州訪古 紙坊興國寺

劉孟博/文

陳素貞/攝影

興國寺全稱太平興國寺,位於汝州市區東二十五里許,紙坊鎮紙北村,黃澗河西岸。興國寺歷史悠久,明清兩朝的地方誌書都記載,明正德《汝州志》卷四載:“興國寺,州東北二十五里,唐大定甲辰建。”清道光廿年《直隸汝州全志》卷九載:“太平興國寺,在長阜裡,唐大定年建,屢次重修,道光八年又重修,城東二十五里。”

通過閱讀明清兩朝的地方誌書可知,興國寺的創建年代為唐代大定甲辰年,然而經過考證,這顯然是地方誌書的訛漏。中國歷史上曾有四位皇帝以“大定”為年號,其所屬朝代卻均不在唐代, 分別為南朝西梁宣帝蕭詧的年號(555年~562年),北朝北周靜帝宇文衍的年號(581年正月~二月),金世宗完顏雍的年號(1161年~1189年),元末陳友諒的年號(1361年~1363年八月)。而唐代與“大定”近似的年號有武則天時期的“大足”(701年正月~十月),唐代宗李豫的“大曆”(766年十一月~779年十二月),唐文宗李昂的“大和”(827年~835年 ),唐宣宗李忱的“大中”(847年正月~860年十月),唐昭宗李曄的“大順”(890年~891年)等年號。如果僅以大定甲辰年來查的話,歷史上確有出現,即金世宗完顏雍的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那麼興國寺究竟建於何代呢,今人已不得而知。

汝州訪古     紙坊興國寺

其實興國寺的寺名來歷非同尋常,太平興國為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趙光義的年號(976年12月~984年11月)。據南宋僧人釋志磬所撰的《佛祖統紀 ·卷四十三》載:“太平興國三年三月,賜天下無名寺,額曰:太平興國,曰:幹明。”以此類推,或許在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興國寺就已存在。

汝州訪古     紙坊興國寺

宋太宗是宋代幾位較為崇佛的皇帝之一,他統治北宋二十二年間,對佛教極為重視。在他有計劃的管制與扶持之下,不但促成了東西佛教的交流,完成大批佛典的翻譯,而且將北宋都城建立成新的佛教中心,助成後來佛教,尤其是禪宗的發展,奠定北宋皇室崇佛的“祖宗之制”,於北宋士庶對佛教的信仰,北宋佛教文化的形成,頗有鼓舞開創之功。隨著宋太宗對佛教的大力推崇,各地寺廟大興土木,修繕重建不斷,受晚唐、五代,法難兵火毀壞的寺廟均得到了一定的修繕,這點在翰林承旨宋白編撰的《宋大詔令·卷七 ·太宗諡議》中就有體現:“釋老之教,崇奉為先。名山大川,靈蹤聖境,仁祠仙宇,經之、營之、致恭之,誠廣也。......”。

汝州訪古     紙坊興國寺

宋太宗雖然深知佛法之有益治理,而從實用觀點來主宰佛教、利用佛教,他費了不少心思鑽研佛理,闡釋佛義,以政教統治者的心情指揮並領導叢林。他對佛教,有干預也有參與,從限鑄佛像、考試僧侶,到建寺譯經、著書詮教,給自己建立了一個熱心佛法、擁護叢林之帝王形象,不但影響他自己的家庭及宋朝廷的風氣,也影響後來宋皇室的佛教政策。

興國寺偏處汝東一隅,然而受朝代更迭卻屢遭破壞,歷代均有重修,距今最近的一次毀壞,便發生在民國時期。1940年,湯恩伯所屬十三軍駐防汝州,國民黨部隊軍紀向來較差,而湯恩伯“刮地皮”的功夫更是了得,故當時民間有“水、旱、蝗、湯,河南四荒”的民諺流傳。1942年湯恩伯在葉縣大興土木,準備建造“魯蘇豫皖政治學院”及“人民會場”、“昆陽公園”等工程,為收集建築材料,拆毀了葉縣周邊15縣的部分古剎、道觀等建築,興國寺即在此時毀壞於十三軍之手。

汝州訪古     紙坊興國寺

經歷此次兵禍後,興國寺可謂寺毀僧散,至解放初,已是滿地殘磚爛瓦,蒿草叢生。解放後寺址闢作農田,期間曾出土石雕贔屓兩個,後不知所蹤。2005年後,在四方香客的努力下,興國寺的重建工作逐漸步入正軌,現已建成大雄寶殿、華嚴三聖殿等殿宇,相信不久的將來,興國寺定能成為殿閣林立,清淨莊嚴的一方名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