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只有四千人的英法联军,能够轻易地攻入北京,这背后有何原因

很多喜欢近代史的都有一些对历史的疑问,例如:为何当年只有四千人的英法联军,会轻易的攻下大沽口,然后进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等。今天,小编来给大家揭秘一下这个战败的前因后果。

为何只有四千人的英法联军,能够轻易地攻入北京,这背后有何原因

当年英法联军夺取大沽后,就立即乘胜追击。他们率舰船向天津进发,咸丰帝赶紧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议和。然而,当桂良他们到达天津,以为真的能通过议和换来北京的安全时,才发现英法联军想得到的,远远大于《天津条约》里的要求。

英法联军提出,需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各带兵千人进行换约。但这次英法联军的要求,请政府却拒绝了。于是,谈判破裂。根据咸丰帝的指令,载垣他们当时便向英法公使表示,只要退回天津,一切好商量。而英法公使对清政府在和与战上的犹豫徘徊做法,久已生厌。他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兵临城下,威逼清政府就范。

就这样,清政府以近乎投降的姿态,也没能换回英法联军进军的野心。很快,英法联军就到了北京的最后一道大门,就是距离北京二十公里的通州。此时的咸丰帝,对于这些西方列强还存在着最后一次的侥幸心理,他还是希望再次通过和谈来避免战争的爆发。于是,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里,他委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与英法外交代表在通州重开和谈。

为何只有四千人的英法联军,能够轻易地攻入北京,这背后有何原因

当时的通州事件,实际上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巴夏礼是谈判里面的一个重要人物,但这让又是一个非常嚣张跋扈的人。而跟他面谈的清政府官员也都是出生贵族,所以双方在言语上,达到了一个激烈的程度。而他们双方面谈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英法政府要求公使必须进京,而且要面见咸丰皇帝。但此时的咸丰皇帝,却不能接受这点。

按照当时的规定,如果想要见咸丰帝的话就必须得以觐见的身份,按照清朝的官员的方法要三跪九叩这样繁琐的礼节。但是,英法联军却认为这是外交问题,是一对一平等的觐见,没有必要跪拜觐见。双方就在这个问题上,一直谈不拢,最后导致了后来谈判破裂。

就在谈判破裂的第二天,载垣根据咸丰的谕旨,命令僧格林沁派兵将正在返回途中的巴夏礼等一行三十九人截拿送回北京。人质事件发生后,联军立即进攻通州。9月18日中午,英法联军近四千人与清军僧格林沁部约万人,大战于通州以南约八公里的张家湾。结果,清军大败。21日,英法联军再与曾格林沁等部的三万清军,大战于通州城南的八里桥。在阿姆斯特朗火炮和步枪的交叉火力下,曾格林沁的精锐骑兵再一次成了联军的活靶。八里桥之战,清军伤亡非常惨烈,伤亡将近两万人,而只有四千人马的英法联军只伤亡了十二个人。

为何只有四千人的英法联军,能够轻易地攻入北京,这背后有何原因

虽然清军的武力装备,确实与长枪短炮的英法联军有一定差距。但当时的英法联军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孤军深入,兵力相对分散,加上人生地不熟,粮弹已经非常缺乏,又失去了舰炮优势。而反观清军,占据熟悉的地理优势,通州平原也便于马队驰骋冲杀,又有群众和团练乡积极配合作战。可占据了天时地利的清军,最终还是以惨败告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