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劇、楚劇這些武漢地方戲,國家將為它們修史保護

長江日報-長江網11月9日訊(記者萬建輝)

9日,2019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招標項目《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中國戲曲史(湖北卷)》開題論證會在湖北大學舉行。該項目在論證會上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管理中心通過,這意味著包括漢劇、楚劇、湖北京劇等在內的湖北20多個地方劇種,它們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將得到系統梳理,藝術規律將得到深入總結,對於加強這些劇種的傳承、保護將起到積極助推作用。

該項目負責人、湖北大學文學院朱偉明教授,近年來主要從事中國戲曲史、戲曲文學、中國古典喜劇及漢劇研究。朱偉明教授介紹,自明清以來,湖北活躍著皮黃、大筒、高腔、打鑼四個腔系近30個劇種。據文化部2017年12月26日發佈“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認定全國共有348個劇種,湖北有地方劇種26種,位居全國第四。湖北是中國的戲曲大省,擁有數量眾多的劇種,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戲曲發展中,作出了獨特貢獻。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中國戲曲史(湖北卷)》課題將重點考察研究以上劇種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歷程與生存現狀。其中涉及武漢的地方戲主要有漢劇、楚劇、湖北京劇等,這些武漢地方戲劇種均具有全國性影響力,其中漢劇更是對中國戲曲有整體性貢獻的一個重要地方劇種,對京劇乃至皮黃腔系的形成產生過重要和直接的影響。

朱偉明說,漢劇的發展史,也是新中國戲曲發展史的縮影。1949年5月武漢解放後,政府十分重視恢復跌入低谷的漢劇,陸續選派了武克仁、巴南岡等一批從解放區來的文藝工作者,組織和領導漢劇工作。1950年底,闊別舞臺十幾年的陳伯華重新登上了漢劇舞臺。1952年,陳伯華主演的《宇宙鋒》在中南區舉行的首屆戲曲觀摩演出中,榮獲一等獎,大大提升了漢劇在全國戲曲界的知名度。此後,陳伯華又成功排演了《櫃中緣》《斷橋》《二度梅》《狀元媒》《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等優秀劇目,創造出獨特的漢劇“陳派”藝術,為漢劇的旦行藝術開闢了新紀元。

在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董必武等人的直接關懷下,漢劇有名家陳伯華、吳天保領銜,十大行均有名角坐鎮,如李春森、李羅克、胡桂林、周天棟、李四立、萬盞燈、麒麟童等成為這一時期湖北戲曲史的亮點。

改革開放新時期湖北戲曲的復興與繁榮(1977-2000)階段,湖北戲曲的復甦也是從漢劇開始的。改革開放後,漢劇的對外交流逐年增加。1982年,陳伯華率團赴香港演出,這是漢劇對外演出的破冰之旅。

朱偉明指出,經過多年的努力,漢劇的生存狀態已有了初步改觀,但從本質上看,仍未突出重圍,轉危為安。近年來有關部門採取了不少措施,但漢劇藝術發展的一些基本問題,如劇目的整理、劇本的創作與改編、演員的傳承與觀眾的培育,始終未真正解決,漢劇的整體狀態與前景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她說,一個劇種的研究總是離不開對劇史的勾勒和描繪。以歷史的視角,對漢劇的藝術變遷、演劇面貌、對外傳播和劇史定位等重要問題做系統梳理和歸納,不僅是研究漢劇發展史的內在需要,同時對地方劇種史、中國戲劇史研究,及“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具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