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乡村消失的古老榨油坊(多图)

宁都乡村消失的古老榨油坊(多图)

宁都乡村消失的古老榨油坊(多图)

我不敢确定现在宁都是否还有这种古老的榨油坊,但从肖兆生先生的作品中,让多拉回到小时候,小编的老家——宁都县会同乡马田村,也曾经有一座古老的榨油坊。那时,周边村都会来我们村榨油,看着大人们从四面八方挑着原料来榨油,有花生、菜子、茶子等。小伙伴们看着水车在水流的带动下转动,很好奇。榨油坊位于一个水圳下方,圳的里的水是从老远的水坝里流过来的,那时水资源丰富,白汩汩的水圳时时不时有泥鳅、小鲰水游动。水从高处落下,由此产生的动力,足够带动油车转动。当时,我们的小学就在旁边。每到放学,我们都会蜂拥到机器边凑热闹。老远就能闻到一股香股。那时,80年代末90年代初,生活条件普遍比较差,闻油香成了我们难忘的记忆。有时,会拿上一点花生油饼放嘴里嚼,真是满嘴香啊!放学路上都特别开心……

下面是我从别处找来的一篇文章,供大家回忆

在萍乡宣风镇里山村,仍保存一座古老完好的手工榨油坊。

宁都乡村消失的古老榨油坊(多图)

一隅,固守一份油馨和志趣:水车、碾盘、釜甑、炉灶、木榨、稻草、铁箍,撞锤、油缸……这些颇似明清时期的“老东西”,保持着一种纷繁后的沉落与孤独,载负着时间的重量和岁月的体温。

宁都乡村消失的古老榨油坊(多图)

榨油坊四面透风,屋顶透光,弥漫着蒸气。推开油光发亮的木门,还未看清阴暗的榨油坊里的人影,一股浓郁醇香的茶油味扑鼻而来。

宁都乡村消失的古老榨油坊(多图)

油坊大厅设有灶台、烤台、蒸麸灶和榨油机,左边有一间辗房。榨油的劳作,主要分烘焙、过筛、脱壳、碾磨、上甑、过蒸、抟饼(打油包枯)、开榨等工序。 榨油师傅蹲在灶前,柴火烧得“噼啪”响,火光映红了黝黑的脸。。

宁都乡村消失的古老榨油坊(多图)

岁月潺湲。涉过清新的乡风之后,那些被阳光爆炒过的油菜籽或山茶籽粒,送到土坑上烘焙。达到一定的火候,炕床上便会冒出腾腾热气,茶籽渗出一层“汗珠”。

宁都乡村消失的古老榨油坊(多图)

待茶籽收了“汗”,即用箩筐盛好冷却待辗。焙茶籽有些讲究,火大了,焙急了会导致茶籽红芯,减少茶籽出油量,火小了或中途断火,会令茶籽回油,降低茶油香味,影响茶油口感。有经验的榨油师傅会不时来看看,手捏、牙琢、鼻闻,把握炕焙的最佳状态。

宁都乡村消失的古老榨油坊(多图)

炕焙好的茶籽冷却后均匀的倒入碾槽,在水车欸乃声里,咿咿呀呀,走进了碾盘。碾道上,那些粘染醇香的时光的唇齿,充满生活的味道。

宁都乡村消失的古老榨油坊(多图)

后的蒸熟盛在大木桶内,然后根据每次榨口所需要的量加入木甑蒸熟。

宁都乡村消失的古老榨油坊(多图)

茶麸蒸熟后,用木斗盆打好倒在叠加了三个圆形铁箍的稻草架里,师傅们用脚踩在滚烫的茶麸上逆时针转圈,将稻草架沿边卷成索,把茶饼踩实踩均匀,然后松去一道铁箍,将做好的茶饼合面叠放压实。

宁都乡村消失的古老榨油坊(多图)

茶饼压实后,被满是油光的大手一一嵌进榨机。

宁都乡村消失的古老榨油坊(多图)

榨机中空,“榨肚”犹如枪膛。

宁都乡村消失的古老榨油坊(多图)
宁都乡村消失的古老榨油坊(多图)

撞锤击楔是榨油坊唯一使用了现代机械的地方,木榨“腹腔”里的“油包枯”便被挤压得“大汗淋漓”,原本丰盈硕壮的身躯,顿时就“瘦身苗条”下来,从厚变薄由大变细,金黄色的液体(即茶油)随之渗出,顺了木榨底部的凹槽汩汩地泄入榨下的接油桶里。

宁都乡村消失的古老榨油坊(多图)

一滴纯正的油香,出浴多少人的眷念与怀想,香染着山村的梦境与民俗的悠远。

宁都乡村消失的古老榨油坊(多图)

一路回程,幽静多彩的山涧,似乎长久地弥漫着榨油坊里茶油的醇酽芳香。

宁都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