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期」易大廠其印其書:堪與吳昌碩、齊白石比肩

「第412期」易大廠其印其書:堪與吳昌碩、齊白石比肩

【編者按易大廠是民國時期著名書法篆刻家,並在繪畫、詩詞、佛學、金石學、音樂等領域甚有建樹。尤其在篆刻方面,其創作方法和風格迥異於“黔山派”諸弟子,用刀爽利潑辣,章法活潑多變,氣息古拙厚實,以刀代筆,書寫性很強,特別是其對入印文字很有考究。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廠像治印:性情中人,藝痴至此

易大廠(1874年4月28日-1941年12月26日),廣東鶴山人。原名廷熹,字馥。因得漢印《臣熹之印》,乃改名熹,字季復,又更字孺,號大廠,大廠居士;別號甚多,有屯、大、隋、岸、屯公、念公、孺公、待公、緘公、隋公、墨公、岸公、念翁、悲翁、腫翁、人一、自大、阿大、不玄、侯、大岸、孝谷、守愚、守愚衲子、依柳詞人、鶴山老人、南華老人、花鄰詞客,前休後已廠盦主等,齋館署魏齋、韋齋、外齋、玦亭、檀欒室、絕景樓、人一廬、宜雅齋、悲智盦、冷夢盦、漢雙環室、豇豆紅館、依柳詞居、前休後已盦、妙法蓮華紅浮圖磚宦等。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廠刻“屯老守愚”印

大廠早年肄業於廣雅書院,從朱新、張延秋、廖廷相治樸學,曾求學於上海震旦書院,後赴東瀛學習師範,通日文、法文。陳伯陶提學江寧時襄助學務,並任南京方言學堂監學,從石埭楊仁山學佛。民國初年,掌唐紹儀記室,居燕京多年,曾任職於北平美專,一度與唐醉石、王福廠共事印鑄局。篆刻早年曾親炙黃牧甫,1917年回鄉小住,同門李尹桑勸其深究戰國古璽。次年,與李尹桑、鄧爾雅、潘穌、蔡守、李研山等十餘人,於廣州清水濠盛家組“濠上印學社”,大廠為社長,社員每週雅集,相互觀摩所作,交換創作心得,出版印譜,推動了嶺南篆刻的發展。1920年,又與鄧爾雅、廬乃潼、李研山潘穌等,在廣州正南路組“三餘印社”。1921年, 大廠攜嶺南印風北上,端午節與北京金石文字學者及印家四十餘人共創學術研究社團“冰社” (取《荀子勸學篇》“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之意),宗旨為研究學術發揚國粹,同儕中有羅振玉、丁佛言、姚茫父、柯紹泗、陳寶琛、陳半丁、壽石工、羅惇曧、馬衡、周康元、柯昌泗、林白水、梅蘭芳、尚小云等名流,大廠以其才學之高卓被公推為社長。社友每週六、日聚會,參加者各出所藏金石文物,相互考釋文字、鑑別年代,贈送拓本書報、交流學術信息、切磋研討印藝,時間北方篆刻之學蔚然成風,可與南方“西冷印社”媲美,於後世也有深遠影響,其中大廠功不可沒。社友用印,多為其中擅鐵筆者所刊。其中拓本的廣泛流佈,對後世古文字學研究的影響甚大。當時,大廠在琉璃廠54號“古光閣”(冰社社址)掛牌治印,羅惇曧(復堪)為題“大廠先生治印處”招牌。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廠刻“朱賁園讀書記”印

大廠一生多異事。其原配夫人尚未過門,便已天折,於是娶妻妹為室,夫妻恩愛,始終如一。平日喜醉蟹、燒鴨,席間每食必雙手並施,旁若無人。又嗜酒,每飲必大醉而歸,醉則腸胃之疾復發。故友人招飲,非夫人首肯不能出,出則夫人必提心吊膽,坐臥不安,徹夜坐等,伉儷情深,令人感動;一次人廁,見臺階上有“人一”二字,頗似漢魏刻石,且“人”“一”相合為“大”字,與其號同,於是大喜,叫道:“快拿紙和蠟墨來!”待將字拓完,才知廁所的臺階是剛修過的,水泥未千時雞足痕印於其上,於是大笑不止。乃以“人一廬”作齋名,並擬之成印,頗得自然之旨,其款日:“天九人一,悲翁未能,里門地磚,為我箋,吾愛吾廬,以石紀得。”真是性情中人,藝痴至此,其技不能不高;又,某次有名葉國樑者,求大廠治名章,大廠以古璽文為之,葉氏以“葉”無草頭,“國”少邊,“梁”缺木旁而甚為不滿,大廠告之大篆小篆寫法有別,葉仍不悅,大廠遂磨去所刻,退潤資而遣之。後葉氏叩問識者,乃悔恨不已,再求,則大廠堅拒之;然遇知己,則另當別論,其平生為潮陽陳蒙廠、九江呂貞白、南海梁效鈞刻石各百數十方,為印史上罕見之事。後來,梁氏拓《古溪書屋印集》以追舊情,在跋文中憶與大廠之交,日:“……每相見,必有印。印各盡其法,乃至奇詭不可思議。印石易得,文乃易竭,則窮搜冥索以赴之。往往談笑之頃,印成累累;記言述事,制之石側。陳子蒙戲謂大廠日:‘讀公款記,冷雋可喜,非同與斯奇者為之箋解,猝不能解,將奈何?’乃相與大笑。亦可謂極人世之至樂矣。”其為人之灑落,為藝之才情,可見一斑;一般印家都有“劣石不刻”之說,大廠治印則從不擇石,且喜刻劣石,以為佳石印文易被磨去,劣石反得以保留;平素鐵筆鏽鈍不堪,卻從來不磨,人以為此刀定不可用,他則揮運自如,遊刃有餘,並說:“只要功夫深,就是鐵桿也同樣可以用來治印。”可知其頗得缶翁鈍刀之法,也知其與那些終日操筆弄刀的匠家有所不同,畢竟是文人,讀書治學為其主業,鐵筆就難免鈍鏽不堪。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廠刻昌化石印章

大廠晚年回滬上,在暨南大學、國立音專任教授,講授古典文學,曾為胡展堂秘書。與蕭友梅合作歌曲數十首。設南華書社,創制北碑字模,編印古籍和美術圖書,出版《華南語業》。同時,鬻畫海上,鄧實、王秋齋等為訂篆刻書畫值例,雲:“老友大廠居士,慧根積學,連年南北去來,朋從既眾,聞見日多,於金石書畫,孟晉深造,令人驚異。邇日京國倦遊,木妻息海上,編述之暇,貢其藝術,吾人為分訂其值於次。”20世紀30年代,書、畫、印作品常刊於《美術生活》等刊,有鐘山隱、陳運彰為題“大廠居士治印”“大廠居土造像印”之籤。上海陷落後,曾絕食以示抗議,張顯了民族氣節,心境每劣,然景況漸厄,於1941年貧病憂憤而死,春秋六十有八。遺囑日:“不立後,不發赴,不設奠”。其故人葉遐翁,為大廠夫婦營葬滬北聯義山莊。治喪友好,選其遺稿若干,為印《大廠居士遺墨選刊》一冊,以為紀念。大廠一生通樸學、禪學、音律、詩詞、書畫、篆刻等,且博而能專,於各領域均有建樹,為近代文藝界罕見之奇才。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廠款壽山石朱祖謀自用印和壽山石馮育黎自用印

大廠居福煦路念吾新村時,嘗對老畫師商笙伯雲:“生平得力之處,唯一寬字。曠達非寬,縱佚更非寬;放任非寬,聾聵尤非寬。寬者易以學問養育之,以世事鍛鍊之,使之自然而成,一寬而無所不寬之概。且非出以勉強矯揉,即聖人所謂心廣體胖也。”此真大廠一生修悟的透徹之言。大廠存世著作甚多,主要有《秦齋魏齋欽印合稿》(與李尹桑合)《魏齋印集》《塊亭印譜》《孺齋自刻印存》《古溪書屋印集》《魏齋印稿》《韋齋印稿》《大廠居士遺墨選刊》《大廠畫集》《守愚齋題畫詩詞殘存錄》《大廠詞稿》《雙清池館詞集》《誦清芬室藏印》《楊花新聲》《韋齋曲譜》《大廠印譜詞聯帖》《證常印藏》《孺齋丁戊集》《識字字典》等,遺作中尚有《荀帖》《魏齋漢碑跋》《聲韻新解》《華嚴蠡測》《宋詞集聯》《和玉田詞》等稿尚未刊印行世。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廠刻“林風山月雅興長留”印

為書:無雙江左竟何如

大廠書法取徑六朝及趙之謙,深得趙氏“試看手,補天裂”的創新思想,精於行草,融諸體於一體之中,長於以北魏筆法寫行草,作品生拙可愛,別具一格。小楷則用筆方健,無手書之柔媚。擅作擘窠大書,曾為杭州西湖黃龍洞寫八尺四言聯,日:“黃龍不竭,老子猶龍。”每字二尺,許為平生得意之筆:作山水、花卉簡雅清致,多文人之逸筆,也名重一時;是一代才人,寫詩填詞,從不苦思,下筆立就。生平自詡:詞第一,印次之,音韻又次之。其詞有“紗谷輕,簾幃好。淚積和愁到。憶花間緒,信筆新詩付斜照”的妙句。不過,當以其印影響最大。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廠行書九言聯“試吹篴楳邊翦花鐙外,任弦詩人瘦延夢春深”。

壽石工在《評近印人詩》中,謂易大廠、馮康侯印“跋扈競秀青兕意,無雙江左竟何如。”沈禹鍾也詠大廠“嶺表才名早著聞,樽前捉鐵酒微醺。中原此局應無讓,壇坫東南一席分。”鄧散木、馮康侯推大廠為近世治印巨擘,造詣足與吳昌碩、齊白石比肩。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廠篆書五言聯“綰紅春亦麗,刻翠印常工”,水墨灑金紅箋,立軸,1928年作。

大廠篆刻,最初由黃牧甫、趙之謙人手,經歷了一個由“極工”到“極寫”的過程。與一般印家以訓練基本功為目的“工人”不同,作為黃牧甫的人室弟子,大廠一生的大半時間,都恪守著“黟山派”工細、挺拔、嚴整的作風,並依此名重南北領袖群倫。後來受同門李尹桑的影響,致力於對先秦古璽的學習和研究,所作或完全仿古,或以牧甫之意出之,從文字到形制、章法無不嚴謹精細、循規蹈矩,且帶有“黟山派”特點。大約六十歲前後印風突變,將漢鑿印和封泥的意趣相融合,再加上他對古璽、漢印章法的心得,才逐漸擺脫了“黟山派”面目。他在字法、刀法特別是章法上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一方面,以漢將軍印之刀法,造封泥陶瓦之意象,產生了逸筆草草、渾茫蒼古的寫意風神,建立了一種介於吳昌碩和齊白石之間的藝術語言。雖也是“鈍刀硬人”,但較缶翁之作更狂放,較萍翁之作稍內斂,正介乎“二翁”之間,這或許與他曾長期居住在北京和上海不無關係;另一方面,他通過章法的變化,創造了前無古人的形式之美和一種“踏天割雲”的氣象。其新穎奇特頗具現代感的章法變化,構成了其藝術的最大特色,以今天的眼光度之,依然是新奇的。大廠篆刻邊款冷雋奇肆、稚拙古樸,有六朝造像的韻致,百年之中,鮮有抗手。關於大廠印風的演變及特點,筆者在《中國篆刻》

1995年第二期上曾有專文探討,在此不再贅述。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廠壽山閒章“山中臥辭客”

在當代,大廠篆刻的奇肆放曠、一空依傍、卓然而立,每每令人讚歎不已,然至人“論藝”,要先“知人”,“人藝相合”方為高品,方不淪為輕淺之議。大廠好友呂貞白曾雲:“……識大者,輒譽大廠治印之佳,是未足知大廠也。吾嘗語:‘大廠窮不足為大廠病,治印不足以盡廣大,知吾大廠者,常欽其奇鬱之氣與真摯之情耳。’”這才是知者之言。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一空依傍,變化從心”的印風,固然與他早年深研古法、“將功力變成本能”有關,也與他的學問養育和天才的想象有關,還與他對藝術的認識及審美好尚的變化有關,但最根本的是其獨特的氣質秉性使然,這不難從其生平事略中找到答案。因人之“奇鬱之氣”和“真摯之情”方有印之“奇肆放曠”人印相合, 人即印,印亦人,二者達到“渾然而一”的境界。苟非其人,東施效顰,偶然來一-通率意奔放的刀筆, 終也徒勞。當年胡風與人論詩,謂“人藝相悖”者為第二義的詩人,依此環視當代印壇,這“一”“二”之間的情勢又當如何?每人心中自有答案。(本文作者單位朱京生,就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