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四十年两院院士培养学校实力展示

“中国两院院士”是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统称。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中国工程院开始选聘工程院士。目前健在的科学院院士有700多人,工程院院士有800多人,两院院士共1600多人。

院士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根据院士章程,在院士中实行资深院士制度,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资深院士享有资深院士津贴,但不担任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成员和各学部常务委员会成员等领导职务,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工作,自由参加院士会议。两院院士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津贴,资深院士津贴标准每人每年为10000元人民币,资深院士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各学部每次增选名额的分配,由院士大会的常设领导机构根据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趋势确定。奇数年为院士增选年份,最新一届院士是2017年增选的。

院士增选采用推荐制度,每次增选先要推荐院士候选人,然后进行学部评审和选举。院士候选人的推荐有两种途径,分别是院士推荐和归口部门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每位院士最多推荐2名候选人,从2003年增选开始,要求65岁以上的候选人需有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被推荐人相同方为有效。自1977恢复高考以来两院院士各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当选情况如下表所统计:

恢复高考四十年两院院士培养学校实力展示

从表中可以看以看出自恢复高考以来,本科生当选院士最多的依次为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达到15位以上,其次是,兰州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也分别有10位以上。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入选多是占了规模优势,兰州大学虽然地理位置不佳但出人才还是不错了,兰州大学的底蕴还是厚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以最少的毕业生培养了11位两院院士,精度是非常高的。华东五校上海交通在这一人才指标中有些掉队。当然这只是本科的情况,下面看下本科和硕士博士一共培养的情况,下表所示:

恢复高考四十年两院院士培养学校实力展示

从表中可以看到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培养能力比较强分别达到33位和25位是唯一超过20人的两所学校,本科强校兰州大学和山东大学博士培养掉队只有3位和2位,也说明这两数学校的优秀本科生都去更好的学校读博士了,这是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以本科统计时普通大学还有不错的成绩,以博士做为统计时就要差很多。前10名C9占据8个,上海交通大学掉队,吉林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靠规模优势进入前10。

从这两张表中也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中国好大学的最好的学生去国外读博士了,导致博士生源大多数都是后面学校优秀本科生来填补这部分空缺,这就是相当一部分不是特别优秀的学校也可以产生比较多的本科院士的原因。这就像城市的虹吸效应一样,一线吸二线的人才,二线吸三线的人才,大学也一样,国外著名大学吸中国著名大学的优秀本科生,中国顶尖大学清北加华东五校吸其它普通985和211的优化本科生,985再吸普通大学的优秀本科生。

这里只是列出了近40年中国院士这一个人才培养指标的客观数据,希望能展现给大家一个客观的中国大学人才培养能力,而不是一个毫无数据支撑的主观的人才培养排名。院士不仅是我国最顶级的人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院士也是他们国家最顶级的人才。通过此文致敬中国的科研工作者,祝愿他们在科研道路上能有更多发现,造福人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