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朝至隋朝的石刻艺术珍品,今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汉代雕塑代表着一个时期的风格,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件西汉石兽,原置于咸阳市北石桥乡引王村。它雕琢随意,造型敦厚质朴,不做过多修饰,表现出雄强豪迈的气概和粗狂简练的艺术手法。

东汉时,陵墓神道多对称的放置双兽,有的有翼,有的有角,基本形象都是狮子,起着护卫驱邪的作用。唐《西京杂记》记载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类的石刻;官员墓前也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坟垅为生前仪卫耳”。这对东汉走兽,于1960年咸阳市国棉二厂工地出土。

东汉走兽以整块青石灰岩雕凿,呈奔走状,造型比例准确,神态生动威猛,作风浑厚朴实,技巧生动洗练,足为东汉精神之代表作品。

这是见过最萌的汉代卧虎了,1957年西安市灞桥砖瓦厂出土,没有一点老虎的霸气,倒是圆润可喜,共四件,应为席镇。

东汉的虎形石座,1977年西安市三门口公社高家堡出土,石座中间有孔,周刻虎伏,整体呈“C”字形,头部刻画精细,张口,吐舌,前后足皆呈卧状,尾卷拖地,虎身上有凸线虎皮纹。

这件北朝石兽,狮身硕大,但头部很小,似马脸,造型怪异。

狮子在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且一般作为护卫的形象出现。它们一般呈蹲坐状,即狮子前肢前撑于地,后肢弯曲,臀部贴于地面,是佛教石狮的典型造型,与我国最初做行走状或伏卧状的狮子造型完全不同。

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不安,战事不断,人们急需寻求一种精神寄托。道教的求现世利益,得不到太多人支持;而佛教重来世利益却成为大多数芸芸众生的祈求。

此时期大多数统治者也大力推行佛教,这使得南北朝时期成为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而隋唐时期,更是佛教的兴盛时期。佛教信仰在统治者和民众中的普及,使得佛教狮子的典型造型——蹲坐式狮子也普及开来。

当人们越来越多的在参拜佛祖,见到此种造型的狮子时,这种狮子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雕刻师们模仿的对象。

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他们也会要求工匠们将狮子雕成蹲坐式,与佛旁的狮子相像,以求得到佛祖最大的保佑。

这只石狮,一点没有蹲着的样子啊,倒像是在捡肥皂。。。。

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雕人物、禽兽等,统称石像生,但只有石雕人物才能称为“石翁仲”。此为富平县出土的西魏石翁仲。

隋大业四年的李小孩石棺,平面呈长方形,棺盖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盖下部分由6块石块镶为一体,中间开门,两侧开窗,四周刻有斗拱、门窗、瓦当,并线刻有青龙、朱雀、侍从等图案,俨然是一座隋代歇山式建筑的缩影。

根据墓志记载,墓主是一个年仅9岁的女童,名叫李静训,字小孩,是隋朝左光禄大夫、岐州刺史李敏的第四女。李静训外祖母是北周宣帝宇文赟、皇后杨丽华,她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训承长乐,独见慈抚之恩,教习深宫,弥遵柔顺之德”。大业四年六月一日,李静训殁于宫中,年方九岁。杨丽华十分悲痛,厚礼葬之。


开皇二年李和石棺,1964年在陕西省三原县李和墓出土。

李和,北周将军,官至延州总管,加上柱国。隋开皇二年卒,享年77岁。

石棺盖长2.5米,宽1—0.79米,通高1.16—0.99米。石棺以阴线刻、浅浮雕等技法雕刻朱雀、玄武、武士、神人等,精工华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