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倒过来讲,谁是“新经济”?

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首次提到“新经济”一词。所谓“新经济”,是指借由经济全球化浪潮所诞生的由信息技术革命驱动、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体系。不同于传统经济,新经济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直到2014年“新经济”的概念才在中国得到重视,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在产业分工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协同合作,就没有发展进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土地成本、人才成本、交通枢纽、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对接各种渠道的资源,整合以科技金融为驱动的优势产业,积极参与区域开发:和产业分工,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促进新经济、新金融快速发展。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发展对资金始终保持旺盛需求,金融则在提供资金来源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产业与金融的互动融合,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产业金融就是以产业为支撑,实现新时期产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全新行业。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重点产业总融资结构中,来自金融的融资比例占到44%;近几年来自金融的融资总额已占到重点产业总融资比例的59%,成为产业融资的重要支柱。

以科技金融为例,科技产业是带动现代经济的主要动力,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科技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加速科技产业化、缩小同发达国家的距离是我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而科技产业面临最大的问题便是融资,一方面是我国现有法律政策、投融资机制、资本市场建设等外部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是科技企业具有高风险特征。如何实现科技产业与金融市场的对接,关系着我国科技产业的最终崛起,科技金融由此兴起。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大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金额仅有1522.36亿元,2014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金额达到3421.64亿元,之后呈现快速增长状态,到了2017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金额首次突破万亿元。截止至到2018年底,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金额已高达10365.03亿元。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除了科技金融,能源金融、交通金融、物流金融、环境金融、绿色金融等其他产业金融同样发展迅速。以物流金融为例,2017年,物流行业共有80家企业完成了87起融资,融资总金额在千亿元以上。融资轮次来看,A轮、B轮、战略投资、Pre-A融资次数占比均超过10%;细分领域来看,物流供应链的融资额占比最高为15%,其次为跨境物流和同城配送。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当今世界经济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以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迅速发展。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新经济之所以“新”,源于推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义。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同,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虽然其影响所及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过改变人类信息的传输、储存方式来实现的。长久以来,在低下的劳动生产力的掩饰下,信息的不充分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被忽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次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信息瓶颈也逐渐拓展扩宽。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特点意见与建议:

1、企业越来越注重将价值从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上。

2、价值从提供产品的企业,转移到不仅提供产品同时提供低价且高度个性化产品的企业,或者能够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企业。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3、企业可以方便地通过数据管理来降低成本,这也是新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4、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转型,未必每个企业一定要转型,但是每个企业必须都要升级,这是因为未来变了,市场变了,规模变了,人数变了,量变了,所以你不变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几个指数与法则的思考

产业创新力指数

从大类产业角度来看中国的产业创新力指数分布。在2001~2016年间,中国的专利创新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创新力指数占所行业的比例高达87%~95%。近年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创新力指数占比有正在持续上升,从2001年的0.3%上升到4.9%,提高了4.6个百分点。但总的来说,中国的创新行为主要集中于制造业。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新经济行业的创新力指数

关于“新经济”的定义,学界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的概念,一般将具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行业定义为“新经济”行业。“新经济”行业往往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具有高人力资本投入、高科技投入和轻资产的特点;其次,具备可持续快速增长的特征;最后,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所支持的行业。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7个代表性新经济行业是:节能与环保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

传统增长模式的企业“沉沦”的财务指数

中国传统增长模式已经步入瓶颈,旧经济的模式已经出现“钝化”。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新经济“一高三低”的吸引力法则

中国在经历了1990-2010这20年传统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后,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入瓶颈(详见“思考五”),新经济在经济高速平稳增长的同时,还能将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财政赤字都控制在较低水平的“一高三低”特点颇有吸引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最好的选择。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我们已经有了一些令人坦然接受的理由,例如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年,不可能永远保持10%以上的增长水平,以目前庞大的经济体量增速略有下滑是合理的;又例如其他发达国家在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后经济增速都有下降,经济“换档”是正常现象。总之,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是经济体的发展阶段所致。这些解释未能深刻剖析中国经济中“旧经济”模式面临的瓶颈和不可持续性。实际上正是“旧经济”的几大要素无法持续高投入,让中国不得不放弃“保增长”,转而寻找“新动能”。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实体经济杠杆率高企,高资本投入模式空间有限导致的转型指数

“旧经济”有赖于高投资,但中国杠杆率水平已经位于较高水平,继续加杠杆保增长空间有限。截至2017年年中,中国实体经济杠杆率(非金融部门债务/GDP)已经达到255.9%,超过美国的249.5%,增长十分迅速。分部门来看,企业部门杠杆率近年来一直维持高位,并且开始缓慢去杠杆,而家庭部门杠杆率近年提升较快。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工程师红利:中国进军“新经济”的底气

“新经济”也是“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对廉价劳动力(人口红利)的依赖不同,“新经济”靠的是大量知识分子(工程师红利)。教育、研发和创新是“新经济”增长的源泉。经过过去40年,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人才的不断积累,以及海外留学人员归国浪潮的到来。工程师红利未来将不断显现,成为中国进军“新经济”的底气。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作为全球科技的领头羊,美国的研发支出长期保持在GDP的2.5-3%之间。与美国相比,中国过去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非常不够,但我国政府和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意义,科技研发持续投入的决心不会动摇。在国家产业规划和发展政策的支持下,中美间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也在日益缩小(2015年中国研发支出GDP占比达到2.07%),且我国每年增长率远超美国。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基础科学研发实力:甩开德国,坐二望一

中国对高科技的持续投入也反映在基础科学的研发实力上,《自然》杂志根据全球68本顶级期刊,统计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制作而成的“自然指数”是反映一个国家/机构基础科学实力的很好的指标。根据最新一期的自然指数,中国已经远远甩开德国,稳居第二,正在追赶美国。而在机构排行榜上,中国科学院更是以1143.93分力压哈佛大学位居第一。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全球专利申请:中国后来居上

专利申请是我们观察一国科研成果商业化的最佳视角,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2015年中国共提交了110万件专利申请,占全球全部申请量的38.1%,位居世界第一。在更有含金量的PCT(国际专利体系)申请中,中国共提交了4.32万件,同比增长44.7%,排名前两位的美国、日本分别提交了5.66万和4.52万件,同比增长-0.9%和2.7%。而全球PCT(国际专利体系)前十大申请公司中,中国公司更是占据3席。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中国的经济结构如何体现“新经济”?

1) 消费升级为“新经济”打下坚实保障

在过去十年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也经历了剧变,即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的第一拉动力量。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越第二产业,达46.9%,随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在14年第一季度之后至今,一直扮演着经济增长主引擎,为经济换挡不失速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产业将继续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夯实基础,成为转型升级的主阵地、结构优化的主力军、创新创业的主战场,引领我国经济向着“中高速增长、中高端水平”的发展目标前行。

第三产业原有领域不断提升,旅游这个传统的第三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年均28%的快速增长,今年国内旅游收入有望突破4万亿。除了传统领域保持稳定中高增速以外,第三产业中新领域更是表现亮眼。以快递行业为例,随着网购、外卖等新兴消费模式的蓬勃发展,快递业的产值也实现飞速扩张,从07年的不到400亿增至16年的3974亿,十年十倍。除此之外,影视游戏、在线教育等新兴行业也均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第三产业的繁荣不仅保障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还成为了吸纳就业的“蓄水池”。第三产业占就业比重在11年首次跃居第一,此后一路攀升,16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3.38亿人,占比43.5%,已成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

2) 第二产业也在经历“自我进化”

就在第三产业突飞猛进的同时,第二产业也在经历着自我进化。以计算机、通信、电子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逐渐取代了冶炼、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传统工业成为制造业中的翘楚。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已经不止是世界制造第一大国,制造业尤其是沿海制造业的产业链全面性和复杂度更是处于全球前列。东南沿海四大经济省市,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在2018年的经济复杂性指数 在全球就分别位列第5、第8、第13和第14位。

16年底,中国网络零售额突破4万亿,占比达12.5%,略超美国同期的12%,截至今年11月,网络零售额已接近突破5万亿大关,占比进一步提升至14.8%。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根据测算 ,2016年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为36.9,对标工业4.0,正处于由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的阶段。同时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企业之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多数小企业发展水平低。以机器人为例,汽车行业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远低于国外,高端制造仍处于产业初期,我国持续攀升的工业机器人产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先进制造业目前旺盛的需求。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智能制造”作为工业4.0的核心主导,是我国政策不可或缺的落脚点。《“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提出“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强化智能制造标准等基础。加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暂时的短板在核心技术上……

我们讲第二部:金融金融格局与我国金融体系

10年前的秋天,有着158年历史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引爆全球金融危机。

10年间,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的影响至今余波未平。

08美国危机后,各国金融监管实施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全球债务杠杆率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前所未有的上升;金融科技对金融生态和功能的影响前所未见。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现如今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全球化进程受阻,世界贸易和投资进入新阶段,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也在寻找新的模式,过去通过高投资、高债务的方式正在转型升级之中。

融危机后中国在世界金融格局中全面崛起,加速了我国从粗放式进入更深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局格体系下货币政策及环境存在着几个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一是,我国“利率双轨制”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然而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市场化,但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依旧存在,金融系统套利泛滥,对实体经济不利。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截至去年末银行业境内总资产超260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9%;截至2018年底,保险业总资产183308.92亿元,较年初增长9.45%;基金突破13万亿,私募基金突破1万亿共计14.06万亿;信托22万亿(中信一家约3万亿);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规模已由去年年初的16.57万亿元降至13.4万亿元,全年券商资管产品规模共计下滑3.17万亿元;资管总规模约124.03万亿元……

我国金融格局与监管体系框架下的创新及新经济产业融合发展

2018年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293.52万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268.24万亿元,同比增长6.3%;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6.95万亿元,同比增长1.7%;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18.33万亿元,同比增长9.4%。

2018年底,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293.52万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268.24万亿元,同比增长6.3%;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6.95万亿元,同比增长1.7%;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18.33万亿元,同比增长9.4%。

金融业机构总负债为267.7万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负债为246.58万亿元,同比增长5.9%;证券业机构总负债为4.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保险业机构总负债为16.32万亿元,同比增长9.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