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事官、使職、散官、勳官、封爵

小時候學習語文古詩詞的時候,一定避不開一個人,那就是杜甫。

每次提到他,老師都會講,老杜在劍南西川節度使的幕府中當一個節度參謀,同時又是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

讀到這,可能很多人會納悶,杜甫不是在成都當參謀嗎,怎麼又能到工部去當官?

其實,杜甫官職的全稱應該是這樣的

劍南西川節度參謀,宣義郎,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

但是呢,杜甫職位低,很多官職他沒有當過,看不出唐朝的官制,我們選一個厲害一點的人。

故幽州盧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支度、營田、觀察處置、押奚契丹兩番、經略盧龍軍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徒兼中書令,幽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彭城郡王,贈太師。

這個是唐朝德宗、憲宗朝,河北三鎮之一的幽州鎮赫赫有名的節度使劉濟的墓誌銘上的官銜,代表了他一生最終所擔任的官銜。

這裡因為他把唐朝的大部分官職都當過,就可以把唐朝的官制捋一捋了。

大約分為五大類,使職、散官、職事官、勳官、爵位。

使職:幽州盧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支度、營田、觀察處置、押奚契丹兩番、經略盧龍軍等使;

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職事官:檢校司徒兼中書令,幽州大都督府長史;

勳官:上柱國;

封爵:彭城郡王。

職事官、使職、散官、勳官、封爵


散官:我們平時聽到的開府儀同三司、金紫光祿大夫、朝散大夫這就是散官,也叫官階,代表的是官員品級,而不是實職,所以散官也叫階官,宋朝叫寄祿官。

唐朝散官無正一品,從從九品下的將仕郎到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共29級。散官用來表示官員的級別待遇,特別是官服顏色和俸祿,每級都有不同的待遇差別。還有上朝的班次排序,也是按散官品位高下來決定的。

職事官、使職、散官、勳官、封爵

除了決定工資待遇,還有官服顏色,唐朝官員,三品及以上穿紫色,四五品穿緋紅色,六七品穿綠色,八九品穿青色。而這個決定衣服顏色的品,是散官的品級。

職事官、使職:則是相對散官而言,唐宋時期是一個“使職差遣化”的時期。

什麼叫“使職差遣”?簡單來說,就是“官不是官,職才是官”:舊有的官成了沒有實權的、表示身份地位等級的;而沒有等級和待遇的臨時派遣的使職,才是擁有實際權力的官。

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節度使,就是使職,是沒有品級的,他的本官,也就是他的散官官階才是他的品級,

幽州節度使,他是幽州鎮老大,所以幽州鎮的各種事務也都由他來負責,於是就兼任了一大堆支度、營田、觀察處置等使職。這也是每一個唐朝節度使和觀察使的慣例。

但是呢,不能只差遣,不給待遇吧?於是就有了職事官,顧名思義,職事官就是辦事的官,也就是中央各部門的編制崗位,比如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九寺五監官員,御史臺御史等等,全是職事官。

這個職事官前多帶著“檢校”一詞。比如劉濟的職事官是檢校司徒兼中書令,幽州大都督府長史,這個很了不得,司徒是正一品大員,那是因為幽州鎮作為國家最強大的藩鎮,幽州節度使自然位高權重,再加上他對中央特別聽話,朝廷也樂意拉攏他。

很多職事官的權力還未被使職侵蝕,還是有自己的工作的。比如掌握各部實權的除了戶、禮部侍郎外的侍郎,還有九寺五監的諸多事務性官僚,臺諫監察官,以及中書門下兩省大部分官員。

勳官,這個應該聽過,《木蘭辭》裡“策勳十二轉,轉轉有爺名”,

唐朝的勳官直接繼承自北朝系統,但凡擁有軍功的人,都可以封為勳官,後來文臣也可以封勳官,從最低級的一轉武騎尉到最高級的十二轉上柱國,共十二轉。最高的上柱國被視為正二品。

後來唐朝因為打仗多,勳官一下子就多了,上萬個上柱國,物以稀為貴嘛,多了就不值錢了,後來就成了標誌,因為基本文官人人都有了。

封爵,唐朝的爵位分九等:王、郡王嗣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縣侯、開國縣伯、開國縣子、開國縣男,品級對應正一品到從五品上不等。

但是,唐朝初期,這種封爵還是有點用的,到了中晚唐,也變得不值錢了,沒有實際價值的,如果加“食邑”,那就是實封了,但一般也只有幾百戶而已。

這只是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唐朝的官制,為了能讀懂歷史,不然沒法看歷史。

舉個例子,《琵琶行》裡後兩句,“江州司馬青衫溼”

按理說,江州司馬,從五品下,白居易應該穿緋紅色官袍,為什麼會穿最低級的青袍?全是因為白居易職事官升得快,散官官階卻一直在原地踏步,這個時候的散官才是從九品下將仕郎,只能穿青色官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