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協副主席張建會的隸書,以率意之筆,得古拙之趣

天津書法家張建會以隸書聞名書壇,現在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他的隸書給人一種憨憨拙拙的感覺,有人甚至將其歸為“醜書”。其實,張建會的隸書氣息是很正的,是胎息於秦漢的厚重、樸實的氣質。

書協副主席張建會的隸書,以率意之筆,得古拙之趣

張建會隸書對聯

隸書在當代,雖比不上行草創作的人多勢眾,但它以易學易用的特點,也吸引了不少的從學者。而帖學一系的書家,因王羲之“古質而今妍”的書藝革命,反而因著意求妍而阻塞了隸書所需要的古拙之氣。唐人作隸而致“平滿淺近”之弊,正是因古意缺失之故。張建會先生的隸書,雖以率然之筆出之,卻饒有古拙之趣,可謂深得隸書之本質。

書協副主席張建會的隸書,以率意之筆,得古拙之趣

張建會隸書對聯

陸維釗先生歸納漢隸有八大類型,但也有學者簡化為四大類別:即遒勁類,如《禮器碑》和《石門頌》;秀逸類,如《曹全碑》和《華山碑》;古樸類,如《張遷碑》和《衡方碑》;奇趣類,如《夏承碑》。簡而言之,張建會先生可能於《張遷碑》、《衡方碑》及《郙閣頌》古樸一類漢碑用功頗多,特別是《張遷碑》。

書協副主席張建會的隸書,以率意之筆,得古拙之趣

張建會隸書中堂

綜而觀之,此類漢碑體勢趨方而篆意猶存,用筆質直而結體多變,不似《曹全》、《華山》一路,已有成熟的模式化傾向,反而難以從中激發出新的變化來。清代伊秉綬的隸書能在方正的體式中引發出奇靈的變化,也許正是他窺破此類漢碑的奧妙所致。張建會先生未必著意於學習伊秉綬,但他能以率意之筆作“興趣酣足”的表現,同樣在這類隸風中寫出了自己的自由。

書協副主席張建會的隸書,以率意之筆,得古拙之趣

張建會隸書對聯

的確,作為名碑,《張遷碑》的從學者不少,但成功者罕見。最易成病的,是以《曹全》、《華山》的妍美之趣和波掠之法去觀照《張遷》,只能得到南轅北轍的結果。其次,只以方正的大感覺去學《張遷》而不顧其內在虛實變化,只能寫出木強而呆板的字形,始終徘徊在《張遷》的門外而不自覺,尤為可惜。

其實,清代楊守敬在《平碑記》中早就說過:“(《張遷碑》)碑陰尤明晰,而其用筆已開魏晉風氣,此始於《西狹頌》,流為黃初三碑之折刀頭,再變為北魏真書《始平公》等碑。”從中透露出《張遷碑》學習的別有蹊徑——就是要關注其“折刀頭”的用筆之法。

書協副主席張建會的隸書,以率意之筆,得古拙之趣

張建會隸書橫幅

當然,若過於刻意再現石刻的刀味,當然不是正道。然而,筆法的方圓變化,既是“惟筆軟則奇怪生焉”的功能所在,更為書家的風格追求提供了筆法的依據。所以,《張遷碑》正是以它的趨方體勢、折刀頭筆法和巧拙互用的結體,為有才情的書家提供了發揮的天地。

書協副主席張建會的隸書,以率意之筆,得古拙之趣

張建會隸書橫幅

《張遷碑》的方筆特色固然不容忽視,但反其意而以饒有籀意的圓筆出之,也有成功的,這就是清代的何紹基,用筆極空靈,看過去很潦草,其實他並不肯絲毫苟且的。此話可提供張建會先生參酌。現在張建會先生的隸書用筆不拘泥於方圓,而以率然而敦厚之趣出之,在一定程度上與何紹基隸書的原理相通。因筆生姿,因姿生勢,可見境界。

書協副主席張建會的隸書,以率意之筆,得古拙之趣

張建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