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建造一個機床製造公司,超越德國西門子的那種,需要多少資金和人力?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419


不用想了,多少錢都不行,除非德國政府同意西門子全資賣給你。不過要想實現這個,那估計同你購買英特爾,高通差不多,不是錢的事情。是政治的博弈。

在全球機床工具市場,西門子並故事最大的,在全球機床工具市場,真正最大的是DMG,也是德國的品牌。

說道超越西門子,說一個活生生例子,中國不是沒有做的用堆錢的方式來發展機場行業。

最典型的瀋陽機床。

我們從兩個方面說,為什麼不是拿錢就可以堆出來的?

第一:市場角度

2008年,上一個金融危機時期

2008年時,世界機床企業產值排名中,德國通快以25.3億美刀居首,亞軍日本山崎馬紮克21.6億美刀,季軍是21.4億美元的德國吉德曼(GILDEMEISTER)。其後是日本大隈、日本天田(AMADA)、美國MAG、日本森精機、中國瀋陽機床、日本捷太格特(Jtekt)、中國大連機床。TOP10裡,兩家德國企業,五家日本企業,一家美國企業,兩家中國企業。大連機床當年的營業額是11.7美元。

2018年,全球最大的機床DMG營業額超過40億美元。毛利潤最高的機床廠商德國通快,2013年通快收購了中國金屬成型機床出貨量最大的廠商金方圓。

日本捷太格特,憑藉機床和汽車零部件兩線業務高速發展,年營收規模超過130億美元臺灣地區的友嘉機床集團,通過不斷併購和發展,年營收也超過了22億美元。

這十年瀋陽機床,和大連機床發生了什麼?

來看看瀋陽機床的營業額,和淨利潤。

為什麼瀋陽機床,淨利潤一直為付,還能夠活著很好?因為每年都有財政扶持。對於一個商業企業,依靠產品在商品市場競爭的產品。理論上應該是產品得到客戶認可,從而獲取更多的客戶,並獲得利潤。

不可否認,我們應該保護作為工業母機的,機床產業。但一直扶持了這麼多年。得到的是瀋陽機床019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預計淨利潤虧損11億元至14.5億元,上年同期盈利2524.8萬元,公司預計2019年半年度淨資產為負,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權益為-150591.38萬元至-115591.38萬元。

什麼概念?累計虧損115億—150億。

回到題主的題目,你想問多少錢能夠做出來一個西門子,從營業規模來說,最近接機床企業現在虧損115個億。我個人感覺,沒有幾個有錢的財團,會把115億不當錢。

所以,對於很多企業的發展,並不是看又多少錢來發展的。

第二:技術角度


產品為什麼沒有競爭?因為技術積累不行,難以打造高端產品。高端產品才能做到高毛利潤,才能引領市場,才能滿足客戶需求。瀋陽機床,一直以來的策略是走量。

西門子2010年收購simatic,simatic主營市場就是數控系統。

機床領域:金屬精切機床,金屬成型機床為兩大類。金屬精切機床:車銑刨磨。金屬成型機床:壓力機,衝床,折彎機等。

數控系統,以及核心零部件:驅動電機,佔據整個機床行業成本市場的20—40%,甚至個別產品,國內技術儲備較低的,高達50%的成本。

是的這兩樣核心產品:瀋陽機床啥都沒有。數控系統甚至都拼不過廣州數控,華中數控。這怎麼玩耍?

只能做最低端的機床。你要知道數控型機床在國外佔比已經非常高。

全球機床數控系統,高端產品:日本fanuc,德國西門子,西班牙法格,日本三菱,山崎馬紮克,

中端產品:中國臺灣新代,華中數控,廣州數控,北京凱恩帝數控系統。

全球機床行業主軸電機使用品牌市場份額排序:日本安川,日本三菱,日本松下,德國西門子,中國匯川技術,中國埃斯頓,中國臺灣台達。(中間省略了不少外國品牌,沒辦法,必須突出兩個中國品牌)。


總之一句話,工業裝備業,沒錢發展不起來。想拿錢堆出來一個國際型企業,是一定不可能。更不要比得上西門子。你要知道西門子那是高鐵,核反應堆都生產製造的企業,這就不是一個一般的機床企業。下次挑一個一般的可以比較的企業。


機器人觀察


有些東西是積累出來的,還真不是用錢能堆出來的。

我的一個朋友在中德合資的叉車廠工作,負責引進技術的國產化開發。他曾經注意到一個問題,在叉車前臂上有一個用來裝叉子的方孔。以國內的技術這個方孔是能做出來的,但一定是先銑出圓角近似孔,再用磨床磨出要求的形狀和精度。這麼做效率過低成本也過高。德國人不知道用了什麼技術能一次加工成型。當然德國人對這項技術是保密的,到現在這個零件還要依賴德國進口。這是一個靠錢解決不了的事情。這樣的小事多到數不清,有了錢都不知道往哪兒砸。所以說砸錢是行不通的。

中國人為什麼就不能自己解決這些問題呢?我覺得題主這種靠砸錢堆人,搞大躍進的思路還挺普遍的。一方面,一窩蜂衝上去分散了人力物力,造成很多浪費。另一方面,真正做基礎製造技術的企業被資本碾壓,根本沒有生存空間。我又得說說高鐵螺絲釘的事兒了,日本製造業很發達,但做螺絲釘的就那麼一家企業,德國做螺絲釘的企業也只有兩三家,而中國呢可以說,每個大一點的製造企業,都有自己的螺絲釘配套工廠,遍地開花的結果是誰也做不出高水平的螺絲釘。

都想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到處都是猛虎,哪裡還有小綿羊的生存空間呢。想在製造業領域拔得頭籌,還是得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把那些看似簡單的小事做好,做長久,不是嗎?


日衝信息 黃


提出這個話題的題主還是比較有針對性的,對中國工業來說,可以算是一針見血!

如何超越西門子我就不談了,基本上是不可能,其他眾多答主都分析是很透徹。

我就談談中國製造業的積弊。

我上一個工作,幹了十年,這個企業目前也算是國內行業龍頭了,甚至在世界領域裡也算是頂尖,我從只有一個總部開始進入公司,十年,發展到十四個分公司,並且每一個分公司年產值都超過十億了,這個速度不可謂不快,試問有幾家企業能夠做到這種地步!

雖然企業規模足夠大,但在技術上,遠不及日本的一家企業,為此,公司從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方面,砸下重金,向日本企業學習。

我作為技術人員,有幸參與了管理和技術兩方面的學習,接受了大量的培訓,公司每年花費鉅款請世界頂級管理大師,巡迴指導培訓,又花重金派遣技術管理人員前往日本企業學習。

值得注意的是,在管理和技術方面,學到的並不是側重於產品生產方面的技術,而是技術創新的理念!

公司最初購買的生產線是進口的,價格高,之後是購買國內一家企業生產的,每條生產線價格在2000多萬,和進口設備對比差異不大,但是經過公司技術人員的不斷創新改進,最終,這種生產線起碼有一半的專利是我們公司的,也就是說,購買的生產線,有我們專利的部分,是不允許賣給其他企業的。在設備方面,實現了對日本的反超,真正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在產品技術方面,外企以鉅額訂單和超級嚴苛的質量要求,摧毀了大量的國內同行,唯獨我們,攻克了技術難題,在質量上讓外企無可挑剔,一舉成為了行業龍頭,佔據壟斷地位。

其中,公司所有的技術人員,絕大部分,都是自己培養出來的,也不過是十年時間,而那些被外企摧毀的同行業公司裡出來的老技術骨幹,幾十年的經驗,進入我們公司,完全就是一種抓瞎狀態!

中國人懷舊,守舊,缺乏創新意識,中國企業大多數也一樣,在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不肯下功夫,動不動招聘要求五年以上工作經驗,對這種企業,我多數是嗤之以鼻的。

我之前工作的公司,每年只有兩批招聘,全部招應屆畢業生,每批兩百人,三伏入伏第一天開始上班,全部丟到車間去幹活,打熬,兩個月後,剩下僅僅幾人,公司要的就是這幾個人,其他的,走了是好事。當年我也是這麼熬過來的。而我工作十年拿到的薪水,是遠不及公司培養我所付出的資金和代價。

尤其是生產製造企業,不要動不動就說公司多少年老師傅,經驗雖然是個好東西,離開了技術創新,再有經驗的老師傅,也解決不了新的難題。

要想超越世界頂尖同行,也不是沒有可能,技術沉澱加上技術創新,培養專業人才,潛心鑽研,一點一點的縮短距離,是可以實現的。


蒹葭堂捉刀哥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

我姑妄說之,你故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西門子本身不生產機床本體,但西門子是世界知名機床數控系統以及數控技術方案提供商。

基於西門子數控系統西門子有完整的數控機床生態體系。

再造一箇中國式西門子機床系統不僅在於資金和人力資源,核心在於需要有生態鏈建設思想與格局。

本人以廣州機床工具協會秘書長(兼職)正在參與“廣東高檔機床及關鍵功能部件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作。

本人是產業生態鏈構建的積極鼓吹和實踐者。本人願意從生態鏈構建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1.我國的產業環境—— 我國製造業目前的生產組織模式是手工,半自動手工,半自動流水線,自動化流水線,初級智能生產線,智能生產線,初級智能車間,高級智能車間,初級智能工廠並存。

2.我國數控機床的存在的問題

高穩定性,高質量,特種機床(需求數量少,如全國需求只有三五臺)製造能力不足。

嚴重製約我們在高精尖研究以及產業應用,如航空發動機渦扇渦輪葉輪等領域的製造。

充斥市場的是大量的中低端產品。

3.國營企業18羅漢的衰落與行業發展

主要是經營理念和研究手段落後造成。如,沈機的盲目擴展,沒有底線的租賃營銷,沒有立足東北的I5控制系統開發戰略等。

18羅漢的衰落,並沒有引起行業的衰落,反而帶來了行業的繁榮和資源再整合。

其另一個後果是“崽賣爺田心不痛”的國有資產流失和大遷移。以及國家早期國有資產對地方投資的平衡器和穩定器效應消失。

4.目前可喜的一面

在機床行業核心功能部件以及普及性機床,特色機床領域出現了抗衡國外品牌和挑起大梁的企業群如廣東地區: 廣州敏嘉製造技術有限公司,深圳華亞數控機床有限公司,廣州弘亞數控機床股份有限公司,邁雷特數控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廣州原點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廣州德力數控機床有限公司,精雕數控機床有限公司,廣州加盟子機床有限公司,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華東數控設備有限公司,廣州昊志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凱特精密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等。

5.數控機床的出路

通過製造業創新平臺構建數控機床製造業產業鏈解決機床產業優質供應鏈,以及高檔機床應用場景研究問題。形成穩定的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產業鏈,從而通過10-20年解決國內高穩定性高質量,關鍵領域特種機床短缺問題並提高中低檔機床的質量水平。


凱騰聚知


科技的發展怎麼可能一蹴而就?

機床是基礎工業產業,目前以德國和美國為領頭羊,我國的工業起步晚,差距還是相當大的。

就拿機床行業最基本的機械製造軟件來說,全世界擁有完善系統的只有兩個國家,德國和美國。

就連法國,英國那樣的發達國家,也只能說擁有半套系統。

我國從80年代蹣跚起步,能有今天的成就,已經很了不起,但最主要還是在追趕,要想追上國際先進水平需要時間。

機床製造不是能靠資金和人力堆砌。

需要的是人才和技術儲備。

人才和人力,一字之差,但相差的何止是一個文字呢?


99隨便


這個不是錢和人力的事兒。

現在大家都說底蘊,什麼是底蘊?!

一國立國之本,如果是政治,就會有黨派,如果是經濟,就會有各種機構,如果是技術呢,會有各種純學術討論機制。

中國有什麼,建國初期,萬眾一心建設家園,解決溫飽,確實發展不錯。可惜了的,外部環境變化,內部要求就一個,管控為主。只是眾所周知的原因,三十年發展機遇錯失。可是,當年的中國造雖然不精緻,實用耐用性確實不是現在能比的。

改革開放,以經濟發展為主,白貓黑貓理論,確實符合當時急需發展的實際情況。只是,從動盪的政治高壓到一能百盛,攪動的,不光是世界,還有人心和社會意識,幾年或者十幾年,絕大多數人放棄或者說修正了自己的世界觀,一個社會進入浮躁時間段。

進入正題,技術性的東西,是一個體系,需要有人做研究,有人去實踐,有人總結,有人把成果投入實際應用。誰願意幹什麼,這個特別重要。最後一步都願意幹,前面的都不幹怎麼有最後的人!


九九九歸九


這個不固定,你要知道稀土是國有化的,土地是國有化的,要搞這項目研究還得經過條條框框條約簽約國家才給你開放自行提煉。

這方面技術當然離不開元素週期表,只要你能提取出來加工是沒有問題,但我國基礎提煉技術依然受到國外技術封鎖,特別是元素混合作用,如果這些不過關就無法搞自動化加工設備,一個高精度的軸承不一定用打磨完全,而是用化學物理知識來進行磨合加工,所以元素週期表的作用非常大,要知道每個個元素的作用,它們的特性,反應。

所以搞自主自動化研究方面,第一點就是元素研究,第二點製造軸承與軸芯,第三馬達和芯片!第一第二點達到要求完全可以利用手動操作,利用模擬電路採用變阻器,滑動電容器調試電流電壓的變化,把這個掌握了後面就利用自動化進行模擬仿真,實現全自動製造,實現全自動製造後就要實現工業4.0模式AI製造實現複雜製造!

基本功就是元素週期表的混合搭配使用,要學會提純,最好能用到1納米左右提取進行壓縮,提取特殊金屬是最難技術之一,有的是形成煙霧後,利用元素週期表裡面一些對它有反應有吸引的元素進行提取分解,然後利用高壓氣或高壓地磁力進行壓縮,壓縮成塊後,在用液壓機進行壓縮成金屬,這些技術非常複雜,很難提取,如果你技術達到能提取出來那恭喜你萬億家產沒有問題,如果做不到就要進口要嗎向國家買,但SSS級別材料一般買不到,所以在市場最多A級材料,A級材料也可以用,但比SSS材料就差一個天一個地,純度不一樣,所以技術被卡核心就是這裡,這裡需要進口這些材料價格幾萬上百萬人民幣1公斤,所以就算加工盈利所有的金錢百分之98都讓這些拿去,你賺10塊別人就賺980,這980還沒有包括納稅水電費租金,所以再去掉9.5,你真正的利潤是5毛錢一件。

如果能自己搞原生材料,自己製造出成品和加工,恭喜你利潤是很高的!所以搞自動化加工行業非常蛋疼。

投入資金高,別想人才會幫助你搞研發,真正搞研發的人是你,然後你再想怎麼去利用別人的知識,讓他們負責什麼,所以關鍵還是在於你的想法,因為錢是你的,公司是你的,一個企業強大不強大都是要靠自己的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

要是來幫你打工會自己弄,那個傻子會幫你,別人早就自己獨立搞起來,所以千萬別要依賴人才,就算你2000萬一年給別人,別人都不會幫你,他知道的都會自己藏起來,然後暴露給你一點,然後忽悠你不懂賺你的錢,所以說關鍵還是你自己!

搞自動化行業加工利潤非常低,搞設備沒有自己核心技術依賴進口也是低。如果你有技術,全方面知識足夠,請人的話以我個人來判斷,一年200萬足夠,不必要去請大專和專科,請那些普通的就夠了,然後你去指導他們去幹什麼,那麼你就省了一年幾個億的工資發放,你請那些高端人物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作用反而讓自己壓力大,你讓一些窮人去幹別人會專心的研究,只要專心的人就可以利用起來,一個月給他4000,慢慢培養起來將來比那些高端人才強很多,別看那些高端人才,別人心理就惦記你那口袋幾塊錢,給你繞圈套路你的財產


與自然做鬥爭


只要是技術,而且不是單一哪方面的技術,而是需要各方面的的高精技術綜合運用。德國人嚴謹,做事情一絲不苟,因為資源不足,他們會用有限的資源做質量最好的產品,結果就是技術越積累越雄厚,產品越來越好,所以人家的東西貴,利潤高。反過來說,國內產品以數量取勝,打價格戰,最終的結果就是誰的日子也不好過,利潤都難以保證,那還有精力去做研發啊。可笑那些目光短淺之輩,還一個勁兒的讓華為手機降價。


面向大海一聲吼


個人感覺要想超越西門子有三種操作:一是你能超越時間;二是西門子站在原地不動停止在那裡讓你超;三是收購西門子。若不然,要想超越西門子,那真的是有點意向天開了。

西門子屬於電氣電子類的公司都是技術導向行企業,因此技術對其發展至關重要。

技術最重要的就是迭代和傳承,是新一代接著上一代的慢慢升級,就像現在移動互聯網流行的說法,從1.0到2.0,再到3.0,最後從3.0到N。所以沒有上一代的積累,你是很難去超越別人的。何況西門子是有著150多年厚重歷史的技術積累。

我們知道,在一個行業裡面最牛的企業不是說你多有錢,而是你能不能成為行業的標準。我們知道2011年德國提出了“工業4.0”,隨後就有了2013年美國工業互聯網和2015年中國製造2025等,而西門子恰恰是是“工業4.0”的最有力倡導者,分析西門子的戰略和行動,可以知道西門子的眼裡“工業4.0”到底是什麼樣的。

從西門子的官方網站,可以看到西門子對自己的介紹(About Siemens),其中有一個詞語是在2014年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這個詞就是“digitalization(數字化)”!electrification(電氣), automation(自動化),都是西門子的傳統業務。所以,digitalization(數字化) 或許就是“工業4.0”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關鍵。

觀察一個企業,可以不用聽任何的故事,但從它現金流向和資產組成絕對能看出它的戰略到底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看它賣(放棄)了什麼,買(收購)了什麼。

自2005年開始,西門子就開始處理其硬件業務,移動電話、汽車電子、水務技術、家電、助聽器、健康護理等等,而2017年西門子與EDA供應商明導國際(Mentor Graphics)在2017年完成合並,一年後,西門子首席執行官暨總裁Joe Kaeser在美國紐約舉行的投資者大會上,親自說明了該集團積極推動的“數字工廠”(digital factory)策略,以及合併Mentor之後的成效。根據Kaeser的說法,西門子的數字工廠策略成果卓著,特別是在合併Mentor之後;Siemens在數字工廠市場的佔有率,從2017財務年度第一季時的4%,在2018財務年度的第二季增加到20%。

當時很多人都覺得西門子被收購,卻不知是人家看到未來後,主動將將要過時的業務還值錢的時候拋售,去向新大陸(數字化)。這就像李嘉誠2013年就開始拋售大陸房產一樣,因為人家看到了未來。

我們還沒搞個什麼就說超越,超越這個超越那個,結果只管在哪吹了,沒人腳踏實地去幹。其實對於我們來說,不是為了超越誰,畢竟我們底子薄,不是你說超越就超越了的,哪怕你再有錢,再有人。我們更應該是講究追趕突破,只有先追趕上,才能有所突破。超越總有一種不和諧的味道。

何況現在世界多元化,相互聯繫,你不可能事事都佔第一,就算你不是第一,也不是就不能成為老大。在此還是說一句,我們儘量腳踏實地,才能不會摔倒。

如果感覺回答有道理,請點擊關注我哦!


智能機械雲


你就看看現在精度最高的加工中心用的是什麼系統?就知道有多難,除了法蘭克就是西門子,還有東芝。人家用了好多年的設備到我們國內,還能做出高精度的產品。國內現在都瘋狂的想賺快錢。除了國家行動以外,資本家,誰願意把錢發在數控設備上?所以說基本上沒門,花錢再多,沒人才沒有。不能產生合理的利潤,企業就只有等待倒閉,國企除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