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氏家史記載來看瑯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

正值纂修《中華琅琊王氏通譜》並得到有關領導、專家學者和琅琊王氏族賢熱情關注和支持的有利形勢下,借《望族文化》第三期出版之機,談談有關望族文化研究和修譜的問題,大有俾益。

從王氏家史記載來看瑯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

從大的範疇講,譜學研究是史學研究的一個分支或一種補充和發展,在某些方面,譜學研究又是史學研究的基礎。譬如,《世本》、《史記·世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二十四史》中的許多人物傳記,史官除了取自當時國家流行的檔案材料和對當時時事的採擷外,有不少來自當時的譜牒。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修譜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必須嚴肅認真地去做。也就是說,修譜工作的開展,應以對歷史認真負責的態度,對歷史資料進行廣泛蒐集、整理、比較、考證,從而做到去偽存真,使之符合歷史真實。在這一工作中,當正史與譜牒發生矛盾的時候,當然要以正史為主,但要找出原因,因為這又不是絕對的,有時正史記載是依據譜牒而敘述,因此,在正史、譜牒與新發現史料以及歷史、文物記載在諸如輩份和生卒年差別較大、重名人物發生矛盾時,就需要認真審視了。這是首先談到的第一個問題。

從王氏家史記載來看瑯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

所要談到的第二個問題是——譜牒雖對歷史有所補充和發展,但畢竟不同於歷史。一般歷史記載,史官除了對皇族和禮儀有所忌諱外,對一般人物立傳,大多比較真實可信,而在譜牒撰修方面,往往出現為親者諱或因避禍而語焉不詳,並且拉名人入譜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所以,這就要認真甄別其真偽了。再就是有些譜牒撰修者和研究者,因文化水平和史料限制,往往對歷史時代變遷和郡望形成還沒弄明白,就遂意改變歷史,把郡望形成和姓氏源流先後都弄顛倒了,不著邊際地去修撰什麼諸如《王氏總譜》、《王氏通譜》之類。譬如,有關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問題,本來史有所徵,已成定論,可是有些人卻不察歷史發展源流,任意杜撰。查史籍,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劃分全國為三十六郡。由此,漢朝開國,始有郡望。那時,隨著經學的發展,所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只有這時才開始出現。在此之前,諸如周靈王太子姬晉即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共同始祖王子晉及其子王宗敬,所居之地只能稱籍貫而還不是郡望,其歷史籍貫先後居住洛陽和由此不斷向外地遷徏,使籍貫變遷,即便是遷居過籍貫至所謂所屬太原郡的晉陽(況且此事只有做為思想家的王符《潛夫論》所記),也只是籍貫的變遷,如同王子晉的八世孫王錯在東周先仕魏國後奔韓國,十六世孫王翦籍貫隨父祖輩遷居頻陽東鄉,而還都不能稱大梁王氏、新鄭王氏,也不能稱太原王氏,道理是一樣的。所以,依據王子晉後裔隨歷史籍貫的變遷,到了秦末漢初即王翦之孫、王賁之子王離的時代,由王離長子王元與次子王威兄弟二人以秦國貴族即功臣後裔的身份為躲避戰亂,保護家族,便由頻陽東鄉即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遷居琅琊皋虞即今山東省即墨市溫泉鎮皋虞村。對此,宋代著名歷史學家歐陽修、宋祁撰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時,先記述琅琊王氏衍變發展源流說:“王氏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八世孫錯,為魏將軍。生賁,為中大夫。賁生渝,為上將軍。渝生息,為司寇。息生恢,封伊陽君。生元,元生頤,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將軍。生賁,字典,武陵侯。生離,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亂,遷於琅琊,後徏臨沂。四世孫吉,字子陽,漢諫大夫,始家皋虞,後徒臨沂都鄉南仁裡。”這是琅琊王氏衍變發展源流。同書嗣後又記述太原王氏衍變發展源流說:“太原王氏出自離次子威,漢揚州刺史,九世孫霸,字儒仲,居太原晉陽,後漢連聘不至。”問題就是這麼簡單:從郡望上講,琅琊王氏脈祖王元在前,太原王氏脈祖王威在後。若按王元四世孫王吉代數計算,王威九世孫王霸做為東漢光武帝時代著名經學家,應是西漢著名經學家王吉的五世族孫,由筆者重新考證的琅琊王氏世系王吉——王駿——王崇——王升——王遵——王音——王仁——王書——王融——王祥、王覽代數計算,王霸與王遵當是族兄弟。當然,《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有時也有錯訛之處。譬如,說“霸生鹹,鹹十九世孫澤,字季道,雁門太守。生昶,字文舒,魏司空、京陵穆侯。”顯然,“鹹十九世孫澤”應是“鹹孫澤”的筆誤。因為若按前面談到琅琊王氏從脈祖王元到裔孫王祥、王覽兄弟,即便是補上了王升、王音、王書三代,仍然只有十三世,便到了生於漢末仕魏又仕晉的王祥、王覽兄弟了;而從王離次子王威至王霸已經九世,加上王霸生王鹹一世,為十世,如果再加上王鹹十九世孫王澤,便為二十九世了,到王澤之子王昶,便是三十世。王昶三國時仕魏官司空,王祥、王覽兄弟也先仕魏,後仕晉,為同一時代,那麼,長子王元只傳了十三世便至仕魏的王祥、王覽兄弟,次子王威傳了三十世才到仕魏的王昶其人,其中相差十七世,這做如何解釋呢?顯然,系《新唐書》的撰修者筆誤或集體撰修不慎使審稿出現差錯或傳抄者弄錯而沒有校對出來,或在後世流傳中出現差錯,以至把王鹹之孫王澤誤寫成“鹹十九世孫澤”了。若按王鹹之孫王澤計算代數,從王離次子王威到王昶,傳至三國時代魏為十三世,這就與王離長子王元到三國時代先仕魏的王祥、王覽兄弟為十三世相符合了。

從王氏家史記載來看瑯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

但筆者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糾誤的同時,也鄭重指出: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郡望形成為秦末漢初,其先後次序為王離長子王元與次子王威一起由頻陽東鄉避居琅琊皋虞。王元為“闢秦亂,遷於琅琊,後徒臨沂”,這個“後徒臨沂”,指的應是後人遷居臨沂,因為下面又有“四世孫吉,字子陽,漢諫大夫,始家皋虞,後徏臨沂都鄉南仁裡”一段話,臨沂都鄉南仁裡即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事實如此。《琅琊王氏宗譜》也清楚記載:“即墨有祭田和宗祠。”王吉是漢代著名經學家,因病辭官,卒後仍回葬於琅琊皋虞,墓在今山東省即墨市溫泉鎮西北三公里處的丘陵坡地,計有二十六座墳塋,總稱王吉漢墓群。王離次子王威,大概於西漢開國後才出任揚州刺史一類官職呢。當時的揚州官署設在江東建鄴即今江蘇省南京市而非今日江北的江蘇省揚州市,那時江北揚州為廣陵郡。王威九世孫王霸做為漢光武帝劉秀時代的著名經學家,與其妻及子隱居不仕,“居太原晉陽”,被當時人稱為“太原俗黨”,此人除了《新唐書》有所記載外,《後漢書》隱逸傳也有記述。由他做為太原始祖,這便是太原王氏的由來。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於最後概括由王子晉傳承的王氏說:“王氏定著三房:一曰琅琊王氏,二曰太原王氏,三曰京兆王氏。”京兆王氏是周文王少子畢公高之後。對此,歷史記載十分清楚。可是,有人卻偏偏節外生枝,並把離開嚴格歷史學考證範疇諸如海外拼湊流傳的支離破碎而又漏洞百出的《太原王氏》、《太原王氏通譜》之類,杜撰出什麼淵源、系姓始祖、太原世表、琅琊世表、江左世表、咸陽世表、固始世表、閩臺世表、新安世表、三槐世表、贛湘世表、潮州世表、瓊崖世表、海外播遷、總說、太原王氏歷史名人傳之類,無視歷史或不察歷史,以至把王吉、王導、王羲之、王獻之、王儉、王褒等琅琊王氏名人統統篡改列入到太原王氏世系源流中,顛倒主次關係,使琅琊王氏變成太原王氏的分支,並由此杜撰編造出琅琊世表、江左世表、咸陽世表三個部分,變得不倫不類。尤其令人難以容忍的是,這些不加考證、任意杜撰的所謂譜牒,竟然得到某些名人或有教授、研究員頭銜的人的跟風盲從,使歷史研究變作兒戲。

從王氏家史記載來看瑯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

關於這個問題,已故著名作家、學者王汝濤教授在《琅琊王氏考信錄》一書中已經進行詳細考辨,因為下期筆者尚有一篇紀念王先生的文章發表,將詳細談到這個問題,這裡就不贅述了。此外,江蘇省研究譜牒的著名學者王耿先生,對於琅琊王氏名人、世系問題以及一些似是而非的謬誤,也加以糾訛、廓清。還有浙江省研究王羲之的著名學者王雲根先生,對於有關琅琊王氏世系和王羲之研究的一些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

從王氏家史記載來看瑯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