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國產阿爾茨海默症藥物發明人耿美玉被曝多篇學術造假?

近日,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的4篇論文出現在了PubPeer網站,這四篇論文被質疑存在圖片不當裁剪、一圖多用等問題。

這四篇論文分別發表在Oncotarget(2015年)、Journal of Cancer(2017年)、Cell(2018年)、Hepatology(2019年)。其中Cell和Hepatology論文的通訊作者為耿美玉,另外兩篇論文,耿美玉研究員並非關鍵參與者。

問題:

1、這個報道中的內容可不可以認為作者論文造假?

2、如果1成立,會不會對GV-971療效的真實性產生影響?

針對造假問題,在知乎上網友們展開了熱議。

@某網友

根據曝光信息,GV-971的研究工作,主要存在兩個問題:

1、數據無法說明GV-971效果足夠優於安慰劑;

2、論文中重複使用了圖片,而該圖片來自其他的實驗。

國內學術界造假是比較常見的。造假主要有兩種方式:

1、溫和派造假,就是重複多次實驗,只要成功了一次,就把那一次的數據拿來發表,而其他失敗的數據絕口不提;

2、激進派造假,就是直接編數據、各種PS等。

@魏俊年

現階段,最好的方案是公佈相關原始數據,原始數據一出,自然真相大白,遠比PubPeer幾個圖,幾句評論有說服力。

披露出來的文章涉嫌造假部分,其實都是非常非常小的問題。GV971效果如何,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寡糖類藥物,究竟還有沒有繼續往這個方向走下去的必要。

如果耿老師確有信心,那麼毫無疑問,承認有學生有學術不端行為,並公佈其它部分原始數據,堅定相關從業者的信心,才是上上之策。

如果果真全部作假,更應該公佈原始數據,讓後人不要再繼續往這個方向浪費更多人力物力,這也是功德無量。

科學,最終還是要靠真實數據說話。

@ViaX鹽趣在線科研教育

你問我藥有沒有問題?根據其他4篇有問題的論文還真不好說。

但Pubpeer直接就錘了GV-971,Cell和Hepatology先不管了。報道GV-971機制的研究,當初發表在Cell Research上的論文也被掛上了Pubpeer。

如何看待國產阿爾茨海默症藥物發明人耿美玉被曝多篇學術造假?

這篇文章一開始就飽受詬病,給GV-971的機制蒙上了陰影,可惜始終沒有實錘。這下連這篇文章都有問題,那GV-971的上市更應該劃上一個巨大的問號。

論文中明顯出現了一圖多用。

如何看待國產阿爾茨海默症藥物發明人耿美玉被曝多篇學術造假?

儘管連續切片做不同的染色後還是可能出現非常相似的染色結果,但是第一、文章中並沒有說明是否使用了相鄰的切片染Αβ,和IBA1這兩個ΑD標記物。第二、做過免疫熒光的都知道,相鄰切片再相似也不可能完全一樣。

往小了說該圖只是驗證模型搭建成功,不影響正文的主要結論,因為還有多個標記物證明模型有效。往大了說,如果模型搭建有問題,整篇文章的動物實驗結果都存疑。如此明顯的錯誤不僅在這篇文章,還有其他被爆料的幾篇文章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一句失察就有點不能服眾。

寫過論文的都知道,一篇論文哪個小圖不是反覆打磨,怎麼可能天天重複用圖?

加上GV-971臨床實驗後期安慰劑組的謎之惡化,我覺得這個藥真的是難逃一死了,連10%的療效都不一定有,她的院士候補之路估計也到此為止了。

@賤賤

文章這個洗不動,Science上已經錘了。

如何看待國產阿爾茨海默症藥物發明人耿美玉被曝多篇學術造假?

如何看待國產阿爾茨海默症藥物發明人耿美玉被曝多篇學術造假?

回應當然都是這個樣子:

如何看待國產阿爾茨海默症藥物發明人耿美玉被曝多篇學術造假?

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在第一作者的圖形準備階段,由於無意的錯誤而將錯誤引入了我們的手稿。我們將對本文進行更正。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會偽造或“偽造”數據以誤導審稿人或讀者。儘管如此,對於我們的疏忽,我們深表歉意,對於由此給您帶來的任何不便,我們深表歉意。

@匿名用戶

禮來做到40周有效,80周無效的產品掛了。扭頭國產971做到36周陽性直接給批了,你讓前面幾個做了幾千患者80周大三期的死胖子情何以堪。這也就是971的臨床試驗全包給IQVIA做了。

換個內資CRO估計不但論文造假能被錘,試驗數據還指不定被錘成什麼樣。

對於該事件,你怎麼看?歡迎評論留言......

對於GV-971獲批,科學(Science)網站於2019年11月5日在線發表題為“Alzheimer's experts greet China's surprise approval of a drug for brain disease with hope and caution”的最新報道。

如何看待國產阿爾茨海默症藥物發明人耿美玉被曝多篇學術造假?

憑藉一種新型的來源於植物的化合物,一家中國生物技術初創公司震驚了神經科學家和藥物研發人員。

據稱,該化合物可通過改變腸道菌群來改善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的認知功能。在年初發表的小鼠體內研究文章中,顯示該化合物降低了轉基因AD小鼠大腦中的炎症。

藥物的支持者表示,在大約800例AD患者中進行的一項III期臨床試驗顯示出“穩健且一致性的認知功能改善”。

儘管該試驗結果尚未發表,但是試驗結果已經足以信服,中國藥品監管機構已於上週有條件批准該藥物(GV-971)的上市,條件是必須收集更多數據以證明長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藥物的開發商、上海綠谷製藥有限公司(簡稱:綠谷)顧問、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AD專家Jeffrey Cummings說:

“這一結果令人興奮且至關重要。GV-971是自2003年以來國際上第一個被批准用於治療AD的藥物。”

在和綠谷不存在關聯的研究者中,這則消息同時引起了希望和質疑。

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Sangram Sisodia說:“我認為這太棒了。如果確實是通過菌群產生的作用,那簡直太棒了。”Sangram Sisodia曾在小鼠中研究過菌群對AD的影響,但是和上述研究無關。就像中國的監管機構一樣,他和其他人都希望看到更多的證據。但是對AD患者中認知功能測驗得到的弱的改善作用具有臨床意義的結論,有些人尚不十分信服。

綠谷已經在一個或多個會議上介紹了其臨床發現。儘管尚未在同行評審的論文中發表,綠谷和一家從事該化合物研究的研究所在發佈的新聞稿中也對臨床發現進行了描述。

總部位於芝加哥的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科學項目負責人Rebecca Edelmayer說:“我們對該藥的前景仍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但是,她也補充說:“我認為我們必須真正瞭解這個藥物使用之後導致了哪些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與疾病發展的實際關係。”

該藥物源於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的研究。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是一家致力於中藥研究的機構。GV-971的活性成分,甘露寡糖二酸提取自褐藻。

耿和她的同事在9月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發表了一項AD模型小鼠研究,結果表明,隨著疾病的發展,腸道菌群發生失衡,菌群失衡會導致免疫細胞侵潤到大腦中,加劇與AD進展有關的神經炎症。小鼠飼餵GV-971可重塑小鼠的腸道菌群,減少神經炎性細胞累積。耿和綠谷研究人員還在文章中簡要介紹了該化合物的人體臨床試驗結果。

大多數AD藥物開發都集中在靶向AD患者大腦中形成的β-澱粉樣斑塊,這些斑塊被認為會干擾神經信號傳導。但是鑑於眾多靶向澱粉樣蛋白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失敗,越來越多的AD科學家們開始探索其他策略。

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AD研究人員David Holtzman及其同事在《細胞研究》文章評論中寫道:“毫無疑問,這一小鼠數據進一步支持了新的理念,即通過GV-971療法或其他策略調節腸道菌群應作為減緩AD疾病進展的新策略做進一步的探索。”

在一份聲明中,綠谷描述III期臨床試驗為一項在818例被診斷為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開展的36周、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研究。“試驗結果表明,甘露寡糖二酸(GV-971)最早於第4周在改善輕、中度AD患者認知功能方面就達到了統計學意義,並且這種獲益在每次隨訪評估訪視均具有一致性。”

研究團隊採用AD認知功能評定量表(ADAS-Cog-12)進行了認知能力的評估。ADAS-Cog-12量表是該領域認知功能檢測的標準方法,通過測量患者單詞記憶、單詞回憶、指令理解和其他任務,並結合量表評估者的觀察,對患者認知功能進行評價。結果發現GV-971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均值差異為2.54分,具有統計學意義。

但是,AD研究人員對這種差異的臨床意義存在分歧。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流行病學家Mark Oremus說:“ADAS-Cog 改善2.54分在臨床上並不重要。我認為一項為期36周的研究時間太短,無法評估AD藥物的中、長期療效。” 他補充說,這項研究並未解決GV-971與現有AD藥物比較的問題。

Cummings說道:“該認知改善是具有臨床意義的,並且在目前獲批藥物改善範圍的上限。”

但是,Cummings和其他參與該藥物的研究者也一致認為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耿和她的同事在《細胞研究》發佈的文章中寫道:進一步的研究可能會推動人們理解“腸道菌群和神經炎症的其他機制聯繫”以及“ GV-971更為廣泛的治療潛力”。

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NMPA)的有條件批准也要求對藥物的藥理機制以及長期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更多研究。

Cummings表示,GV-971尚不符合美國批准上市的標準,後者要求在兩項認知能力指標上均達到顯著性改善結果,並且通常需要兩項陽性的III期臨床試驗。綠谷表示計劃在2020年初在美國、歐洲和亞洲的多家中心啟動一項多中心的全球III期臨床試驗,以收集支持其他國家監管機構批准所需的數據。

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阿爾茨海默病協會期刊《阿爾茨海默病和痴呆症》的主編Zaven Khachaturian表示,這則新聞最重要的一點,可能是它印證了對腸道菌群和炎症的關聯性,這是人們關注度越來越高的領域。他說:“一旦深入瞭解了這種作用方式,我們將能夠利用這些知識,通過合理的藥物設計,生產出更有效的化合物來作用於這一靶標。”

Khachaturian指出,由於該化合物沒有任何明顯的副作用,如果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採用非常規標準批准該藥物進入美國市場,他一點也不會感到驚訝。

更多醫療健康資訊歡迎關注公號“瞪羚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