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物兄、儒学与第二次文艺复兴

写就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是许多小说家的梦想,对《红楼梦》的赞誉之中有一条就是“这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尤利西斯》是一部,《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一部,《万有引力之虹》是一部,福楼拜投入人生的最后十年,看了将近一千五百本专业书,涉及历史、化学、医学、地质、考古等等,还是没能把《布瓦尔与白居谢》写完。

百科全书式小说难写,博尔赫斯采用“阿莱夫”的策略,长篇写不完,干脆写短篇,用一个十维的点囊括无穷大的世界,用静坐玄想替代注定没有终点的跋涉。

应物兄、儒学与第二次文艺复兴

博尔赫斯

将近90万字的《应物兄》花费了李洱十三年的心血,他选择正面强攻,几乎怀疑自己永远写不完这部小说,小说涉及儒学、哲学、历史、美术、农业、政治、经济、美食、风水等等学科,当中的知识不是简单拼贴,也不是如《尤利西斯》那般由意识流浮光掠影地呈现,《应物兄》中的知识和情节推进息息相关,和人物塑造若合符节。

应物兄、儒学与第二次文艺复兴

《应物兄》对中国读者而言是十分好看的,因为当中的知识贴近现实,贴近传统,贴近当下,“好看”也是一种生命力,特别是90万字的大部头,如果不好看就很难被读完。

小说从济州大学筹备引进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程济世说起,具体操办此事的就是主人公应物兄,程济世到北京讲学时栾副省长、葛校长、应物兄一行赴京拜会,程济世原有落叶归根之意,不仅答应了济大,而且建立研究院的经费要由他的富豪弟子负责。

儒学大师程济世给这位富豪弟子取名子贡,这个子贡是避孕套产业大亨,他到济州作威作福,研究院建筑落成,却因为判断错误没有建在程济世指定的老家仁德路,祸不单行,栾副省长被双规,葛校长被调离,程济世的儿媳因怀孕吸毒生出怪胎,应物兄心事重重出了车祸,研究院和应物兄一样前途堪忧。

主人公应物兄是文化名人,他从美国访学回来之后整理出版了一部关于《论语》的书,原名叫《〈论语〉与当代人的精神处境》,但在他拿到样书的时候,书名却变成了《孔子是条“丧家狗”》,他的名字也改了,从“应物”改成了“应物兄”。

这都是出版商干的好事,不过主人公从“应物”改名“应物兄”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道成肉身,加上一个“兄”字“应物”一词才从理念转换成活生生的人物。

每个理念的落地都注定变形,儒学大师程济世德高望重,派出的“子贡”却喜欢用餐时摸女人的大腿;建立儒学研究院本是好事,但是为了争夺编制,应物兄的男学生去给子贡养马,女学生去赔程济世的儿子上床;为了满足程济世喜欢听济哥(鸣虫蝈蝈的一种),不惜花费五百万把已经基本灭绝的济哥重新科研出来;应物兄的妻子甚至带着女儿去子贡的茶园做交际花……

孔子讲仁义礼智信,他那一套理念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也被不断变形,关于这点程济世倒是十分乐观,他回国在北大的演讲就说了这样一段激励人心的话:

“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人,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人,也不是儒家意义上的传统的中国人。孔子此时站在你面前,你也认不出他。传统一直在变化,每个变化都是一次断裂,都是一次暂时的终结。传统的变化、断裂,如同诗歌的换韵。任何一首长诗,都需要不断换韵,两句一换,四句一换,六句一换。换韵就是暂时断裂,然后重新开始。换韵之后,它还会再次转成原韵,回到它的连续性,然后再次换韵,并最终形成历史的韵律。正是因为不停地换韵、换韵、换韵,诗歌才有了错落有致的风韵。每个中国人,都处于这种断裂和连续的历史韵律之中。”

网上对程济世的回国有些批评的声音,说他是帝师,说胡汉三又回来了,应物兄的导师兼岳父乔木先生许多年前也讽刺过程济世,说他是假洋鬼子的儒学,假洋鬼子的儒学在西方吃得开,一旦回国没饿死就不错了。

对乔木先生程济世有所回应,他说,“有些人,文革时还在猛批孔子呢,要让他们做到文质彬彬,尚须假以时日。”

程济世是相当有智慧的一个人,可由于是儒学家的关系,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又十分局限,栾副省长问他,美国批评中国的计划生育怎么回应,程济世说,告诉他们孔子就只生一个儿子,他的儿子也只生一个儿子,所以中国人也只应该生一个儿子。

程济世确实只有一个儿子,他非常关心儿子的发型,特别看不惯莫西干头,有一天儿子终于理了一个和他一样的发型,程先生开心得不行,偷偷跟出门远看那个后脑勺,这个时候他又是一个平常的中国式父亲。

正如《花腔》中的葛任让人想起瞿秋白,《应物兄》中的程济世总让我想起李泽厚,虽然李洱为了避免读者有这样的联想把瞿秋白和李泽厚都多处写进这两部小说之中——《花腔》中的葛任和瞿秋白是朋友,《应物兄》中的程济世曾和李泽厚谈论养生之道——李先生说养生之道是不近女色,程先生问是“禁止”还是“靠近”,于是两位老儒生嘿嘿地笑了。

李泽厚长年在美国讲学,也被国内大学引进,对于儒家的未来李泽厚是很有信心的,他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归希腊,把人从神学、上帝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然后引发了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等,理性主义、个人主义盛行,也导致今日后现代的全面解构。我希望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归原典儒学,把人从机器(高科技机器和各种社会机器)的束缚下解放出来,重新确认和界定人是目的,发掘和发展个性才能。由‘道始于情’而以国际和谐、人际和谐、宗教和谐、民族和谐、天人和谐、身心和谐为标的,使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这就是‘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应物兄对程先生的直接评价只有一句,“作为儒学大师,程济世先生就像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其实天下的儒学家都差不多这样,《应物兄》中提到哲学家罗蒂的一个概念“终极语汇”,自汉武帝一朝始,儒学家做了两千年的帝师,他们满嘴跑着孔老夫子的教条,他们默认那一套概念绝对正确,他们莫名的有一种雄心,自以为站在高处,可以指点江山,甚至指点万世。

小说中的文德斯在对话中调侃应物兄,说他的终极语汇之一就是他的名字“应物”,“应物而无累于物”。

应物兄觉得世上最理解自己的是芸娘,芸娘说,“虚己应物,恕而后行,说的就是面向实事本身。面向实事本身的时候,你的看、听、忆、判断、希望、选择,就是现象学的要义。”

可以说,《应物兄》此书的终极语汇之一也是“应物”,芸娘这一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因为她最理解应物兄,所以他对“应物”的解释在小说中至关重要。

“应物”一词原本就儒释道共用,芸娘又给它赋予了现象学的意义,这与其说是芸娘的贡献,不如说是小说作者李洱的贡献。

应物兄本人也是儒学家,张口闭口同样引用《论语》,《应物兄》一书虽然多有调侃反讽,但是并没有否定儒学的意图,儒学是中国人甩不掉的包袱,也是不应该甩掉的财富。

不要想着为万世开太平,没有什么真理能放之四海放之百年而皆准,要面向实事本身,只有发扬“应物”的精神,坚持“应物”的态度,新儒学才能真正地从两千年来的终极语汇中解套,新儒学之“新”才有生机。

不止儒学,西方哲学同样如此,芸娘说,“我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关于西方哲学的著作,大都是鹦鹉写出来的,说了很多问题,其实是没有问题,因为鹦鹉说出来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

国内研究西哲的学者没能做到“应物”,这也是物质文明发展太快的缘故,一方面精神赶不上物质的脚步,另一方面,当精神想追赶物质的时候其实是被物质驱逐。

卡夫卡敏感地发现人类文明走上了悖谬的不归路,他说所谓道路其实是一条绊人的绳索,在小说的末尾,应物兄终于找到了程济世想要的仁德路,原来的仁德路现在是一条仅供一人侧身走过的窄巷,是两座银行大楼之间的缝隙。

钻过缝隙,应物兄找到了原来的程家大院,儒学研究院本应建立于此,这地方是一个贫民区,济州大学一个半疯的老教授张子房就住在这里,张教授早年翻译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对应物兄说,“只有住在这里,我才能够写出中国版的《国富论》。只有在这里,你才能够体会到原汁原味的经济、哲学、政治和社会实践。只有在这里,你才能够看见那些‘看不见的手’!”

张子房教授在这个时代还能成为隐士,他是一个真正的“个人”,才有了精神的独立。

如果人类真有第二次文艺复兴,无论儒学还是西哲,无论文学还是任何学科,只有那些虚己应物又精神独立的人才会成为新的莎士比亚,新的达•芬奇,新的但丁。

茅奖背后 | 李洱:你们对作家的支持和帮助,从来都是当代文学史上最动人的篇章

应物兄、儒学与第二次文艺复兴

《应物兄》 | 李洱 |人民文学出版社

《应物兄》里的知识是让读者产生信任感的,小说家不是带来新的知识,而是把默认的知识用他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带来真实世界的新鲜感。

——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榜榜首颁奖辞

《应物兄》是写实的,同时又有着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它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奇妙融合,这样的小说,正是当代小说的潮流,也是中国小说发展到21世纪之后出现的新的艺术气象。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

《应物兄》以深厚的文化关怀和广博的典籍知识为底蕴,创建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小说叙事。李洱十年磨一剑,知难而上,选择大学院校为小说展开的生活舞台,他有勇气直面当代中国的文化现实,刻画当代知识分子的众生相,对他们的秉持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立场,既细致准确地表现,也恰到好处地反讽,从中寻求一条当代生活的精神之道。

小说刻画人物用笔自然却精妙传神,以应物兄为代表的当代文人群像个个栩栩如生,意味深长。小说的语言清俊明朗,却也幽默横生。小说体大思精而举重若轻,从当代精神生活的深处走出,有如长风出谷,春流解冻,展现出当代社会的千姿百态,万种风貌。

——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

以才学入小说,这个类型的小说家,前面有写《镜花缘》的李汝珍和写《围城》钱锺书,李洱是第三个。李洱要处理的问题,比前两位要大很多。李洱之所以有野心把那么多知识点囊括进13年的写作,无非是想通过小说的形式追问中国今天的知识分子到底处于何种状态。

——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

八十余万字的《应物兄》是2000年以来长篇小说中的卓越之作。

关于这部小说有许多可谈之处。首先,在小说语言普遍粗鄙化的当下,《应物兄》恢复了现代中文小说自诞生之日便具有的特色,即知识分子书面语传统,而且将这种书面语赋予了全新的现代性和当下性,即描述复杂事物的及物性。其次,李洱在虚构领域熟练地调动各种知识体系,使得小说充满了智性色彩,这种智性与知识分子的知识炫耀无关,而是与从晚清到当下的知识分子心路历程、历史诉求、现实关切及其反思相关。具体的事件和充沛的知识与深刻的自省意识之间形成的叙事张力,展现当代中国小说应该具备的深刻、复杂的智慧品格。

——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

《应物兄》里有一句话:“一代人正在撤离现场。”这对于生于1960年代的李洱同龄人来说,《应物兄》隐藏着秘密的代际知识图谱,或者说“成长遗址”,引发了同代人强烈的共鸣。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何平

李洱的语言生成方式极为高妙。他的语言是君子的语言,温润如玉。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评论家敬文东

《应物兄》是今年浓度最高的作品,我很久没有看到具有如此总体性的文本了,当代小说更多是碎片化、现代性、后现代气质特征,但李洱的文本特征席卷了理论视野。《应物兄》延续了李洱之前最好的东西,但又不是当年的李洱——《花腔》成为一种题材,《石榴树上结樱桃》成为他的语法,《应物兄》文本激活出很多副文本,体现了作家巨大的野心,以及被野心激活实现的文本。

——著名作家毛尖

《围城》的故事发生于战乱时代,而在今天平静如水的日子下,《应物兄》描绘的是更加复杂、更加暧昧的知识分子图像。外国人要了解最近30

年的中国知识界,看这部小说就够了。相比《繁花》里突出的两个字“不响”,《应物兄》里充斥着对话,而这正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现实。

——著名作家金宇澄

有别于卡夫卡式的抽象隐喻,《应物兄》更接近穆齐尔的大百科式书写。但穆齐尔的小说对中国读者难度极大,《应物兄》的可读性却极强。

——著名作家路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