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时,青海句俗话说“门源油,满街流”,可是真相很残酷

旧社会时,青海句俗话说“门源油,满街流”,可是真相很残酷

前两天,阿青给大家介绍了青海几乎绝迹的“水磨”,其实还又一个遗留问题,事实上解放前青海的“水磨”和“油坊”基本都是相连的,所以呢,今天就和你聊聊“油坊”,青海人在旧社会里是如何榨油的呢?

旧社会时,青海句俗话说“门源油,满街流”,可是真相很残酷

清朝末年,那个时候的青海还未建省,还属于甘肃的一部分,当时就有大量的植物油被运送给“甘肃人”食用,因为“青油”味道好,价格便宜,兰州人均挑大拇指称赞青油好,当时有句俗话说“青海油,满街流”,而到了青海本地,这句话就变成了“门源油,满街流”。

其实这两句话,都是极不负责任的打诨话,旧社会的“油坊”,只有富人才玩得起,你们根本想不到老百姓有多难。

旧社会时,青海句俗话说“门源油,满街流”,可是真相很残酷

那么什么是富人?在旧社会,西宁人对富户的评比标准是“油坊、水磨、地土、商号”拥有其中之一者,就是富户,具备二、三项,甚至四项全有者,那就是大富户了,如果再有点官势,那就是入上之人,成“老爷”了,但是以上四项无论干那一项,都需要大量投资的。

就拿我们今天的话题“榨油”来说,油坊和水磨必须相连,靠水带动压榨轮盘,仅建成油坊、水磨就得大洋一千五百元以上,甚至二千元,再加上榨油原料的囤积,投入的本钱就大在三千元以上。兑换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60万-90万的样子吧,而民国年间西宁比较有名的油坊是“城北谭家庄”油坊了。

旧社会时,青海句俗话说“门源油,满街流”,可是真相很残酷

“谭家庄”位于西宁北门附近,始建于清朝末年,据说老板是兰州商人,在大通收购胡麻、生猪、木材后,做成木筏,把生猪,胡麻籽等放在木筏上放入北川河,顺流而下到湟水南岸;然后把生猪经过挑选,肥猪和青油放在筏子上,顺湟水到民和县享堂进黄河到兰州。瘦猪育肥再运,胡麻籽榨成油后再筏运兰州。后来(约为1929-1930年)被国民军征用,不久就拆除了。

在机械油坊出现之前,青海人都是用这种油坊进行榨油的,但是,在青海历史上,榨油技术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的发展:

  • 一是“鬼榨油”:把蒸过的胡麻籽包好放在石板上,在麻籽包上磊些石头,人们跪拜祈祷后离开,过上一夜再去“收油”,全看“神灵”的恩赐而有油的。
  • 二是油梁榨油:旧社会时百姓常用的方法,这已是较为先进的榨油法,使用了很长时间。它的生产过程将原料(胡麻或油菜籽)晒干,用水磨磨成粉,移至油房内堆好,然后把大锅内的水烧开,把油房内的料捏成块放在留有小孔可透蒸的锅盖上蒸,蒸熟后包在油包内,用石锤砸实,系上紧油绳,放在油梁下压,就可得油。一昼夜可出油约40斤。
  • 三是机械榨油:解放后,人民政府定点生产植物食油,建立了机械榨油厂,原来的土法榨油作坊被淘汰自从运用先进的榨油设备和技术后,全省的食油产量才得以大幅度增长。
旧社会时,青海句俗话说“门源油,满街流”,可是真相很残酷

青海的“青油”品质是极好的,新中国成立后,还承担国家下达的出口任务呢,改革开放前经香港转销至澳门和日本,还转销远洋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的良好声誉。改革开放以后,直接用火车和汽车运输,开设里5条专线,联通着西宁、大通、平安、湟源等县的粮油生产基地,处理自给自足外,“青油”的出口还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呢!

旧社会时,青海句俗话说“门源油,满街流”,可是真相很残酷

如今的西宁人,榨油坊去的越来越少了,去超市买现成的越来越多了,而已经为人父母的你,还记得曾经月光下静谧的榨油坊吗?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跟随父亲进入油坊大门,那铺天盖地而来的油香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