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這麼有錢,為什麼不去開自己的銀行?

貸款教授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錢都是大家在物質上努力去追尋了,而一提到錢,我們腦中的第一印象就是銀行了,李嘉誠作為首富,為何沒有選擇去開設自己的銀行呢?

現金流的保證是關鍵

我想這個或許和李嘉誠的生意有關,李嘉誠做地產起家,目前整個集團的其他業務也是遍地,什麼通訊、零售、航空等基本都是要涉及到的,這麼龐大的產業鏈,必定需要很多的現金流來維持,對於中國來講,銀行的監管業是非常嚴格的,如果說開設銀行可能會讓李嘉誠在投資決策上面臨兩難,有好項目不能及時投入,因為資金監管嚴格,開始銀行後,現金流的報批必定要走很多程序,這是一個問題!很多項目都是先行者吃肉,時間就是金錢!

投資項目利潤更高

此外,我覺得李嘉誠先生做的生意貌似比銀行業賺錢,每年香港都有富豪排行榜的分析,前幾位的幾乎沒有出現過銀行家,而李嘉誠先生,持續性的排在榜首,只能說明目前他的生意比銀行業賺錢,投資回報無疑是比銀行業要高出許多的!

別人或許不缺錢

李嘉誠先生或許並不需要銀行來為自己提供提融資,李嘉誠先生不缺錢,我記得我曾經看到過一篇報道,他的兒子曾在在匯豐銀行憑藉著李嘉誠這三個字直接拿到了130億美元的貸款,這樣的名聲下,李嘉誠先生有很多融資的渠道,並且會更加方便。

所以綜合對比下,李嘉誠先生根本用不著開設銀行來賺錢,資金的投資項目賺錢更多,也有很多自己的快速融資渠道,開設銀行的話,不僅現金流限制,監管趨嚴下,反而會讓自己的生意難做!


股市覆盤錄


筆者認為,李嘉誠不去開自己的銀行原因是幾個方面的:

一是李嘉誠的長處是會公關,是個頂級的公關高手,當年李嘉誠能公關到最高層,能得到高層信任,從此發家,就說明了李嘉誠的公關能力確實非常強。這種公關能力非常強的人最適合做的生意就是房地產等相關的產業,所以,李嘉誠的發財主要是依靠房地產,如果做別的生意光憑公關能力是不行的,例如,高科技或者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專業性強的銀行等。

二是銀行的專業非常強,在香港的銀行業競爭非常激烈,香港的銀行業都是來自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銀行,李嘉誠辦銀行與國際上最的競爭力的銀行競爭,根本沒有任何機會。

三是李嘉誠只有小學畢業,根本就不懂金融,也不知道金融是如何運作的,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是學歷最高的,金融行業高管基本都是碩士或者博士,沒有讀過書的人是不可能搞明白金融是怎麼一回事的,李嘉誠如果去開銀行很顯然是力不從心。當然,有人可能會說,李嘉誠有錢可以請專業的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去幫李嘉誠打理銀行業務,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李嘉誠在香港辦銀行肯定是會請銀行方面專業的從業人員打理,問題是民營企業辦銀行,總會認為自己是老闆,自己總希望明白銀行的經營,也不希望自己投資的銀行完全是別人說了算,這一點上亞洲的民營企業家與歐美的企業家區別非常大。在歐美企業家與銀行家是有區別的,企業家可以成為銀行的股東,但是成不了銀行家。而銀行的業務並不是股東說了算,有專門的銀行監管機構,例如:我國的銀監會,現在改革成了銀保監會,銀行的所有業務都需要銀保監會審批和監管的,股東根本沒有權力去管銀行怎麼經營,這就是銀行的業務與傳統企業最大的區別。所以,傳統的企業家是經營不了銀行的,只能投資銀行當銀行的股東。

所以,李嘉誠要辦銀行,只能是當銀行的股東,那怕是大股東,也只是股東,李嘉誠經營不了銀行,也沒有銀行的從業資格,更沒有能力管理銀行。李嘉誠只有選擇不辦銀行。

您的企業遇到任何難題都可以加盟皓脈投融資聯盟圈諮詢。筆者在頭條專欄《未來的暴利產業與模式》及《最賺錢的方法和行業》已推出。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的企業遇到,資金,市場,品牌,利潤低,投資,產業升級,資本運作等難題,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諮詢,謝謝您們的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最近,有網友提問,像國內馬雲、馬化騰等有錢的大佬們都在涉足銀行業,為什麼像李嘉誠這麼有錢,卻不願意去開自己的銀行?對此,金融專家指出,縱觀世界,有錢人很少開銀行,開銀行的很少特別有錢賺,世界財富排行榜前100名,基本上沒有幾個是銀行家出身的。

而我們認為,李嘉誠不願意開銀行有以下幾點考慮:首先,李嘉誠在商界打拼幾十年,長袖善舞,其公關能力非常強,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做優秀的商人與做銀行家是完全不同的,做商人專業性要求並不是很高,但是做金融行業的高管都要有相關領域的碩士和博士,李嘉誠及其兩個兒子並不是學金融專業出身,自然就不會去涉及銀行業。

更何況,香港銀行業競爭激烈,李嘉誠辦銀行與國內外最有競爭力的銀行競爭,毫無勝算可言。既然如此,李嘉誠就沒有必要冒這個風險。可能有人會建議,李嘉誠有錢可以聘請銀行方面的專業人士打理,但是這樣開銀行就沒有意義了。內部有專業人來決策,外部有銀保監會來監管,李嘉誠充其量只能是銀行的大股東。那還不如把錢直接投資現有的銀行,根本沒有必要去開自己的銀行。

再者,開銀行風險大,賺錢不多,在李嘉誠眼裡開銀行如同雞肋。每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倒閉破產的總有各大小銀行的身影,而香港的銀行業不僅競爭激烈,而且平均利潤每年都在不斷下滑。在香港或內地開銀行早已不是金飯碗,現在已經變成鐵飯碗,將來還會成為泥飯碗。馬雲、馬化騰開銀行不是為了發大財,主要是為了能有穩定的現金流和掌握大數據。

再次,李嘉誠對宏觀經濟的敏銳程度要遠超過真正的經濟學家。他經商幾十年,善於抓住不同的發展階段,最後賺到了大錢。之前國內經濟有了較大發展,李嘉誠就投資地產、商業、電訊等領域。現在全球經濟放緩,國內經濟轉入中速發展階段,李嘉誠又佈局世界通訊、基建、能源市場,以賺得穩定的收益。如今5G時代的來臨,李嘉誠家庭又要開始進軍5G領域。其他行業比開銀行更賺錢,他當然不會想到去投資開銀行了。

最後,很多人誤解了有錢人必須要去投資開銀行,但實際上有錢人是要借錢生錢,而不是自己掏錢向外借貸。李嘉誠旗下的公司都善於運用資本市場的錢生錢,李氏家族旗下的產業,可以每年提供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李嘉誠既不缺少資金,也不需要把錢投給別人。即使李嘉誠需要資金,只要他一個電話給匯豐銀行,就可 以有大筆資金到賬。

李嘉誠有錢是一回事,是否投資開銀行,又是另一回事,因為開銀行專業性很強,又要受到各方監管,風險而且也很大,利潤也不如預期那麼高。這些對於李嘉誠家族來說,能賺錢低風險的地方有很多,根本沒有必要去開銀行。更何況,開銀行是要借錢給別人,而真正的商人是借錢投資再生錢。所以,李嘉誠可以投資銀行業,成為大股東,但再有錢也不可能去自己開銀行。


不執著財經


題主搞錯了,縱觀世界,有錢人很少開銀行,開銀行的很少特有錢。世界財富排行榜前100名,有多少開銀行的?你看看下圖:

所以李嘉誠不傻,商人既要唯利是圖,又要審時度勢。李嘉誠不是不染指金融業,而是有比金融業更掙錢的行業。


一是金融業競爭激烈。銀行等金融業曾經是市場經濟初期最掙錢的行業,發展到二十一世紀,金融業競爭日趨激烈,許多銀行倒閉破產,特別是經濟危機時刻。新科技挑戰下,金融業的利潤增長更加明顯,但是平圴利潤年不斷下降,而風險卻不斷加大。在中國這個金飯碗早已變成了鐵飯碗甚至泥飯碗。馬雲、馬化騰開銀行不是指望掙大錢,主要目的是為穩定的流量和大數據。

二是不同階段有不同領先的行業。李嘉誠對宏觀經濟的發展判斷超過許多經濟學家。他善於抓住不同發展階段最掙錢的機會和行業。如香港經濟起飛階段,大陸開放以來不同發展階段,對地產、商業、電訊等把握有度。當互聯網時代來臨後,經濟進入中低速發展階段,他迅速離開轉戰世界通訊、能源市場。什麼時候掙什麼錢,瞭如指掌!如5G時代他又提前準備了。



三是錢生錢關鍵在資本運作。不少人誤解有錢了去開銀行,錢生錢。事實是銀行的錢都不是銀行家的,銀行家玩的是借錢生錢遊戲,而不是自己的錢用來借貸。李嘉誠旗下的公司善於運用資本市場錢生錢,迅速發展壯大李家資產。從這個角度講,李嘉誠是一個聰明又精明的企業家,值得許多中國企業家學習。九十多歲的李嘉誠退而不休,繼續著傳奇人生,創造更多的財富回報社會。



始寧郡主


對於李嘉誠來說,確是沒有資格自己開銀行:

第一,隔行如隔山!

李嘉誠主營的是地產,所以對於銀行行業來說,其實涉足不夠深,沒有資格去打理!

第二,銀行都有國有資產。

李嘉誠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而在中國,大部分的銀行都是國有資產參與的,所以說李嘉誠的資產性質無法涉足於銀行這個行業。

第三,李嘉誠的地產生意都是問銀行貸款。

說白了,李嘉誠的生意都是問銀行借錢的,自己開銀行,問自己借錢嗎?不合理啊!所以,他不開銀行,意味著可以從別的機構,別的人身上獲得更多的資金。可是如果自己開銀行的話,就好比爸爸問兒子借錢,有意思嗎?

第四,李嘉誠做的是地產生意,不受銀監會管理,但是如果參與了銀行行業,無疑加大了自己投資的風險,甚至加重了自己的受監管的可能性。

第五,開銀行需要一個良好的聲譽和實力,是一個借雞生蛋,空手套白狼的活。

但是對於李嘉誠來說,他給大家的印象是一個“狡猾”的商人,那麼對於大家來說,誰願意把自己的錢給一個狡猾的商人呢?

再加上李嘉誠又是參與了許多風險投資,所以對於儲戶來說,風險擔憂的程度很高。所以不適合自己開銀行。

結論:

一次馬雲去拜訪李嘉誠,問了他一個問題:“為什麼你什麼都做,什麼都投,卻還能這麼成功,而別人一搞多元化就會死掉?”

李嘉誠一語道出成功的奧秘:“你可以做很多事,但你必須保證其中一件事,即使天塌了也能賺錢。”

這也許就詮釋了他為什麼不涉足銀行!因為他主營的是地產,有這個核心資產就夠了,如果在涉足於銀行,其實帶來的是更多的麻煩,可能還賺不到錢,得不償失。

就好比,馬雲的支付寶和螞蟻金服雖然涉足的是金融領域,但是自己也不涉足券商炒股一樣。

大家都懂一個潛規則:不要吃著碗裡瞧著鍋裡的!


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點贊關注我⭐帶你瞭解財經背後更多的邏輯。


琅琊榜首張大仙


1987年李嘉誠轉向了石油行業,投資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之後還不斷投資增資該公司,截止2019年十八年時間,李嘉誠先生的長線大手筆投資讓其虧損超過200億美元。

在國外銀行並非暴利行業

傳統銀行的業務都是靠利差,就是靠存貸款的利率差來盈利,在我國存貸款的利率差比較大,為傳統銀行留下了豐厚的利潤空間。但是在發達國家存貸款的剪刀差不大,很多時候都難以覆蓋風險,所以發達國家的銀行都是以投資銀行出現,在投資銀行裡,吸收存款後主要靠投資獲益,放貸屈居次要位置。而投資銀行的業務非常廣泛和專業,要想在投資銀行分一杯羹可並不容易。

傳統銀行的高增長主要得益於經濟週期

我們過去感覺銀行高增長高利潤,一方面得益於存貸款利差大,另一方面得益於我國的經濟長期處於上升週期,企業的數量、盈利能力和規模都不斷增長。

而且傳統銀行成為這波上升週期的最大獲益者。最強勢的時候,上市銀行利潤占上市公司利潤的一半以上。

銀行的風險很高

銀行是輕資產公司,銀行的自身資產與其龐大的放債規模相比,微不足道。一旦經濟下行壓力很大時,不良貸款率就會上升,會輕易吞噬掉銀行資產,造成銀行的資不抵債。

1991年的日本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候,房價一年暴跌60%,造成2000多家銀行倒閉。

2019年上半年中農工建交六大銀行上半年集體裁員約3.4萬人,其實也反映了在經濟壓力變大後,銀行現在面臨較大壓力。

總而言之

在允許民營銀行開始參與自由競爭後,銀行已經開始跌落王座,接受充分競爭,而且在經濟下行之時,更要接受嚴酷的考驗。當年清朝末年的巨賈,紅頂商人胡雪巖,壓倒他的主要原因不是做蠶絲的霸盤(做莊),而是他在上海的兩家錢莊被席捲當時上海的錢莊倒閉潮拖垮。在巨大的風暴面前,紅頂商人胡雪巖也不過時一隻螞蟻,充其量個頭稍微大一些。



李嘉誠現在家族事業體量這麼大,選擇英國的公用事業當然是穩妥的做法,安全比利潤更重要。何況英國的公用事業股票價格穩定,分紅穩定,進可攻,退可守。發現了新的機會,也可以隨時兌現,再撲向新項目。


天下會會天下


李嘉誠為什麼不去開銀行?因為銀行並非是你想象的那麼賺錢!!!

銀行屬於“高杆槓”的金融企業,其經營業績極度容易受到經濟增長形勢的影響,即經濟增速持續下滑時,銀行呆壞賬率持續攀升。而經濟增長率持續上行時,銀行利潤持續加快上行。也就是說,銀行是順週期的高杆槓行業。

李嘉誠長於投資土地和房地產。但是,開銀行,完全不符合李嘉誠的思維。即“合理的資產負債率”。以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等知名旗艦企業來看,長期“資產負債率”維持在30%左右,而持有現金比例非常高。之所以這樣,一來是李嘉誠面對目前經濟形勢,高度“防備風險”的戰略,其次,李嘉誠在選擇退出而轉向英國。第三,李嘉誠喜歡在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中逆市行動。

這些特徵,都和銀行“順週期”的特徵不符或者恰恰相反。而從08年美國次貸危機來看,倒閉的中小銀行在幾千家。其中,雷曼倒閉,美銀富通等需要國家救助才得以生存,可見,銀行並非是你想象的那麼賺錢。

而我國銀行利潤總額高,是因為特殊的國情決定的,即大量的國企佔用了信貸資源,而國企相對來說,經營保守,規模巨大,對銀行來說,相對呆壞賬風險比國外的銀行小很多。


屠龍刀fei0598


李嘉誠聰明,自己開銀行,還得為人家保護錢,他把錢存在人家銀行,人家給他保護錢,還要給他的錢發利息!錢為生錢,自己開銀行廢人廢事廢錢,錢還賺不到錢,還得給人家的錢給利息,多花力氣多花錢,自己還沒有多少錢好用!所以銀行只有國家開才會把中國公民有錢拿!這就是李嘉誠的精敏之處!自己開銀行,稅都給國家收走了!樹大召風!如錢多了與國家相比,遲早會給國家沒收!所以李嘉誠是真正的商人!錢多了只有經商,不可辦銀行!


用戶50873537831樂平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出自古代先聖韓愈的名著《師說 》一文 。李嘉誠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遵循了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生存及經營之道。

沒有染指銀行業,與李嘉誠的文化層次,以及個人專長有必然聯繫。李嘉誠最信任的兒子及接班人李澤鉅,1985年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土木工程學士學位、結構工程碩士學位;同樣與金融業擦肩而過。

李嘉誠只有小學文化,早年在香港中南鐘錶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練就了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的能力。然而,在高科技時代,他的知識儲備就顯得捉襟見肘了。而李嘉誠的次子李澤楷1979年就讀美國加州Menlo Park HighSchool;1983年就讀美國斯坦福大學電腦工程系。

李嘉誠的次子李澤楷,則很不安分頗有創新精神。李澤楷在1999年,購買市值僅為3億多港元的空殼上市公司──“得信佳”後,並將“得信佳”更名為盈動數碼動力,主營高科技業務,成功實現借殼上市。使其成為高科技公司,市值達到600億港元。

但是,從最近李氏家族“分家”的情形來看,李嘉誠還是“抱殘守缺”。李嘉誠式“分家”:長子李澤鉅接管公司大權,小兒子李澤楷另闢蹊徑,混跡於互聯網世界。

李澤楷的“傑作 ”還是當年救“騰訊 ”於水火;當年馬化騰因為缺乏資金運作運作騰訊,曾經一度想要把公司賣掉。幸虧有李澤楷慷慨解囊,220萬美元獲得騰訊20%的股份,這才讓馬化騰有了翻盤的資本。可見在新經濟領域,李澤楷比李嘉誠技高一著。

2000年4月,IDG及李澤楷一共投了220萬美元給騰訊,雙方各佔20%的股份。雖然投資了騰訊,但是IDG及權澤楷都一直不看好騰訊。在2001年南非MIH出現,並給出騰訊估值6000萬美元時,李澤楷就把20%的股份賣了,變成了1260萬美元,賺了1150萬。

如今的騰訊集團市值一度飆升至5000億美元,李澤楷20%的股份如果當初沒有轉手,現在已經價值1000億美元。由此可見,李氏家族還是與互聯網經濟的緣份不到。

做好自己的主業及熟悉的領域,是李氏家族的傳統策略,沒有好壞和對錯之分。


陸燕青


商業銀行本質上也是企業。

李嘉誠不開銀行可能有幾個原因:

1、香港作為世界3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業高度發達,競爭非常激烈,開銀行利潤未必高。

2、李嘉誠家族已經控股了富衛保險香港,與銀行同屬金融企業,且保險公司比銀行還要賺錢,同質化經營沒必要。

3、李嘉誠是精明商人,深諳術業有專攻之道,在自己優勢領域做到極致,但是跨行做銀行不見得做好,沒必要冒風險,不如集中精力和財力提升自己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