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盛世有多好?只要不餓死人就算是盛世,有什麼好羨慕的?

很多人以為古代的盛世非常繁華,妄想穿越回古代享受影視劇裡面描述的生活。自以為可以當個俠客,穿著綾羅綢緞策馬山川,帶著一群迷妹泛舟湖海。再不濟就是一個書生,十年寒窗苦讀,最後一朝魚躍龍門登科及第。最不濟也是一個倉頭百姓,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安居樂業,時不時下個館子。甚至有些異想天開的人還幻想自己是個王公貴族,可以揮金如土。在此小編要戳破你們的美夢,讓你們看看古代的盛世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古代有哪些盛世?最出名的無非就是文景之治、貞觀盛世、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我們一個個解說,看看盛世是不是盛世。

文景盛世

文景二帝在位時期休養生息,經濟飛速發展,以至於國庫裡面堆滿了錢財。《漢書·食貨志》記載:“京師的錢多的數不清,用來串錢的繩子都腐爛了。倉庫裡面的糧食吃不完,以至於腐爛。(註釋1)”多麼富有啊,京師的錢多的用不完。不光京師有錢,諸侯王也非常有錢,史書記載:諸侯王連城數十,宮殿百官的規格和京師差不多。(註釋2)看似很有錢,但是王公貴族富有和百姓有什麼關係哪?我和馬雲身價平均1500億,這能說明什麼?說明我有錢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話用來說文景之治再合適不過了,國家雖然有錢,但是百姓卻沒有錢。

古代的盛世有多好?只要不餓死人就算是盛世,有什麼好羨慕的?

西漢政論家賈誼給漢文帝的奏摺中提及到了:漢朝建立四十多年,但是仍舊沒有什麼存糧。有的時候年景不好,百姓們為了活命賣兒賣女,朝廷為了維持開支也要賣官賺錢(註釋3)。有人說是文帝初期,所以百姓生活不好,經過文景之治後百姓的生活才會好。那好,我們看看漢景帝時期百姓生活情況,晁錯在上書漢景帝時提到了:五口之家累死累活耕種百畝,若是豐收還能填飽肚子,若是收成不好那就要賣兒賣女(註釋4)。

請問哪裡有一點盛世的樣子?若是盛世還能逼百姓賣兒賣女?漢武帝時期百姓生活也並不好,史書記載:豪強的土地非常寬闊,而普通百姓無一立錐之地(註釋5)。而且漢武帝時期天下流民四起,富庶的關東地區出現了人相食的情況(註釋6)。其實自漢初至漢末,漢朝的百姓就沒有幾天好日子過,就連最富庶的文景之治時期都有人相食、賣兒賣女的情況出現,所謂的文景之治也只不過是儘可能的避免百姓餓死。

貞觀盛世

首先貞觀時期很難定義為盛世,後世史學家也只是定義為貞觀之治。

貞觀四年,李世民狩於鹿苑,見野人多襤褸。這是在長安附近,李世民肯定看不到野人,這裡的野人就是指穿不起衣服的人。貞觀十三年,吳楚巴蜀之地二十八州飢,人相食。什麼意思?意思就是吳楚巴蜀這樣的富庶地方都發生了人相食的事件。這樣也能成為盛世嗎?顯然貞觀之治並不是盛世。

古代的盛世有多好?只要不餓死人就算是盛世,有什麼好羨慕的?

開元盛世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是杜甫的詩,意思就是說開元時期百姓非常富庶,一個小城市都有萬戶人口。而且倉庫裡面裝滿了稻米,百姓也不會考慮餓肚子。當時百姓生活的真的好嗎?不,當時百姓生活的也非常累,只不過能填飽肚子而已。

唐朝初期是以均田制推行的賦稅制度,而均田制規定:男人一人負責二十畝地,而且還要種五十株桑樹,五株棗樹,三株榆樹。(註釋7)但是開元二十五年的時候發生了變法,那就是每戶要種植桑樹五十株,棗樹和榆樹各十株。(註釋8)因為唐朝普遍為五人一戶,所以唐朝家庭經營大致為:二十至四十畝田地、五十株桑樹、十株棗樹、十株榆樹。種桑百餘樹,種黍三十畝。衣食既有餘,時時會親友。這是儲光羲(開元時期的詩人)描寫普通百姓家庭情況的詩,同時驗證了我們上面的推測,開元時期的家庭經濟大致就是如此。

古代的盛世有多好?只要不餓死人就算是盛世,有什麼好羨慕的?

韓國磐(史學家)估算唐朝時期土地畝產粟3石4鬥,但是寧可(博士生導師)認為唐朝時期的土地畝產粟1.5石,因為年代太過久遠,資料短缺,外加上土地畝產並不一致,所以這方面一直有爭議,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數據(註釋9)。我們就按照最高畝產算,一家最多經營40畝地,年產最高136石(最低60石)。天寶五年,米鬥之價錢十三。那麼我們推算一下,一戶農家種植的粟一共才值1768錢(最低780錢)。大棗價格在4-8文錢之間,棗樹的年營收大致為200文左右。五十畝桑樹年營收為400文左右,外加上棗樹的營收總共才600文左右。也就是說一家人不吃不喝不交稅不買衣服,然後一年總共營收為2368錢(最高2368錢,最低1380錢)

而《太平廣記》記載:唐龍朔元年,懷州有人至潞州市豬,至懷州賣。有一特豬,潞州三百錢,買向至懷州,賣與屠家,得六百錢。一頭豬的價格為600錢左右,也就是說開元時期百姓一年營收最多買四頭豬,最少買兩頭豬。這是理想主義,凡是都按照最大估值來算,但結果卻是一家人一年累死累活才夠買幾頭豬。如果減去自己吃的糧食(五口人一年就算吃30石(平均一人一天2斤口糧))減去稅收(220文錢(註釋10))減去衣服和種子錢,所剩下的錢都不夠買一頭豬。這就是開元盛世,百姓們辛苦一年才勉強能填飽肚子,吃豬肉都很困難。(以上具體數值來源於商兆奎所著《唐代農產品價格問題研究》,張安福所著《唐代農民家庭經濟研究》)

宋朝

很多人都在說宋朝時期百姓非常富有,生活也非常好,但是他們對宋朝的瞭解很多都是因為看了《東京夢華錄》。《東京夢華錄》是描述北宋東京開封府的繁華的歷史著作,但是他的作者是孟元老。孟元老是誰?孟元老是孟昌齡的兒子,是官宦子弟,他肯定要比尋常人富有。所以他能體會到東京的繁華,但是這和百姓有什麼關係?就比如你採訪馬雲,馬雲肯定說自己生活很好啊。但是這能證明什麼?證明我的生活很好?證明所有人的生活都和馬雲一樣好?

古代的盛世有多好?只要不餓死人就算是盛世,有什麼好羨慕的?

歐陽修: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採橡實、蓄菜根以延冬春。

蘇軾:今秋廬、濠、壽等州皆飢,見今農民已食榆皮,及用糠麩雜馬齒莧煮食。

司馬光:“鄉村農民,少有半年之食。”

南宋王炎:田野之民,食糟糠,此誠可憫……山居之民,盡掘蕨根而食。

南宋袁燮:“近而京輦米鬥千錢,民無可糴之資,何所得食,固有餓而死者,有一家而數人斃者。逺而兩淮荊襄米斗數千,強者急而為盜,弱者無以自活,官給之粥幸有存者,而無衣無褐,不堪隆冬,或以凍死。”

《司馬溫公文集》卷三九:父子相食,餓殍蔽野。

翻翻史書,從北宋到南宋哪有盛世的樣子?於外不能開疆擴土,於內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這能算盛世?

康乾盛世

清朝時期人口猛增,很多人把人口猛增的功勞歸結到康乾盛世上。確實,乾隆時期是傳統王朝的巔峰時期,古代所有的盛世都不如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有多好?我們看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民卷》:乾隆時代的中國農戶辛辛苦苦耕種一年收入不過32兩,但是開支高達35兩,也就是說累死累活反而負債二兩。因此乾隆時期百姓挖野菜是非常常見的事情,而且稍有荒年就賣兒賣女、人相食。這就是後世大書特書的康乾盛世,我們看看《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是如何記載的,下面是內容一小段截圖,

古代的盛世有多好?只要不餓死人就算是盛世,有什麼好羨慕的?

《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摘抄片段

請問一下,這樣也算是盛世嗎?很難稱這樣的時期為盛世,因為一點盛世的樣子都沒有。

這只是冰山一角,百姓們要遠比我們想的更艱苦。鄧雲特所著《中國救荒史》統計:自商湯十八年至1937年,一共3703年,期間卻發生了5258次天災(只統計記載在史書上的災難)。而且自1644年至1937年,這期間短短294年卻發生了1198次天災。將近四千年,幾乎無年不災。史書會怎麼記載災年?只有兩個字-“大飢”《資治通鑑》從周威烈王起,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終,這期間經歷了1363年,而“大飢”出現了41次,“人相食”這個詞出現了33次。也就是說在這片土地上平均每隔33.1年就會發生一次值得被記錄在史書中的饑荒,且平均每隔41年就會發生一次“人相食”。“人相食”一共就三個字,加起來也不過二十畫,但背後卻是無數個家庭妻離子散,易子而食。

史書只不過是寥寥幾筆,很難體會到其中的殘酷。我沒經歷過災荒,所以不知道多殘酷,不過有一段歷史卻詳細描述了災荒,具體如下:

……到處是屍體:出洛陽不到一小時就看到第一具躺在雪地裡的女屍,死了才一兩天,腦袋上的皮膚已經皺縮;她一定很年輕;雪花飄落在他的眼睛上面;她躺在那裡,沒有人會去掩埋她,最後由飛鷹或野狗把她啃剩幾根骨頭了事……但是人吃人似乎確有其事。通常都有人辯解說,人肉是從死人身上取下來的。我在這方面所報道的每一件事都免不了有這樣的辯解。在一個村子裡,有人發現一個母親正在煮她的兩歲孩子的肉吃。另一個例子是,有一個父親被控為了吃自己兩個孩子的肉而把他們勒死;他辯解說,這兩個孩子已經死了。另一個村子裡還發生了一起嚴重的案件:軍隊硬要農民收養棄兒。他們把一個八歲的男孩交給了一戶農民。後來這個孩子不見了,經過調查,在那家農民的茅屋旁邊的一個大罈子裡發現了他的骨頭……-《探索歷史——白修德筆下的中國抗日戰爭》

這是關於1942年災荒的記載,字裡行間透露著殘酷,想必古代的饑荒比這個也好不到哪裡去吧。

古代的盛世有多好?只要不餓死人就算是盛世,有什麼好羨慕的?

饑荒時,人們啃樹皮

隔三差五發生饑荒,動不動就是“人相食”這種也能成為盛世嗎?當然不能稱之為盛世。但是古人卻將其成為盛世,為什麼?因為真正書寫歷史以及在歷史留名的人都是精英人物,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普通老百姓。大鵬展翅九萬里,看不見地上的蚍蜉。古代的王公貴族高高在上他們又怎麼會在意普通百姓的生活?記載皇帝的豐功偉績時,史學家們恨不得大書特書。但是記載百姓遭遇時,史學家只是寥寥幾筆。也許是史學家並不在意,畢竟史學家們也不是百姓階層。

我們都是普通人,也別說什麼大話,能簡簡單單活著已經不容易了。至於那些經常幻想回到古代,回到戰爭時期,然後建功立業,我也不想說什麼了,畢竟夢裡啥都有。很慶幸我出生在現代,能見證國家一步步發展起來,而自己的生活水平也一步步提高。雖然小編活的也不怎麼樣,但是衣食無憂還是沒問題的。其實古代不餓死人就已經算是盛世了,但是這個值得羨慕嗎?現在的生活難道不比古代強百倍嗎?

很多人可能會說我只是拿古代災年對比,那好我就拿一個災年來對比古代。今年河南大旱,降水量遠不如去年。如果今年的旱情放在古代,那就是:己亥春夏,豫省大旱,至夏,樹木皆焦。諸縣餓殍遍野,人相食,戶口十不存一。但是今年河南的百姓有出現人相食的情況嗎?沒有,今年河南的百姓仍舊安居樂業。自建國以來全國興修水利,只要不是發生萬年一遇的旱災,那麼都會安居樂業,無非就是少吃兩塊肉而已,絕對不至於賣兒賣女、人相食。時至今日看到很多人緬懷古代,妄想著回到古代的盛世,我真的是覺得有點可笑,生活在一個衣食無憂的盛世卻緬懷一個人相食的盛世,豈不可笑。

古代的盛世有多好?只要不餓死人就算是盛世,有什麼好羨慕的?

註釋:

1:《史記》: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2:《漢書·諸侯王表序》記載:“誇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

3:《漢書·食貨志·論積貯疏》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

4:《漢書·食貨志上·論貴粟疏》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覆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

5:《漢紀·武帝紀四》: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6:《漢書·夏侯勝》:夏侯勝: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過半,蝗蟲大起,赤地數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秋至今未復。

7:《均田制》:男夫一人給田 二十畝, 課蒔餘, 種桑麻五十樹、棗五株, 榆三 根。非桑之土, 夫給一畝, 依法課蒔榆、棗 , , 多種桑榆者不禁。

8:《食貨二·田制下》 : 大唐開元二十五年令: ,,諸永業田, , ,每畝課種桑五十根以上, 榆棗各十根 以上, 三年種畢, 鄉土不宜者, 任以所宜樹充。

9:《唐代均田制的農民家庭經濟研究》至於粟的畝產量, 韓國磐先生曾估算唐前期邊境的中等田地約為 1 石左右, 寧可先生則認為這個數字偏低, 應為 1 ~ 1. 5石較為合適。

10:杜佑著《通典》“按天寶中天下計帳, 戶約有八百九十餘萬, 其稅錢約得二百餘萬貫。大約高等少, 下等多, 今一例以下等計之, 其八等戶 所稅四百五十二, 九等則二百二十二。也就是說納稅最低等一年也是220,農民需要每年交220文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