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之恋》:“眼前”与“脑内”的双重现实

《广岛之恋》:“眼前”与“脑内”的双重现实

《广岛之恋》海报

故事内容上的双重现实

经典影片《广岛之恋》讲述了一名法国女演员到日本广岛拍摄一部宣传和平的影片,在回国前两天邂逅了一位日本建筑师并与其相爱。建筑师极力留女演员留在广岛,她内心的困惑令她沉浸在往事之中。

《广岛之恋》:“眼前”与“脑内”的双重现实

因为在广岛这个战后的城市,因为又遭遇了一次狂热的爱恋,女演员回忆起自己在法国小城内韦尔与一名德国士兵的初恋。十四年前她因为恋人被杀一度精神失控,她以为自己已经忘记了那段往事。但建筑师唤起了她心中深埋已久的回忆和爱情,她把他当做死去的恋人,向他吐露自己多年来不曾忘记过去而受到的痛苦。在现实的世界里,他深爱着她,要求她留在广岛,在这片战争的废墟上重新生活,结束内心不安的日子。她在走与留之间徘徊,最后终于决定将他忘记!影片的结尾是男女主人公的对话,“我知道了,你的名字叫做广岛”,“是的,我的名字叫做广岛,而你的名字叫做内韦尔。”影片戛然而止,而她的去留已经不再重要了。

《广岛之恋》:“眼前”与“脑内”的双重现实

影片《广岛之恋》的故事发生在战后14年的广岛,这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是主人公“眼前的现实”。这座城市曾经被人类的仇恨和科技的文明所毁灭,原子弹袭击之后全城瓦砾,惨不忍睹。时间过去了十四年,二十万人随着那场爆炸不幸地消失了。但幸存者们——那些因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辐射而致残致畸的幸存者们,成了真正不幸的人。广岛空有表面的完整和不夜的繁华,这就好像女演员表面上安然无恙内心却曾经遭遇绝望和疯狂是一样的。

《广岛之恋》:“眼前”与“脑内”的双重现实

女演员因为遇到建筑师,他在战争期间曾经是名军人,唤起她对初恋的德国士兵的回忆,她在向他倾诉的时候甚至把他当成了已逝的德国士兵,这是她“头脑中的现实”。她曾经的初恋,因为战争彻底被毁了。她的记忆和内韦尔绑在一起,内韦尔是她出生、成长、读书的故乡,也是她的爱情被扼杀、遭受道德和世俗唾弃的地方。“内韦尔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就是一个使我在夜晚梦见最多的地方,同时也是使我想的最少的地方。”她用逃避来遗忘,用遗忘来治愈精神的痛。

《广岛之恋》:“眼前”与“脑内”的双重现实

影片将她的爱情和广岛连在一起。她的爱情就像广岛一样,都遭遇过毁灭性的打击。在广岛,这座城市和它的人民遭受了原子弹的致命打击,在内韦尔,女主角永远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和青春。前者是一个城市的集体记忆,战争所带来的惨痛画面在电影中不时穿插浮现,后者则是一个人的个人心路历程,在剧情的进展中逐渐揭示出伤痛的全貌。十四年的光阴慢慢流逝,时间似乎治愈了她曾经流血的伤。但是,因为这座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城市以及在这座城市遇到的关系密切的建筑师,她以为自己早已走出梦魇的心灵又隐隐作痛。现实在一个城市和一个人的记忆之间转换,无处逃遁,无处藏匿。

影片结构上的双重现实

电影《广岛之恋》由爱情故事引出战争往事,透过一段象征性的爱情来折射战争的残忍与忘却的重要。阿兰·雷乃在影片中完全摒弃了封闭的故事情节和线性的叙事结构,彻底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观念,影片按照人物的心理逻辑组织画面,在频繁的跳跃转换中阿兰·雷乃将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充分运用象征的手法,把过去和现在,现实和幻想交错混杂在一起,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多变的精神活动。

《广岛之恋》:“眼前”与“脑内”的双重现实

在《广岛之恋》中,时空交错的意识流结构,使女演员的心理活动随意识而自由流动,来往于不同时空之中。比如,影片的开始,镜头聚焦在两个人赤裸的躯体上,落满粉尘的肌肤的画面向布满汗珠的肌肤画面过渡,“你什么也没有看见”,“我都看见了,都看见了。”男女主角的对话引出广岛战后的废墟和辐射致残的幸存者画面。这是和广岛有关的故事,影片一开始就赋予了这一对情侣和广岛之间的千丝万缕纠缠不清的联系。

比如,早晨醒来,女演员从露台走回房间,看到熟睡中的建筑师抽动的手指,她的思绪一下子被带回到十几年前的内韦尔,因为她的初恋情人在被打死那一瞬间手指也在微微抽动。比如,在建筑师的家里,出于对女演员深深的迷恋,建筑师试图想了解更多有关她情感的故事,在他的追问下,女演员的思绪也被带回十几年前的内韦尔。于是影片又从 “眼前的现实”,进入到“脑海中的现实”。

《广岛之恋》:“眼前”与“脑内”的双重现实

再比如,临走前一晚在酒吧的段落,结构上采用了局部倒叙,一会儿是他们坐在酒吧里的聊天,一会儿是女演员陷入对过去的回忆,然后再返回现实,然后再进入回忆,都是随着女演员的心理意识自由流动,让倒叙描写更加自由,让影片逻辑更为清晰。

-----

《广岛之恋》:“眼前”与“脑内”的双重现实

-----

影片《广岛之恋》是阿兰·雷乃1959年的作品,也是他的现存影片中拍摄最早的一部长片。这部电影集结了编剧玛格丽特·杜拉斯和剪辑师亨利·科尔皮,导演、编剧和剪辑都是“作家电影”流派的成员,他们强强联袂使《广岛之恋》获得了1959年的法国梅里爱电影奖、1960年的法国电影评论家协会大奖以及国际影评人联合会奖等诸多奖项和多项提名。

但是比获奖更重要的是《广岛之恋》凝结着三位“作家电影”流派代表人物的创作智慧,他们的默契合作使《广岛之恋》成为一部地地道道的“作家电影”,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了“作家电影”的创作风格:抽象的影片主题、对人主观世界的关注、人物全知角度的旁白,大量的闪回表现“双重现实”即“头脑中的现实”和“眼前的现实”的交错等等,这些这些都在阿兰·雷乃的这部代表作《广岛之恋》中相当鲜明的展示出来。

以上文字节选自《法国“作家电影”流派研究》一书。在该书中,作者对“作家电影”流派的代表作品,如《广岛之恋》《印度之歌》《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横跨欧洲的快车》的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作家电影”?

什么是“作家电影”?

《广岛之恋》:“眼前”与“脑内”的双重现实

-----

-----

除了形式不能有任何交流。

如果没有形式,

你就不能在观众中营造出情绪。——阿伦·雷乃

提到“作家电影”,就不得不提法国,就电影艺术来说,法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一直都是一个独特而不媚俗的存在,也是一片迷人的风景。它鲜明的特质既引人注目,也令人迷惑,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法国电影,传承着注重精神层面表达的法国文化特色,做了很多形式大于内容的尝试,一度颠覆人们对传统电影的理解。

所谓法国“作家电影”,意为“文学家拍摄的电影”,其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法国,以阿伦·雷乃、克利斯·马尔凯、阿涅斯·瓦尔达、阿兰·罗伯-格里耶、玛格丽特·杜拉斯、亨利·科尔皮和让·凯罗尔为主要流派成员。

《广岛之恋》:“眼前”与“脑内”的双重现实

左至右:阿兰·雷乃、阿涅斯·瓦尔达……

作为一个团体,他们的作品从主题选材、叙事技巧、剪辑手法到台词处理,都有强烈的共性,都呈现出了与以往电影大不相同的地方。于是这批在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的艺术家们形成了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作家电影”流派。虽然“作家电影”流派持续的时间很短,但是导演们的主张及其作品不仅对法国电影的发展,而且对后世电影的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

新书《法国“电影作家”流派研究》正是以少为人知却对当代电影发展影响深远的“作家电影”流派为研究对象,从时代背景出发,剖析“作家电影”的前卫和迷人之处,无论是对文学和电影关系的解读,对七位代表作家的创作特点的总结,还是对作品的美学分析,都呈现出作者深厚的法文功底和文化素养,令人会心和回味。

《广岛之恋》:“眼前”与“脑内”的双重现实

《法国“作家电影”流派研究》

盛柏 著

定价:68.00元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9年10月

盛柏,先后在中国传媒大学、法国国立马恩拉瓦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复旦大学博士后,2010年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访问学者,2012—2013年法国国立弗朗什孔泰大学青年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法国现当代电影及导演创作风格研究。

电影的法国,也是文化的法国,因为导演为作家出身的特殊身份,书中梳理的“作家电影”的发展历程和创作风格,同时也可以与同时代的存在主义文学、人们的精神追求、法国人的民族特质、塞纳河的人文环境等链接在一起。“作家电影”所呈现的形式也不是单纯的线性叙事和声画同播,导演和电影的关系也更加复杂,总的来说,“作家电影”是以生活哲学、爱情哲学、对艺术和人性的态度等为内核进行的形式创新。

《广岛之恋》:“眼前”与“脑内”的双重现实

《广岛之恋》:“眼前”与“脑内”的双重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