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熙战功显赫为何朱棣还是把皇位传给了朱高炽?

伊帆小妞


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原因如下

一、朱高炽是嫡长子。



到明朝时,汉人由嫡长子接位已成陈例。没有正当理由,嫡长子的地位不可动摇。朱棣的仁孝文皇后,是中山王徐达和正妻谢夫人的大女儿,从小聪明好学,人称女中诸葛,朱和尚闻其名而和徐达做了亲家。仁孝文皇后成亲后,对下人平等,对姑嫂体贴,朱和尚、马大姐对这个儿媳妇极为满意,朱棣登基后四个月,仁孝文皇后劝朱棣礼贤下士,治理好国家,朱棣对她的意见非常认可。永乐五年,皇后因病去世,朱棣痛苦不已,之后再没另立过皇后,这点和他老子朱和尚有一拼。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及四个公主都是仁孝文皇后所生。朱棣既终生就一个皇后,那就意味着就朱高炽一个嫡长子,何况朱高煦和朱高炽同一个母后。



二、朱高炽虽个性温和,身体肥胖,但在所谓靖难之役中也有守卫老巢北平之大功。

朱高煦随燕王朱棣出生入死,最终帮助父亲攻入了南京。朱高炽是留守司令,他在燕王朱棣造反过程中,成功地守住了老巢北平。如攻破北平老巢,燕王造反军会军心涣散,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三、朱高炽成功地赢得了文官集团的拥戴。

黑衣丞相、造反军总参谋长姚广孝、大明三大才子之首主编《永乐大典》的谢缙、西杨杨士奇、东杨杨荣、南杨杨溥等文官集团都是朱高炽的铁杆粉丝,尤其是姚广孝在朱棣心目中地位很重,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四、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得爷爷朱棣的宠爱,为高炽上位加分。



朱瞻基出生那晚,还是燕王的朱棣曾作一梦,梦见朱和尚赐他一个大圭(在古代大圭象征权力),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后觉得此梦十分吉祥,忽然手下报告朱瞻基降生。朱棣马上认识到梦境印证在孙子身上,跑去看孙子,见小瞻基类己,脸上一团英气,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此事对朱棣下决心造反有很大作用。朱棣在造反成功后,亲自挑选著名文臣任瞻基老师,叮嘱他们:皇孙是可造之才,要尽心竭力辅导。朱棣在永乐中期远征漠北时,总是把瞻基带在身边,亲自教皇孙行军打仗,每次远征经过农家,朱棣还要带瞻基了解农家艰辛,让他以后做一代圣君。永乐九年朱高炽被指定为皇太子,朱瞻基立刻被立为皇太孙。朱瞻基为老爹上位加分。

五、朱高煦利令智昏,死赖在京城,并口无遮拦地宣称要做李世民第二,这无疑触怒了朱棣,让朱棣如芒刺背,最终也决定了他的归宿。

朱高煦一介武夫,孔武有力,在靖难之役中居功自伟。朱高煦常做先锋,1400年在白沟河之战中,斩杀南军都督瞿能父子。后来朱棣兵败东昌(今山东聊城),大将张玉战死。朱高煦率军赶至,救出朱棣。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击败,朱高煦赶至,朱棣大喜道:我力竭,我儿应当奋勇再战。(此话无错!)又扶其背: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此言大谬!)朱高煦闻言如打鸡血,杀退南军。朱高煦恃功骄纵,多行不法。朱高煦深得部分武官集团的拥护。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的拥护,朱棣在朝议立储时,虽有迟疑,但考虑到朱高炽是太祖所立,而高煦过失太多,终立朱高炽。朱高煦不肯就藩云南,逼朱棣同意他父子留在南京,在南京又索取天策卫为汉王护卫,并常以唐太宗自比。不久又向老爹要求增加两卫,行为更为放纵。到1415年,高煦被改封青州,仍不愿前往。朱棣引起警觉,疑他有夺嫡之意,下诏催他就藩。朱高煦仍不动身,私自招募精兵三千,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僭用御用车马器物。至此,朱棣已对高煦失去耐心。1416年十月,朱棣得知高煦违法之事高达数十起,痛斥后,剥夺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几成庶人。高炽念及兄弟情,向父亲百般请求,成祖削其两护卫、诛杀其亲信。至此,朱老二的皇储梦彻底歇菜。


苍茫大地顾炜斌


从现有的资料看,朱棣不太喜欢朱高炽的,倒是很想把皇位传给朱高煦的。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和朱棣一起始终在前线冲锋陷阵,甚至还救过朱棣的命,功劳很大。

而朱高炽因为肥胖,走路都要人扶,无法上前线,所以留守大本营北京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头上。

朱高炽好文,在政务管理上有才能,又能用人。虽然不能亲自挂甲上阵,但是在面对建文帝的五十万大军围攻北京城时,靠一万军队成功守住了根据地,这个功劳是战略性的,朱高煦是不可比的。

其次,他对父亲非常忠诚。建文帝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许诺给他封王,同时又放出信息让朱棣知道。朱棣得知后大怒,甚至动起了杀机。面对建文帝的反间计,他连看也不看建文帝的书信,原封不开送给朱棣,从而赢得了朱棣的信任。

第三,我们看他执政后,取消了很多严酷的政策,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因为朱棣不喜欢他,在他身边安插了一些人,表面上看是帮助他理政,实际上就是朱棣的眼线,朱棣这是想在他身上找到错误或失误,从而毁了太子,但是,他理政能力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仁治国,深得下属的尊敬。

最后,朱棣找不出任何理由毁他。这应了那句至理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四平


明成祖朱棣的继任者是明仁宗朱高炽,他的长子。但是事实上,朱棣最爱的却并不是长子,而是他的第二个儿子朱高煦。朱棣对这个嫡出的次子很是喜欢,以至于曾经在立储君一事上犹豫不决,而且还曾多次暗示朱高煦有机会登上皇位。

那么为什么朱高煦如此受朱棣宠爱呢,第一,朱高炽性格懦弱,非常不像自己,而且朱高炽身材十分肥胖,走路都需要有人搀扶。而朱高煦确是十分勇武,即使他品行不端也深得朱棣喜欢。第二,朱高煦战功卓著,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就朱棣于包围圈。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煦随军出征,经常作为前锋,建文二年(1400年),朱高煦参加白沟河之战,并率精骑冲阵,斩杀都督瞿能父子。后来,朱棣兵败东昌(今山东聊城),大将张玉战死。朱高煦率军赶至,击退南军,将朱棣救出。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击败,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大喜道:“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当奋勇再战。”又抚摸着他的背部道:“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朱高煦亲率军队力战,终于将南军击退。虽然深得朱棣宠爱,但是朱高煦自恃功高,任意妄为,常常被大臣弹劾。

在古代,立储是大事,要慎之又慎,最终朱棣传位于朱高炽的原因,其一:虽然朱高炽朱高煦都是皇后所生,都是嫡子,但朱高炽是嫡长子,朱棣虽然不太喜欢朱高炽,但是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同时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权衡再三还是传位于朱高炽。其二:传位于朱高炽还有一个重要点,那就是朱高炽生了个好儿子朱瞻基,朱瞻基就是当年解缙向朱棣建议立朱高炽为太子时提到的“好圣孙”,父亲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他也旋即被立为皇太孙。朱瞻基自幼聪明英武,很像朱棣,因此朱棣非常喜欢他,就连北征漠北也要带上他,目的就是为了让他熟悉战争、历练军事本领,体察民间疾苦。少年时代的朱瞻基果然不负众望,不仅精通武艺,也熟悉典籍,于诗书画印等文艺方面亦有造诣。



确实在朱高炽和朱瞻基在位的11年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史称仁宣之治,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历史即故事


你说的应该是明成祖文皇帝朱棣的嫡二子汉王朱高煦,说起这个朱高煦,就多了一点悲情色彩。朱高煦在他的父王朱棣起兵靖难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多次拯救朱棣于危难,朱棣可能也是感到这个儿子勇猛异常,很像自己,于是就隐晦地告诉朱高煦,许诺储君之位。

但是当朱棣真正即位之后,却宣布册立自己的嫡长子也就是朱高煦的大哥朱高炽为太子,这让朱高煦很恼火,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和愚弄,从这里起,朱高煦心里就有了效仿自己的父亲,起兵造反的想法。

可能是迫于朱棣和朱高炽的威严,亦或是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粮草辎重,直到他的侄子朱瞻基即位之后,他才匆匆起事,结果很明显,兵败被俘。

朱棣之所以没有将皇位传于朱高煦,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祖训和传统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册立储君大都是立嫡立长,朱高炽是嫡长子,理应被封为太子。

二、好圣孙

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自幼聪明伶俐,深得朱棣喜爱,朱棣觉得朱瞻基有统治国家的才能,于是乎,朱高炽可能沾了点儿子的光。


张陆奭


古代封建帝王选择继承人的条件无非有两个,立嫡立长,父死子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无子兄终弟及,这是最普遍的情况,也就是正常情况下大家都这么干。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为什么?

  1. 首先,立嫡立长是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的,嫡子、长子都是唯一的,如果再另行一套标准的话,如立贤,这个概念可就太宽了, 大家都说自己的品德,才能是最好的,那么,该立谁?选了这个其他人肯定会反对,而立嫡立长就不一样了,这个概念具有绝对性,不容易出大的岔子。
  2. 在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不是所谓的“三妻四妾”制,妾的地位是远远不及正妻的,妾生下的孩子在名义上是妻的孩子,而家财,爵位这些东西也只能让嫡子,长子继承,这种观念可以说是一种宗族血亲制度,社会的公序良俗,皇室作为国家的第一家庭,也必须遵守这种礼法,皇帝的合法性来自礼法,一般情况,皇帝并不会违反这种观念。



朱棣、朱高炽、朱高煦三个的情况是这样的。



朱棣原本并不是法定继承人,朱元璋早年吃过没文化的亏,所以,为了避免子孙后代也吃亏,加上礼法的束缚,个人的喜好,最后选择了朱标为太子,结果,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爱屋及鸟,又把朱允炆扶上了帝位。



但朱棣不认命啊,于是悍然发动了“靖难之役”硬是逆天改命,做了皇帝

原本,朱棣这一系是无缘帝位的,藩王的位置含金量也不如帝位,两个儿子也不太可能会争,历史上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嫡庶之间争夺藩王之位的,常理来说,朱高煦只能袭个亲王。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在朱棣登上皇位后,两人的身份自然提了一档,提之前,提之后自然有着天壤之别。

为什么历史上这种情况很少

正常情况下,继承人确定好后,皇帝就会对其他皇子进行打压,避免这些人危胁到太子的位置。

同时,太子也要打压,避免危胁到皇帝。

皇帝>太子>其他皇子

而此时此刻,两人的羽翼己丰,也就是翅膀硬了,身边自然聚拢了一帮想立下从龙之功的臣子,尾大不掉,形成两个利益集团,朱高炽的背后是文臣集团,但没有军权,朱高煦有军权,背后还有部分勋贵的支持,这时就形成了一种不争是争,争也是争的局面,力量一均衡,谁便也奈何不了谁,同时,一方的壮大也会引来皇帝的猜忌和打压,双方的矛盾甚至是三方的纠缠便无法调和、最终愈来愈复杂。

这种情况,终明一朝只出现过一两次,历史上也很少。

朱高炽的特点

朱高炽这个人,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完完全全一个明君的形象,爱读书是基本的,性格宽厚,儒雅,开明,箭术尚可,尚文厌武,喜静不喜动。



朱高煦的特点

朱高煦这个人,绝对不符合古人的道德观,仗着父亲的宠信,朱高煦甚至连遮掩都不用,这可以是一个优点,诚信嘛,但在权力斗争中,真正的智者是不会过早的暴露意图的。

残忍,冷酷,有勇无谋,权欲熏心,居功自傲,没有长远谋划,无法无天,无赖,英俊,武力值高,朱高煦的特点。



朱棣的想法

人们总是偏爱那些与自己方方面面都相似的人,朱棣也一样,两个儿子中,唯有朱高煦与自己最像,这个像主要体现在双方的武力值差不多,同是骁勇善战者,都不爱读书,一只锅里搅过马勺(朱高煦随父靖难),所以,朱棣对这个儿子是比较宠爱的,而嫡长子朱高炽,爱读书,识大体,端庄,温和,仁义,儒雅,但却身宽体胖,不爱运动,身弱多病,朱棣很是不喜。


最后的结果

按规矩,朱高炽顺理成章的当上了太子,在此期间,朱高煦数次出招,朱高炽差一点被废了,但机缘巧合下,朱高炽竟然挨了过来。

  1. 朱高煦谤排太子未完成皇帝交代的任务。
  2. 勾结宦官,构陷太子不轨。
  3. 将太子周围人都赶走。

很快,朱棣责令朱高煦就藩,地点就在云南,朱高煦又一次地发挥了其无赖本色,拖延不走,时间长了,朱棣也烦了,在知道其多行不法之事后,剪除其党羽,责令其就藩,朱高煦只得服从。

朱高炽胜利的四个原因:

  1. 朱高炽和朱高煦皆己势大,朱棣对两个人都存在一种提防心理,而朱高炽一直都是被动挨揍的那个人,朱高煦的上窜下跳也被朱棣看在眼里,于是,朱棣的天平便顷向了朱高炽这一方,
  2. 朱高炽并未犯过大错,朱棣找不到废立的原因,加之礼法的束缚,立嫡立长这一铁律很难更改。
  3. 朱棣对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很是喜爱,这一点是朱高炽的加分项
  4. 朱高炽的追随者众多,其在文臣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如行废立之实会引不必要的动荡。

朱高煦的结局

朱高炽当上了皇帝,他的儿子朱瞻基也当上了皇帝,最后,野心家朱高煦选择了造反,造了他侄子的反。



造反这个东西,天时,地利,人和必须全部俱全,在天时上,朱高炽占据了大义,在地利上,人们厌恶了战争,尤其是战争刚刚远去的时候,在人和上,朱高煦犹豫不决,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野心家朱高煦最终还是落了个兵败被囚的结局...


汉不相读书


首先废长立幼这是封建制度比不允许的就算朱棣本身不是嫡出篡位得来的皇帝也不能做这种有悖纲常举动二是自己篡位得来的皇位本身就名不正言不顺为了树立皇帝威严拉拢人心也必须立嫡长三是朱高炽没有犯过大错并且立有战功在当初发动靖难之役时功不可没四是隔辈传位 看好朱高炽之子朱瞻基 就跟康熙看好乾隆一样


帅坡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今北京)。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寺,阴谋夺嫡;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


山海小鲸


不是说因为喜欢大孙子,所以才传给大儿子么,传给二儿子就没大孙子什么事了。


深蓝世界1987


第一个原因,朱高炽是嫡长子,老二再勇猛,一旦坏了规矩后代会学着造反的,可以说不能开这个先例

其次呢,朱高炽实习期处理政务的确做的很好,老二虽然勇猛,但是只是做将军的料

第三,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朱瞻基这个“好圣孙”,永乐再喜欢老二,也没有喜欢这个孙子厉害,北征蒙古的时候带着他,去北平行宫也带着他,可以说是直接越过二代来培养朱瞻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