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紀的戰列艦,每平方釐米的咬合力超5噸,霸王龍也不如

地球的史前海洋是屬於野蠻生長的時代,只要體型上去了,基本上都能通殺了。因此史前海洋在很長時間裡,都是被一種最強的生物統治著。而被網友津津樂道的史前最強海洋霸主有三個,其中之一就有那被稱為“史前咬合力最巨大的生物”——

鄧氏魚。根據古生物學家的研究,鄧氏魚每平方釐米可以達到5600公斤,是人類目前所知最為兇猛的海洋生物。

泥盆紀的戰列艦,每平方釐米的咬合力超5噸,霸王龍也不如


鄧氏魚,屬盾皮魚家族中的一員,生活在距今約3.6億—4.15億年前的泥盆紀末期,化石主要被發現於北美、歐洲及北非。另外鄧氏魚代表的是一個屬(包含有10個種類),不是隻是一種魚。其中最大的一種為泰雷爾鄧氏魚(Dunkleosteus terrelli),體長可達6米,重約4噸。網上傳的10米略有誇大成分,但最強的硬骨魚類,它當之無愧。

泥盆紀的戰列艦,每平方釐米的咬合力超5噸,霸王龍也不如


泥盆紀的戰列艦,每平方釐米的咬合力超5噸,霸王龍也不如


目前科學記錄上並沒有發現完整的鄧氏魚化石,只有身體前半部分的頭部外骨骼化石,身體半部長什麼樣子不清楚。由於鄧氏魚和節頸魚(已發現完整的身體化石)的關係較近,因此科學家對鄧氏魚的整體復原圖的後半部分是參考了節頸魚。

泥盆紀的戰列艦,每平方釐米的咬合力超5噸,霸王龍也不如


科學家利用電腦模擬鄧氏魚的頭骨後,發現鄧氏魚在史前海洋裡可謂是“裝甲戰列艦”。首先鄧氏魚的頭部完全重裝厚甲,身體和尾部應該沒有裝甲,但可能皮很厚。其次頭部肌肉相當發達,與關節協調度絕佳,可以在五十分之一秒內瞬間咬合,再配合那機械式(四連桿結構)的結構和滿嘴猙獰鋒利的牙齒,獵物估計是在被咬後才感覺到痛楚。

泥盆紀的戰列艦,每平方釐米的咬合力超5噸,霸王龍也不如


從現存的頭骨推算,鄧氏魚最大個體的咬合力尖端可達6000牛頓,在牙齒刃端可達7400牛頓,而在鄧氏魚的牙齒在閉合的一瞬間,所有的力量都會聚合在牙齒前端極小的區域內,每平方釐米可以產生高達5600公斤,幾乎是霸王龍的1倍多。但要和巨齒鯊相比,那就是一個騎兵和一輛坦克在比較了。故鄧氏魚的咬合力在歷史上所有魚類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巨齒鯊。

泥盆紀的戰列艦,每平方釐米的咬合力超5噸,霸王龍也不如


不過有部分學者認為鄧氏魚的咬合力沒有那麼大,畢竟鄧氏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牙齒,而以相互絞合的長條嶙峋狀的刃片代替。如果咬力太大,那塊刃片很容易折斷的,而且鄧氏魚的牙齒可不像鯊魚那種可以無限替換牙齒。另外若鄧氏魚的咬力史上最強,那豈不是所有盾皮魚類的咬力都同樣巨大?

泥盆紀的戰列艦,每平方釐米的咬合力超5噸,霸王龍也不如


靠著最強的矛和最強的盾,鄧氏魚統治史前海洋長達5000萬年。不過很可惜的是,鄧氏魚在泥盆紀末大滅絕事件中,沒有一個後代殘存下來。儘管後來海洋動物的演化都拋棄了這種重裝甲,劣勢是速度太慢了。不過作為魚類掠食霸主的先驅,即使在某些方面可能還很原始,但還是在演化史上佔據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