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自杀者身边的九种关系,《病号》讲明白了

一位自杀者身边的九种关系,《病号》讲明白了

乌镇戏剧节最近的特邀剧目里,有一部符宏征导演的作品《病号》值得关注。
符宏征是马来西亚华裔,大学的时候去了台大读中文,后来就留在了那边。早年也曾师从赖声川,作为表演工作坊的驻团导演。
戏剧理念方面他受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的影响较深,强调演员身体行动在表演中的重要性。2006年他创立了“动见体剧团”,主要在台湾创作,现任教于文化大学京剧系与台湾大学戏剧系,曾有《战》等作品到大陆演出。
《病号》的英文名是《The Unnamed》,中文大概可以翻译成"无名的人"。剧名取自日本网络文化用语,形容在网上匿名发泄负面情绪的账号,类似于我们对"键盘侠"的定义。导演在这部作品里讨论了当代人的情绪困境以及网络评论对生活的影响。
故事以一名自杀未遂者为核心,辐射出九名相互形成关系的角色,这些角色没有名字,仅以关系中的称谓作为辨识。
情节设置中有自杀者的医生和已婚妇女偷情、好朋友的女友依靠 Siri 获取性高潮、自杀者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处理他人的心理疾病,但无法面对自己的情感屡屡失败……围绕在自杀者关系网上的九人各自有需要面对的道德困境和苦痛挣扎。


《病号》以一种蒙太奇的手法快速切换九个人的生活片段,最常出现的诘问是"你这样有什么意义呢?"演员们的台词都是用网络留言评论的口吻,节奏飞快但都是一句紧跟一句的想当然。这些评论包括"那当然是他的问题"、"怎么会这么软弱"、"就应该早点去死"这样的话语,像是我们在网络上看过的恶臭语言。
九个人在评论别人的同时也都在等待自己被他人拯救,剧中有一个场景是九个人都在表演同一个动作:一个人奋力拥抱另一个人,一个人又全力推开另一个人。
导演用这样的内容和形式描述这个时代的焦虑、欲望和抑郁等种种情绪。但导演没有给出一个如何逃离的具体答案,他的呈现像一面镜子,"无名的人"是我们自己。
《病号》的好胜在了诚与真,作品没有刻意回避困境里的羞耻感和平庸的恶意,能提醒观众这或许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困境。《病号》的形式并不花哨,看完整个剧只觉得巧妙也不会觉得炫技,舞台语言准确又有想象力,情节设置也精准的抓住了现代人的情绪。
故事刚开始时,有一个人在舞台上走来走去卖气球,最开始时大家都在自己的困境里无暇顾及气球的存在,然后有人问,”你为什么要卖气球?”,卖气球的人说,“我感觉你好像要掉下去了,我给你个气球让你浮起来一点"。

在看《病号》时,我在思考为什么喜欢进剧场,有人说现代人生活节奏太紧,劳累一天后只想看点轻松愉快的东西。我还是希望自己进剧场是为了买到那样的气球,不用到能起飞的程度,但如果有人快掉下去了,皮球能让他浮起来就好,哪怕一点点。
(图片来自乌镇戏剧节官方微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