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县八景之“西山远眺”考

恩县八景之“西山远眺”考

文图无关

据《恩县县志》载,恩县八景之“西山远眺”这样介绍:“景观地点在原旧城西关村西。古时,平原地方无山川之秀,文人雅士无登临之乐事,遂有好事者在此堆土为山,名曰“西山”。每逢春明秋高之际,夕阳欲下山之时,登临‘西山’,凭目远眺,但见,霞映西天,远屯若云,烟笼万禾,百鸟归林,霞亦灼灼,云亦隐隐,烟亦渺渺,鸟亦点点,构成美丽乡村的晚景图画,使人观之遐思不尽,流连忘返。”

然而,无论一年四季之何时,何种天气,无论站在旧城四关之十字街头最高处西望,还是站在西关西的池塘里往西“远眺”,皆不见“西山”美景。遍访原旧城居民及文人们,也都说不清此景点之所在,西关以西之远近即无“土堆”遗迹,也无有关“土堆”之记载。故,“西山远眺”的在旧城西关以西的“土堆”之说绝不成立。

难道是原恩县人的误述或虚幻?堂堂《恩县县志》又绝不会出如此低级错误。还是让我们仔细考察以后再下结论吧。

先查恩县历史沿革:

西汉高帝3年(公元前204年)始置东武城县,恩县境域当时属东武城县。

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划出武城县东部始置历亭县(县治今武城镇)。

金阜昌5年(公元1134年)为避水患移恩州治地于历亭县治地(今武城镇)。

明洪武2年(公元1369年)降恩州为县,历亭县遂改称恩县。

明洪武7年(公元1374年)恩县治地东迁至许官屯,即今平原县恩城,原历亭县、恩州、恩县治地改称旧城,即今武城镇四关地。恩县在旧城仅存5年。

再查《恩县县志》,我所知者有四部:

1、明·万历26年刻本,明·孙居相修,雷金声纂。

2、清·雍正元年刻本,清·陈学海修,韩天笃纂。

3、清·咸丰九年刻本,李熙龄修纂。

4、清·宣统元年刻本,汪鸿孙修,刘儒臣等纂。

因为恩县治地已于明初即迁往许官屯,又加之最早一部县志修纂于明万历年间,故可推断“远眺”“西山”之落脚点绝非旧城西关一处,即可能是旧城西关,也可能是恩城西关。

恩城或旧城西关以西有“山”吗?你别不信,还真有!在哪里?黄河故道两边的沙丘(俗称沙土岗子)也!

今武城县境域与两条黄河故道有关,一条是原恩县、武城界河,一条是今武城、平原界河。而旧城、恩城分别在两条沙河之东。两条沙河之侧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沙丘,有的是光秃秃的沙岗,有的则是成片的丛林果园,这在广袤的平原地带格外显眼,不明就里者远望之,这沙丘岂非“山”也?现在有的沙丘已被平整为良田,有的则被开发利用,今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既为原恩县地。

想当年,夕阳西下之时,站在恩城西门外西望,从北向南“凭目远眺,但见,霞映西天,远屯若云,烟笼万禾,百鸟归林,霞亦灼灼,云亦隐隐,烟亦渺渺,鸟亦点点,构成美丽乡村的晚景图画,使人观之遐思不尽,流连忘返。”

如果身处旧城以西十数里于夕阳西下之时西望,从龙湾村往南依此观之,也可见“西山远眺”之美景。从以上“百鸟归林”句,可知县志中“西山远眺”是恩城西望之景,因为旧城距龙湾以南沙丘太远了,绝看不见“百鸟归林”的。

由此观之,恩县“西山远眺”之景确有,只是被旧城人给注释错了,可见有的文化人不动脑子,光当文字搬运工,误人不利己,何苦呢?

附:旧城四关历史沿革考

西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始置东武城县,四关属东武城县。

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去“东”字,改称武城县,四关当属武城县。

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划出武城县东部置一新县,取名历亭县,治地设在四关之地。

唐武德6年(公元623年)因清河、武城均遭水患,遂迁贝州州衙至运河东之历亭县办公,武德8年(公元625年)灾后又将州衙迁回贝州(今清河县)。

宋庆历8年(公元1048年)贝州(治地今清河县)发生王则起义,文彦博平之,第二年改贝州为恩州。

金伪齐阜昌5年(公元1134年)将恩州治地迁往历亭县治地。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将仅辖历亭一县的恩州降为县,改恩州为恩县。

明洪武7年(公元1374年)将恩县东迁至许官屯,原恩县治地改称旧城。

公元1956年撤销恩县建制,其境域划归平原县、武城县和夏津县。

总之,旧城四关是个历史悠久的城镇,西汉后属东武城县、武城县(公元前203—公元595年)798年。暂代贝州治地(公元623—625年)3年。为历亭县治地(公元596—1369年)774年。为恩州治地(公元1134—1369年)236年。为恩县治地(公元1369——1374年)6年。可以肯定地说,旧城是原恩城县的重要镇店,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