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薰吸治眩暈 有效率超九成五

中藥燻吸治眩暈 有效率超九成五

眩暈症是臨床內科常見病證。西醫高血壓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及腦動脈硬化、美尼爾氏綜合徵、神經官能症、貧血、頭部外傷後遺症以頭暈目眩為主要表現者,均屬中醫的“眩暈”範疇。臨床採用外治法中藥燻吸防治眩暈,取得較好療效。現介紹如下。

中药熏吸治眩晕 有效率超九成五

臨床資料

30例為均門診病人,男18例,女12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80歲;病史最短6個月,最長30年;所有病例均有旋頸、起臥易發短暫性眩暈症狀;治療前均予血常規、肝腎功能、血脂測定,量血壓及經顱多普勒(TCI),X光頸椎片等檢查以確診。

中醫診斷標準:(1)有典型的眩暈症狀:自身有旋轉或晃動感,或目眩,或視物有旋轉感;或自覺頭暈,昏沉或暈脹不適。(2)可以有反覆發作史。

西醫診斷標準:(1)有頸椎病史或動脈硬化病史。(2)眩暈呈旋轉性、浮動性、傾斜性發作,發作時間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最長不超過24小時,或伴頭痛、嘔吐等症狀。(3)嚴重者可見椎-基底動脈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的一側性運動、感覺及視力障礙。(4)X線攝片、CT、核磁共振檢查有頸椎順列改變、椎體移滑、椎間隙狹窄、椎間盤突出、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椎管狹窄等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的陽性病變。(5)腦電阻圖與腦電波圖發現有腦缺血的陽性改變。

處方:白芷、薄荷、蒼朮、川芎、天麻、白芥子各10克。

用法:將藥物用冷水浸泡1小時,煮沸10分鐘後揭蓋,令患者鼻子對準壺口,以燻吸熱氣。每次10~15分鐘,燻吸後避風。10天為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

中药熏吸治眩晕 有效率超九成五中药熏吸治眩晕 有效率超九成五
中药熏吸治眩晕 有效率超九成五中药熏吸治眩晕 有效率超九成五

療效標準根據頭痛、眩暈,耳聾、耳鳴,視物不清,體位性猝倒,頸椎側彎、後伸不適等症狀,按輕重程度分為無(4分)、輕微(3分)、明顯(2分)、嚴重(1分)4級予以量化,5項合計滿分為20分。治癒:治療後達到20分;顯效:治療後總分比原來提高6~10分;好轉:治療後總分比原來提高1~5分;無效:治療後總分比原來降低或不變。

治療結果治癒18例,顯效10例,有效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67%。

體 會

中醫認為,風、火、痰、虛是眩暈證的共同致病因素,故在論治上,肝火風陽肆虐,當清火滋水潛鎮;中虛痰濁上擾,當培土榮木化痰;氣血虧虛絡阻,當補益氣血、通脈活絡;腎虧髓海不足,當益腎填精補髓。中藥湯劑在治療眩暈症方面療效明確,但是隨著社會節奏的增快,簡便速效的藥物更能為人們所接受。而中醫學在內病外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古今醫家創制了許多簡、廉、便、速的有效外治法,中藥燻吸法就是其中之一。近年來研究發現,鼻腔給藥使用方面,吸收迅速、充分,副作用小,並且提出鼻腔給藥可能是一種向腦輸送藥物的新途徑,藥物經鼻後可刺激鼻內神經,使其產生反射性調節,調節腦部和內臟功能,從而對腦部和全身起到治療作用。方用白芷、薄荷、蒼朮、川芎、天麻、白芥子以平肝熄風,化痰通絡,而據現代藥理學研究川芎、白芷對血管平滑肌有解痙作用,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黏稠的作用,並可降低患者的血脂質過氧化物而具有抗自由基作用;天麻、蒼朮有收縮血管降低血流量、中樞抑制、耐缺氧、增強血管通透性等作用。鼻聞藥治療眩暈療效確切,收效迅捷,是臨床可取之法。

中药熏吸治眩晕 有效率超九成五

• end •

文字來源丨醫藥星期三

圖片來源丨網絡

“健康杏林”是《醫藥星期三》報的官方微信公眾平臺。《醫藥星期三》報是全國郵發的,以中醫藥治療為特色的,刊發醫藥保健、健康養生知識為主的專業保健科普報。開設有“中華醫藥””中醫精粹“”民族醫藥“”藥膳食療“等中醫專版。全國郵發代號47-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