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饥荒,为什么不捕鱼打猎呢?

命中注定4711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突然想起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同样是出现在一本历史书籍当中,有一个小孩子问自己的父母在闹饥荒的时候,古人为什么不吃老鼠肉,不吃会飞的动物的肉反而要啃树皮活活的饿死呢?然后那个小孩子的父母告诉他,在闹灾荒的时候,不要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但凡是能吃的全都吃没了,甚至树皮也早已经啃干净了,很多人迫于无奈只能吃土,然后因为土消化不了活活胀死了。

事件回顾

华夏版图之大,常人难以想象,在如此大的版图之上似乎很容易出现灾荒,尤其是在封建王朝的统治时期,各种灾荒更是层出不穷。

这一点不能责怪统治者,毕竟在那个衣食住行全都依托老天爷、要看老天爷脸色的封建时期,一旦出现一些大的自然灾害,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抵抗。

而发生灾荒最常用的赈灾手段便是在每一个县里面摆上好几口大锅,然后在锅里面撒上稀粥,前来乞讨的百姓见到锅和稀粥之后便纷纷下跪,希望能够获得一碗稀粥来续命。

只不过因为在诸多电视剧当中,往往会采用一些比较喜感或者美化当时环境的一些拍摄手法,我们并不能够明确的直观感受到在古代尤其是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灾荒究竟多么致命。

事实上真正发生灾荒,而且官府来不及处理的话还有可能会出现,人把一切都能够吃的东西全部吃掉的情景,甚至人吃人也是可能存在的。

没错,这就是事实

许久之前曾经看过这样一段电视桥段讲的是清朝的大贪官和珅在救灾的过程中把一把沙子撒在了稀粥里面,当时有一部分人垂头丧气甚至诅咒着和珅,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为和珅鼓掌叫好,因为和珅的这一把沙子拯救了无数的灾民。

没错,真正的灾荒时期,尤其是在一个大范围普及化的灾荒范围之内,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了极大的挑衅,而在极端压迫之下,人们很有可能做出有悖于人伦的事情来。

在那个时候不要说捕鱼打猎了,恐怕只要能吃的都能吃了,而且小孩子是绝对不可以单独外出的,因为出去之后很有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

人吃人都不是问题了,就更何况说吃鱼、吃动物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强有力的捕食范围过程中,所有的动物都已经被吃光了,甚至连树上的树叶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之下,除了等死之外,官府赈灾成为了唯一的解决办法。


趣谈唐宋元明清


关于这样的问题,我小时候听奶奶说过。

1942年河南大饥荒,3000万人受灾,饿死约300万人。从1941年开始,一直到1942年五月,整个河南就没有下雨。大地干裂颗粒无收,这中间还飞来了大量的蝗虫,把庄稼都吃光了,当时连绿叶都很少见。

老百姓饿的什么都吃,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后来连树皮都揭了吃了,再后来吃衣服、吃棉花、吃观音土,吃这些东西肚子就会涨的像皮球一样,很多人拉不出来,不久就会死。



我奶奶说人都饿疯了,村子里还有人交换孩子吃,当然换的都是已经饿死的,其中有个老爷爷拿自己孙子换的,他吃过肉后,也可能是恐惧,也可能是别的原因,他整整大哭大叫了一个晚上,整个村的人都被他那凄惨的叫声吓的睡不着觉,可怜第二天他就死了。

当时村子里的人大都选择去地里挖一些植物的根茎,回来晒干磨成粉,做成窝窝头,或者煮成糊糊吃,后来好多村子的人就大批的逃亡,要饭去了陕西。

关于闹饥荒为什么不去水里捕鱼这个问题,

我想大家都想到了,长时间的干旱,河里和池塘里的水都干了,没有水哪里来的鱼呢?

即使在有水的情况下,

1、河里的鱼也不好捕捉。人都饿得没有力气了,鱼儿又那么机灵根本不好抓。捕捉鱼也得有渔网、渔具等东西,不是专业捕鱼人,基本都是白白浪费时间,一不小心还会掉水里淹死,还不如去地里找点东西吃。

2、河里的鱼太少,再说那么多饥民一条小河或者池塘能有多少鱼呢,根本不够活命。

3、捕到鱼也吃不上,饥民那么多,就算你把鱼钓上来,也会被人抢跑,还可能被人推到水里淹死,水边是个危险的地方。

4、另外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恨不得一口吃下一头牛,一个快饿死的人,面对做好的鱼,根本来不及挑刺就会狼吞虎咽,很容易被鱼刺卡死。

由于种种原因饥民就不选择去捕鱼了。



关于打猎,当然有人去打,但是得有适合打猎的条件,有大山或者森林,平原地区很少看到猎物,像一些山鸡、野兔、狐狸、大熊等一般在大山密林里。另外也得有专业的打猎工具和本领,否则不但打不到猎物,还会被森林里的野兽吃掉。一般平原地带的饥民都是以种地为生,他们根本不具备打猎的本领,也没有可以打猎的条件,只好放弃打猎了。

在一些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比如旱灾、水灾、瘟疫等,很多时候根本就看不到猎物,没有吃的那些野生动物也应该迁移走了。另外人都饿得走不动了,哪有力气追猎物。所以即使去打猎也基本一无所获。所以饥民饿的无法忍受大都会选择吃老鼠、蛇、虫子等。

另外,如果在古代,那些森林、河流、池塘等都被那些有权有势的皇亲国戚,或者显赫大家族控制,普通的饥民怕是还未近前都被赶走了,所以也没有扑鱼打猎的机会。


小姐姐讲史


谈谈我对捕鱼的看法,小时候家就住在河边,84到90年左右,那时候良种化肥还没普及,粮食产量很低,大家为了吃饱饭都是靠偷别人家的粮食活着,你偷我,我偷你,你偷的少就得饿着。

河里有鱼,河周围也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泡子,都有鱼,青蛙蛤蟆都很多,但是没法当主粮。

因为鱼难抓,真不好抓,捕鱼一般两种方式:

一是钓鱼,一天也钓不上来几条,还啥活都干不成;

二就是用渔网打鱼,渔网很重,下面都是铅坠子,二十斤左右,扔下去要很大力气,因为要把网扔散开捕鱼效果才好,糟糕的是河底有树枝什么的,很可能挂住渔网,这时要下河摘网,很危险。

小时候我家里有渔网,父亲经常打鱼,一天也打不了几斤鱼,还挺累的,所以只能吃个新鲜,平时还要种地,而且渔网也是贵重物品,不是家家能买的起的。

还有,最最最重要的是,河边真的很危险,我家门口这条河每年都要淹死几个人,捕鱼的结果很可能是鱼没捕到,人没了,因此我父亲虽然水性很好,但从来不让我上河边凑,同样本地村民也是能不去河边就不去,宁可土里刨食,也不会上河边冒险。


阔鱼


我经历过饥荒,60年代。

为什么″饥荒",首先是由于″自然灾害"。那时的人们的生产水平、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和现在没法比。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前苏联又让我们还贷。国家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考验。

那时东北还好,大批关内人开始跑到东北(那时叫他们:氓流,我们村只有百分之二十是有戶口的,其余都是关里跑来的)。

因为遇上灾年,而且是一连三年。那就是″赤地千里"。庄稼、树木、草连小河都干枯了,人们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于是就以树皮草根来充饥,这就叫″饥荒"。

古代人类的生产水平很落后,遇上灾年(旱灾、水灾、战争),就难以生存下去。遇水灾,大水一冲,什么都没了。遇旱灾,赤地千里,草都枯死了。还有蝗灾,那蝗虫埔天盖地,一走一过绿色全无。遇到战争,更是流离失所,能活下来以是命大。

农耕民族,以前是靠天吃饭的。收成好能免强吃饱肚子,遇到灾荒,寸草不生,河水干枯那来的魚?动物都远远的逃走了,何以猎?只有草根、树皮。

现在国家领导的好,科技发达了,有灾也不怕了。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所以该满足了。


眸子8552


上世纪60年代,我的爷爷带着我的爸爸为了讨活口儿,从山东郓城一带沿路乞讨到河南境内,途径黄河。黄河里应该有很多鱼吧。不知道他为啥不捕鱼呢?

刚进河南没多久,离老家也就100多公里。我爷爷到了一个村子便饿死了,留下我那苦命的爹,得亏有人收留,我爹讨了个活口。但是吃饭还是比较匮乏。

那时候老人不耐饿,撑不了多久。小孩子耐饿,饿得坐在门墩儿上一天不动,以保持体力。怕是没有力气去捕鱼哦。

那时候家里有点粮食,都拿去换成榆面,榆树皮磨成的面,换成榆树皮面可以撑的久一点。每年一人只能分十几斤粮食。

那时候能吃的,都想办法吃了,如果有鱼,人们会不吃?即便饿着肚子也得劳动。小时候我不好好吃饭。我老爹都说:让你天天喝照人汤,你都不挑食了。照人汤,就是饭稀得可以照出人的影子。

好在到了70年代,真的有鱼吃了。不知哪里发了大水。好像有一年河南哪里大坝溃堤了。具体不清楚。我们这里来了好多水。水带来了好多鱼。最大的鱼100多斤。这时候我们村里的人有福了,那时候我老爸拿个挎篓就能抓很多鱼。鲶鱼,鲤鱼。还有給呀鱼,给丫是一种黄色的带两个硬刺的鱼。有的地方叫嘎鱼,我们这里就叫给丫。那时候鱼是没少吃,这个时候粮食还是不好。但是能吃饱了。有力气抓鱼了。

小时候经常听老爹念叨:你们生下来就掉到蜜罐里了。不知道那时候生活有多苦。

88年的我,记忆里一直吃的都是白馍馍。偶尔蒸一些黄窝窝,用来喂小鸡。

记忆里最好吃的食物。就是妈妈用大锅蒸出来的馒头了。靠锅沿儿的,还会胡一点点,金黄金黄的,吃起来麦香味十足。好多年没有吃到过那么好吃的馒头了。现在都不蒸馒头了。都是买现成的。

那个时代。人们饿得不行。应该是没有力气下河捕鱼。还有还得上班挣公分。

灾害是地域性的,听老爹说。当时陕西没有受灾。好多人都跑陕西去了。我的好多亲戚都是在陕西长大的。等情况好了,又回来了。带了陕西媳妇儿,还有山西媳妇儿。所以到现在。我们村里有很多人说话带着陕西腔。因为他们是在陕西长大的。


六狗儿瞎胡拍vlog


这问题我还真有点发言权,我家乡盐城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可以说是鱼米之乡。不过即使如此,光靠渔猎真养不活多少人口。我父亲十几岁时(七十年代末),曾经和我一个堂叔两个人,光靠很简单的渔网之类工具,把全村的野鱼几乎一扫而光。至于打猎,我们那最大的野生动物就是兔子和黄鼠狼。能养活上千人的村落,正常年景时自然界的食物也就够几家人打打牙祭。如果发生灾荒,自然界动植物也要遭殃,野外能提供的食物更为稀少。


清风知水


大学之前我也有过类似的疑问。


大学的时候,我们校长是研究中国灾荒史的,尤其是对近代灾荒的研究,是中国这个方面的开创性人物。


那时听说还有人专门研究灾荒,还成了国际国内有名的专家,很是不解,这个有什么研究的呢?


然后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他写的专著,粗粗翻了一遍。作为七十年代生人,小时候经历过一段艰苦的日子,即使如此,第一次知道历史上那么多灾荒,而且每次都是大量人口死亡,非常震撼。


大一那年暑假,我作为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成员,去革命老区西柏坡参观。


当地老乡仍有人住在低矮黑暗的土坯房里,窗户没有玻璃,只贴了一层旧报纸挡风。有电灯,但不是总有电,很多人家还用煤油灯和蜡烛照明。吃什么?最常吃的是窝头,还有一种类似东北地区疙瘩汤的东西,我忘记叫什么了。最关键的是,这些东西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救济的,靠本地的产出,不够。


那个时候已经解放40多年,改革开放也快二十年了。


即使在和平年代,正常年景,在我国的很多地区,仍然有大量人群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何况灾荒之年。


在古代救济体系非常不完善的时候,如果政权稳定、政令通畅,还有官府组织救灾,如果正适乱世,或者政权腐败,根本没有人顾及普通老百姓的死活,就看自己的运气,能挺到什么时候。


那为什么不能捕鱼打猎呢?肯定地说,吃!!!饿了的时候,连土都吃,所有活物都不放过。


但这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以几种最主要的灾情为例:


1.旱灾。河流干涸,不要说鱼,连饮水都是问题。野生动物,不是死掉,就是跑到很远的地方。


2.水灾。大水一起,连住处都没有,没有工具怎么大量捕鱼捉虾?捕完之后怎么吃?即使有,因为水灾通常伴随瘟疫,这些东西吃了之后只能加速死亡。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虽然我们现在是一个淡水鱼食用大国,但在很多地方,老百姓不会吃淡水鱼,尤其是古代的中原地区。食用淡水鱼需要具备一定的烹饪条件,不是武侠小说里的大侠那样,穿个树枝烤完即食,没有盐的情况下,吃两天三天可以,吃一周半个月不可能的。而灾情一起就持续数月,没等坚持下来就因为营养不良死掉了。


3.蝗灾。这个是伴随旱灾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灾情,而且非常可怕。蝗虫一过,不要说庄稼,连树枝树叶野草都没了。蝗虫也要吃东西啊。


拾字接头


这个问题如果由纵横来答的话大家看完肯定会感觉很有难受!

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渔业资源和狩猎资源较为充足的18线小县城,而且我家又是渔民世家,十来岁的时候就成天钓鱼到海里抓螃蟹,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跟我爸出过海,家里现在也在从事水产养殖工作。

对渔猎资源还是懂一些的,今天纵横就跟大家探讨一下古代饥荒的时候为什么不捕鱼!

生产工具不发达,无法捕捞大量的渔业资源

渔业资源从古代到近代的改革开放之前是非常丰富的,这一点是母庸质疑的,我本家叔叔水性特别好,以前经常潜到水里捉海螺什么的,他告诉我以前潜水到水底,海螺多的不要不要的,就是拿不上来。

当然,那个时候有生产队看管,也不让随便捉,改革开放后,滩涂(退潮时裸露的地方)被承包出去,依然是不让浅水作业。所以,我相信古代的滩涂也是有“海霸”占据的。

当然,大海最多的资源,其实还是在海里,里面的渔业资源很充足,但是古代的渔业生产力是相当不发达的。以现在的作业船只来说,每个沿海省份都在限制船只的马力,原则上不再增发,但是480马力,960马力的大钢壳数不胜数。

而我小的时候,也就是九几年的时候,我爸造了一条66马力(长八米左右)的船就已经方圆几十里海岸最大的船了,等到零几年我爸造了一条240马力(长18米)的船在同村的船里都不算大,可见渔业生产工具是近20来年才发展起来的。

在没有机械动力的古代,依靠人力的小船本身就没有多少,能够作业范围也是有限的,风帆船我是不了解的,大家不要和我抬杠。

所以,古代发生饥荒后,你想要打渔,没有作业工具是不行的,大海可不是跟你闹着玩的。

交通不发达,大海能够辐射的范围小

我上面说的,对大海了解也是一个因素,古代交通不发达,离海几十里的村子基本就跟大海没有什么关系了。

真正的海边全是盐碱地,根本就不适合人居住,我家离海最近,大概20里路,我读小学的时候放学就走着去海边,然后再走回来。

但是我母亲的村子,离海边就有四五十里了,那个村子里的人跟内陆人基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我读中学的时候,我妈村子里的学生很多连海都没有见过,所以连大海最基本的常识涨潮退潮都不知道。(本来想说我小时候救人的事,篇幅有限就不讲了)

我爸看一眼潮流表,再看一下风,今天多大的潮就知道了,离海远的人是不知道的。

这还是两千年前后,要是在古代的连个自行车都没有的时代,估计稍微离海远一点,他都和大海没有什么联系。

直到现在开始,海边的加工厂多了起来,我母亲村子里的人才陆续有到海边去打工的,往往都是一个三轮车拉满满一车人(这是现在发生的事情)。

现在的交通如此发达都这样,你说古代全靠两条腿,跟大海能发生什么样的关系。

渔业资源都有保质期

另一方面纵横以前干过海鲜生意,海鲜这个东西贵在一个“鲜”,一般的海产品从海里出来,死后不加冰,夏天的时候当天就会臭,而海鲜变质是不能吃的,容易死人的。

我跟我哥批发海鲜的时候,都是花钱打制冷过的海水,温度只有七八度,然后打氧,才能保证海鲜不死,死后的海鲜要立即加冰,这样时间也不能拖长,到了海鲜市场的产品根本不能剩,卖不出去的时候直接送冷库冻板。

这一套海鲜技术,是纵横的血泪史,很多时候因为疏忽导致海鲜变质也是正常的事情,赚点钱是真不容易,风里来雨里去的。

想必在古代都已经是饥荒年份了,根本不可能有保鲜的功能让海鲜长时间的离开海岸,运送到内地。

以前内地能吃到海鲜,那都跟杨贵妃吃岭南的荔枝一样,现在也是依赖冷鲜链的发达,说句得罪人的话穷人是吃不起海鲜的,说句实话,我平时都吃不起海鲜,只有等到时令海鲜最便宜的时候买一些。

竭泽而渔,很可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拥有了各种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情况下,饥荒之年依然不能依靠捕鱼为生

说点沉重的话题,现在渔业资源的匮乏,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渔民的网都是绝户网,不管大小全部上船,大的有大的价钱,小的有小的价钱,每一次出海一条船可以打几百斤都几千斤不等的小鱼,实在是有点吓人,以前我的客户有卖那种小鱼小虾的,收的时候只有块八的。为了这点钱,渔民都不能把网眼做大一点。

当然,我本身就是渔民出身,这个情况我是了解的,你不用小眼网,别人用,谁也不会圣母婊看着别人一天几千块打着,自己在那装大尾巴狼。根本还是在于相关部门不能严格管理,如果都不让用小眼,因为捕捞的数量少,反而能提高大鱼的价钱。

绝户网导致的就是渔业资源越来越少,以后海产品的价格将越来越高,我小的时候皮皮虾两三块钱一斤,现在贵的时候要七八十,随着皮皮虾在网上走红,估计以后会更贵。

以海边滩涂来说,更是直观的触目惊心,以前的时候有人承包,然后放养蚬子等,每年市场上都有固定的蚬子出售。

最近几年发展旅游业,不让承包滩涂,让游客到海边有一个玩的地方,旅游到海边的人每个人都拿那种铁锨,小铲子到海边去翻地,不管多小的海鲜一律当作战利品,现在已经到退潮后滩涂上几乎除了人没有什么“活物”的现象。

承包滩涂固然让人生气,我小的时候到人承包的滩涂里面去抓螃蟹还被人打过,但是现在这种情况更让人伤感,现在我家本地蚬子都已经供不上了。

再回到问题的本身,饥荒是什么?他本身就是人与自然发生矛盾爆发的产物,你不尊重大自然,大自然也不会尊重你。

现在的人的确不再担心温饱问题了,如果我们不爱护我们的环境,真正的“饥荒”一定还会面临。


史论纵横


你这问题问的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虽然我没有受过饥荒,但是我听过饥荒。

不说远了,就几十年前

据说连老鼠都被吃没有了,河里的鱼都捞光了,连麻雀都要绝种了,那还有什么猎打?


成都人汤师傅活着的时候和我们小辈吹牛。

他弟弟,那时还小,他妈没有奶水。

实在没办法,他跳的大河里面去捞鱼,几次差点没命。

小河沟已没有鱼了,成都那地方到处都是河和水沟,别的地方就别提了。

人都不是傻的,饿了会去找吃的。

能打猎,能捞鱼,何必饿肚子呢!


五胡乱华十六国时,战乱吃人肉己成家常菜!

晋史尤其五胡乱华时,记录吃人的就有十多处,各民族都在吃!烧烤的,水煮的,孜然的,红烧的,换着方法的吃,那时的人还不如一头猪。

而侯景做乱时,连高大尚的南朝也吃上人肉了!

唐朝这么炫的朝代,却有黄巢用人肉当军粮。

在我记忆里,几乎所有朝代都出现过饥荒。

但,达到人吃人的程度,往往伴随着战争!

所以,天灾引起的饥荒并不可怕

而,往往人祸才是最可怕的!

蓉儿总结一下。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正常的王朝,粮食都是有储备的。遇上灾荒,会拿出来用。

中国对粮食,自古以来看的都比较重。

各地方都有不同的储备。

连每个县都有,有些大家族都有储备。

今年遇上灾,明年总会好的,不可能年年都有灾。

但是遇上了战争,生产力被破坏。人口凋零,大面积死人,还会发生瘟疫。这个时候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所以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千古名言!


蓉儿是妹纸


古时候闹饥荒没赶上,所以没什么感触。但是,最近的一次饥荒,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的很多长辈都亲身经历过,他们亲口给我讲述的一些经历和感受可以用来做参考。

那次大范围的挨饿的具体原因就不细说了,反正不像网上说的那么玄乎。至少在我们这一片,大家公认的原因就是庄稼确实长的不行,再加上吃大锅饭,交公粮等一些原因,到了年底,生产队里一分粮食,结果每家都不够吃。

然后就开始挨饿了。

开始的时候家里还能分一些棒子面,于是,我奶奶就熬一锅稀粥,一天吃两顿粥。喝粥就着杠子咸菜,多半年都是这么吃的,基本没吃过干粮。可是,这么吃没办法吃饱,白天还得下地,于是各家自己想办法做干粮。

没有面就用树皮来做干粮。当然了不是所有的树皮都能吃,而是榆树皮。把榆树的老皮扒掉,里面的嫩白皮撕下来,晒干,然后在石碾子上磨成细粉,这就是上好的榆皮面了。用榆皮面搀上自家园子里种出地一些极少的荞麦面,然后一家人围着一口热锅,边压边吃这种杂和面的饸烙。多年以后我奶奶还觉得那是最好吃的食物。

后来棒子面也没有了,榆树皮也被村里的人扒光了,自家的一些杂粮也没有了,于是人们就去刨白茅根。我爷爷跟我说过好几次,他有一次刨白茅根还和我们同村的一个人打了一架,主要原因是争夺那一小片有白茅的荒地。

白茅根可是好东西。采回来洗干净,晒干,然后磨成面粉,就着凉水在热锅上贴饼子。这种饼子有面性,解饿,而且有甜味,很好吃。然而最这中面大的缺点就是吃了以后拉屎费劲,用现代化说就是会导致便秘。

我小的时候还跟着爷爷刨过一次,那是九十年代初,爷爷为了让我们也体验一下白茅根面饼的滋味,带着我们几个小孩去有白茅的荒地里刨白茅根,可惜刨了没几根就放弃了,吃惯了大米白面的人已经没力气再刨白茅根了。

当时地里的野菜都被挖了一个遍,荠菜、刺菜、酸酸菜基本就是家里的主要蔬菜。当然吃法和现在大不相同,那时候没有油也没有调料,所以就是混着杂和面蒸菜团子吃。比如我姥姥,她一提起荠菜就想吐,就是因为那时候给吃伤了。她不止一次跟我说,那时候她们几个妇女每天天不亮就去十几里以外的泄洪区去挖荠菜,连着三年的春天几乎每天都这么度过的。

我们这边挨着拒马河,那时候还它是一条大河呢,挨饿的那几年几乎家家都织网打鱼,有的甚至直接就到白洋淀打鱼捞虾。打兔子逮田鼠掏鸟窝的更是太多了。只不过这都是改善伙食一下,挨饿的人多,这些根本不够吃的。

勉强坚持了两年,这才挺了过来。这期间村里也饿死了十几口子,但基本都是身子骨本来就弱的,有病的,老人小孩居多。

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经历过饥荒的人也都远离我们而去。挨饿似乎成了减肥人士的专有词汇,历史也最终成为了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