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思南縣儺祭及其法器簡介

土家族及其他民族一種大型祭祀活動。它以攘鬼和酬神為基本內容,以假面模擬表演為主要形式。整個儺壇祭祀有“八小壇”、“四大壇”。“開壇”、“發文”、“立樓”、搭橋”為“四小壇”.這是儺壇祭把中最基本的程式,一般不得減少。而“八小壇”要根據“衝儺”(禳鬼)或“還願”(酬神)的需要而增減,大體—亡有“領牲”、“上熱”、“參灶”、“招魂”、“祭船”、“判卦”、“和壇”、“投表”、“清冊”、“送神”、“遊儺”等,完成這些儀式,時間可長可短,最短為一天一夜,最長達十天半月。儺壇儀式龐雜而神秘,它是土老司同鬼神打交道的必具程序。通過這一程序,可請天界八方神靈下凡為人間解脫苦難,驅趕邪魔。如“開壇”請神時,土老司們小心翼翼地把各方之神如“上參玉皇張大帝”、“下參地府十閻君”、“中參中曹仁聖祖”、“內參、外參兩旁神”請宋。其他諸如土家族的祖先神(土王神、八部大神)、生產生活神(四官神、土地神、儺神)等也請來。只有“三迎三請”、“安神正座”,各方之神才能“火速領兵到儺壇”。此程序中,伴之以訣法手法制造神秘的氣氛。土家族儺壇在設壇祈禱與供齋酬神的祭祀過程中,還要穿插儺戲及驚險的法術表演,以加強祭祀氣氛和祭祀效能。

【頭扎】 又稱法帽,儺壇服飾。土老司在進行儺壇法事所戴的冠。它由五片前尖中長尾細類“矛”形的皮質或其他硬薄物製成,將底部連接而成的圓圈似的帽。中間三片分別繪有上清、太清、玉清彩色半身像。左邊一片書“日”字;右邊一片書“月”字。五片代表玉皇大帝、釋迦牟尼、太上老君及太陽、月亮。日月二片的上下端,襯有雞冠薄雲,顯得團花似錦。頭扎法力無邊,光照九州,恩澤黎民、降妖伏魔。

【令旗】 儺壇法器。令旗是傳令或號令的旗幟,它包括帥旗、神旗、令旗三種,均為紙製,呈三角形。帥旗是鎮定乾坤,統領五方兵將的總大旗,也是一切大小神將的總號令。旗面正中寫上“敕令”二字;神旗類似帥旗,只是旗面上字不一樣,它左邊寫有“引兵土地”,右邊寫有“押兵先師”的字樣,它是引兵土地和押兵先師在率領五營兵馬,陽兵陽將時傳用的旗幟;令旗是五營兵將按青、赤、白、黑、黃五色旗鎮守東、南、西、北、中五方的旗幟,故名五色旗,是傳令五方兵馬的號令旗。

【牛角】 儺壇法器。是土老司行儺時的號令角。相傳從前用的牛角為犀牛角,是玄壇弟子巡山八郎行經洞庭湖邊,見有兩頭犀牛相鬥,鬥一百二十回合,直打得兩對角叮噹響,只聽得“當”的一聲巨響,其中一隻犀牛的角被打掉。八郎撿回來做法壇上的牛角。如今土老司的牛角則是水牛角做的。去掉角心,角尖截去少許,裝上木哨就成。吹起來能發出粗獷的聲音,好似在叫“玉皇——玉皇——宮”。所以土家人叫儺壇音調為“牛角腔”。木哨中端有正方四角八楞的球形木節,謂之“八卦球”,意為四大天王齊作力,八大金剛共護衛之意。

【師刀】 又叫八卦刀,儺壇法器。儺壇上行法事所用,是土老司用以預測兇吉的鐵製工具。形如琵琶,刀身長6寸,意為六丁。刀形半圓,代表太極圖。圈徑6寸,意為六甲。刀尖成箭形。附有28宿諱,刀圈上有大錢圈8個,代表八卦,小錢圈9個,意為九宮。

【牌帶】 儺壇法器。它是土老司的職牒盒。據傳歷代祖師的魂魄藏於盒內,有事敲牌觀師,喊師必應,叩師必靈,它能使土老司在十方門下順利驅邪除魔,斬妖掃怪,為民求平安賜吉祥。牌帶由牌盒、仙帶組成。牌盒是用薄木板製成的正方形空心木盒。內裝法諱、敕令、聖旨、職牒和傳授師與歷代師祖,師爺的名諱及其生辰,是陰人和陽人的“執照”盒。仙帶,是用彩色布料做成形如箭頭的布帶。每條帶上彩繡花草龍鳳,上端繡有云呆裝飾,下端繡有山川襯托。布帶縫扎於牌盒下方,分四排縫接,每排9根,計36根,牌盒兩端各2根,節40根。

【神鞭】 又名馬鞭。儺壇法器。用竹根做成。傳說儺壇上的神鞭為王母娘之後花園中的荊竹根,長36節,頭粗尾細,每節可通天地,並能放出毫光。原作馬鞭,後被玉皇大帝敕封為“打神鞭”。上打不正之神、下打鬼怪妖邪。神鞭插在三清殿,一切大小神員,各自安排班歸師,鎮守壇門。

【神棍】 又叫祖師棍。儺壇法器。棍長3.6尺,意為36天罡星。下端裝0.9尺鐵鑽,表示道高法大的九天玄女。棍身的上中有一四方八角球。表示四員天將和八大金剛。棍全長4尺,代表四大天王。棍身有五龍向上盤繞,棍頭有一香爐眼,可插香三炷,青煙通曉南天門。相傳神棍為西眉山上的梭羅木製成。經七七四十九天精心磨鍊,製成的神棍能逢凶化吉,避瘟隔邪。

【神劍】 又稱寶劍,或稱斬妖劍。儺壇法器。相傳為九天玄女賜予軒轅的鎮朝寶劍。它曾扶助軒轅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之後被賜封仙道,傳入儺壇。其劍柄為銅製,上為龍身虎尾,謂之“龍虎劍”。柄與刀身間有一四方八角球形節,意為四聖、八愷。刀身從龍虎口中如舌伸展,金光耀眼,閃閃發光。其功能有斬妖除魔,扶正去邪、逢凶化吉的作用。

【卦子】 又叫竹卦。儺壇法器。它用竹子的根部製成,上尖稍彎下部粗,略似角狀。用鋸子劇為兩片,上漆即成。卦子分主卦、副卦、弟子卦三副。每副卦子按卦片的陰卦(即片面向下)、陽卦(即片面向上),又分為“陽卦”(兩片皆為陽)、“陰卦”(一陽一陰)。卦子採用伏羲八卦的原理,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的自然現象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土老司在舉行儺壇法事時,經常使用卦子來預測吉凶,溝通神靈,統馭鬼怪,判定法事順利與否,並將每一種卦都用韻文寫上卦辭,據此可分解該卦所主何事。

【儺竹際】 又叫儺杆。儺壇法器。儺竹是安裝儺公、儺母頭像的竹竿。杆的上端有對稱的兩小孔,用竹篾穿過小孔圈置於腹部,以代表神的仙體和手,穿上神衣,即像真神。

【三清圖】 土老司還願時使用的掛圖。此圖為繪在紙上的三軸彩畫,每軸畫上繪著一位主神和若干小神。三位主神是誰,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說是孔夫子、李老君、釋迦佛。除三位主神外,“三清圖”上還畫有一百餘位神祗。各個儺壇供奉的神祗不盡相同,常見的有玉皇大帝、南極山翁、北極紫微、三元將軍、五嶽大帝、王明皇后、東山聖公、南山聖母、炳靈侯王等。這些神祗有的屬道教系統,有的屬佛教系統,有的屬巫教系統。土老司們並不理會他們出自何教何宗,只要能提高自己法事的”威力”,取得觀眾的信任,就統統把他們請到儺堂上來。

【令牌】 土老司還願時使用的法具,為木質製成的長方形木牌。上端繪刻三清大帝,中為玉皇,下端刻有“敕令”二字。相傳古時候,西眉山上的棗木生得奇怪,樹長五大枝,分別伸向東、南、西、北、中五方。除中央一枝外,其餘四枝各結七個棗子,計二十八個,意為二十八宿佔住四方上應青天北斗下插十殿閻君,唯有中間一枝上結個怪棗.獸頭人身、蛇腳虎尾,它常與據四方的二十八宿神棗相對抗;一不朝參尊神,二不禮拜上帝。玉皇發怒。下令五百蠻雷將棗樹劈為兩半,插十殿閻君,唯有中間一枝上結個怪棗,獸頭人身、蛇腳虎尾,它常與佔據四方的二十八宿神棗相對抗。一不朝參尊神,二不禮拜上帝。玉皇極怒,下令五百蠻雷將棗樹劈為兩半,後被玄壇弟子巡山看見,將此樹斬椏去枝、鋸頭截尾,拿在手中聲,望一望金光一道透天堂,看一看天昏地暗不見亮。八郎送到老君殿內,鑑定為陰陽木兩卦,陽的一卦作雷令,陰的一卦作令牌。令牌的功能是鎮守壇門,朝打百鬼,夜吞邪精,去邪扶正,永鎮乾坤。令牌響一聲報報曉玉皇大帝天尊,驚動一切大小神仙;令牌響二聲,驚動幽冥地府十—大閻君,妖魔鬼怪聞聲喪膽;令牌響三聲,驚動三清殿內一切神靈。五嶽華山人馬,玄壇會上二帝君王,歷代師祖,各自安排車馬鑾駕待令,兵歸其營,將歸其位。

【師壇圖】 土老司還願時使用的掛圖。此圖為歷代祖師的神位圖,上面繪有趙侯聖主儺公大法老師、三十六代天師、行兵祖師、度關王母、三曹將軍、引兵士地、統兵聖母、翻壇小三和五猖等神祗畫像。除此,還詳細寫著本儺壇歷代祖師的傳承表。儺堂戲多為口耳相授,師承關係非常嚴格,徒弟對師父、師祖十分尊敬。每次演出前,土老司都要淨手焚紙,燃放鞭炮,祭祀“師壇圖”上的歷代祖師,祈求他們保佑演出成功。演出結束後,也要在“師壇圖”前舉行謝師儀式,並從願主供奉的雞牲身上扯下幾片雞毛,粘在“師壇圖”上,以告慰歷代祖師。

【儺面具】 土家族儺祭活動中的主要道具,又叫假面、臉殼或臉子;儺面具是儺戲演出中代表角色身份的一種誇張面部形象化妝手段。每個面具都有固定的名稱,代表著扮演角色的身份。土家族儺面具全堂二十四面、半堂十二面。每一個面具都有一個傳說故事,說明其來龍去脈,具有神話色彩。土家族儺戲面具,多選用白楊、柳木製作;面具的造型,是根據說唱本提供的線索和有關人物的傳說進行繪製雕刻而成。造型偏重實感,使用單一的色彩,表示忠誠、剛直、兇悍、英武、狂傲、妍麗……並運用五官的局部變形,如眉毛的上揚加粗、眼窩加深、眼珠外突、頭上長角等誇張手法,以狀其猛、以示其特、以顯其性格特徵。儺面具可以使人感受到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儺堂戲演出時,演員戴上面具,通過面具上的眼、嘴、鼻角處所開的小孔往外視物,進行表演。面具的背面根據人體面部結構,凸凹挖空,便於演員戴在臉上。戴面具時,用穿在面具兩耳後的麻線,橫掛在演員耳朵根部,再用一塊布將面具的邊緣連同演員的耳朵裹住。土家族儺戲面具的造型豐富多彩,十分重視人物性格的刻畫,有男、女、老、少、文、武、鬼、神、僧、道、醜等眾多角色,大體可分為“正神”、“凶神”和世俗人物三種面具。除此還有牛頭、馬面、孽龍、白猿之類的動物面具。土家族儺堂戲面具的使用,有專用與通用之分。一般是正戲裡面具不能通用,如關羽、周倉、引兵土地、梁山土地、判官、先鋒、秦童、李龍等的面具是專用的,其他角色不能代用。通用面具一般是在插戲中使用,較為靈活。儺戲面具在土家族地區流傳十分普遍,估計有3000件以上,其中有一些是明清時代的作品。它們有的是由儺壇中的雕法師製作的,有的是還願之人以錢購買捐贈的,更多的是土老司從師父、師祖那裡一代代繼承下來的。

【法衣】 土老司行、遊演出時所穿的禮服,又叫禮衣或朝服:法衣有兩種:一種叫太極八卦衣,一種叫五龍捧塔衣。太極八卦衣,其色深紅,以青、白色鑲邊。背後一幅的中央有一寶塔,塔的四方各有一龍捧扶,塔的下端有一龍翹首昂揚上捧其塔,故名五龍捧塔衣。塔的下端還有五彩祥雲環繞山河水陸,迎舞飄動,象徵人吉年豐、歲月呈祥、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太極八卦衣和五龍捧塔衣,據傳均有避水、火、風、寒、熱和驅瘟逐疫、降妖伏魔的作用。

【法裙】 土老司行儺時所穿的衣裙。法裙又分八幅羅裙,太極羅裙和山河社稷羅裙。這三種羅裙中以八幅羅裙最為常見。八幅羅裙是用紅、黃、青、綠、黑、白、紫、藍色的八塊長形彩布條製成。每塊的左、右、下三邊鑲上不同色彩的吊邊或鑲嵌花欄杆。塊面彩繡龍鳳花草襯飾,再用白布將每塊橫縫成腰,塊與塊間不相接,起舞或走動時,八塊布條迎風飄飛。八幅羅裙的來歷是:相傳很久以前,土家族地區有八個部落,聯合抵抗外來侵略。由於沒有一個總頭目來統—指揮,結果還是吃敗仗。後來各部落通過民主協商,推選出一個勇敢、機智的大首領來,在統——行動、統一指揮下,結果轉敗為牲。為紀念這次勝利和永保山寨安寧,有人提議八個部落各獻一塊彩布給大首領作件戰裙,使他穿上以後能更好地調動八個部落的兵將,打起仗來更加威風;同時,也標誌著八個部落的緊密團結。這戰裙因用八塊彩布做成,故稱為八幅羅裙。自從八幅羅裙傳人儺壇之後,成為土老司不可缺少的服飾。


分享到:


相關文章: